做一个有“大格局”思想的语文老师

2020-01-11 01:21柳青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44期
关键词:阿长格局整本书

柳青

新课改下,一线语文老师对新教材的实施,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又各显神通。但综观老师们的做法,首先都有“大格局”的思想,这个“大格局”可以是对一个作家的整体认识,也可以是对一本书的整体认识。由此延伸出去,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下面是我的一点浅知拙见:

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倡导“整本书阅读”。剖析“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价值,同时也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和学生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纠正和弥补。很多书的内容由多篇各自相对独立的文章组合而成的,相当于“群文”或“短篇集”;但是更多的书籍是由内在逻辑紧密、总体结构完整、篇幅体量甚巨的文本内容组成,相当于“长篇”。

初一下学期,第六单元都是有关鲁迅的文章,我们就尝试把整个初中阶段鲁迅写的文章进行归类,散文一类,小说一类,按照时间线索,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人物和作者,印发成册,供大家阅读。王荣生老师曾说到《朝花夕拾》的取名由来,是按照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分别有四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私塾老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或者叫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一篇好文章与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相比,或许逻辑结构和思维角度有相似之处,但是,一本完整的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都要更宏大、更深邃。读有碎片意义上的“文章”,读者更轻松或容易把握内容,需要的阅读工具也许是“放大鏡”,而读厚重大部头的书籍,往往要从纷繁复杂的结构和内容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脉络,需要的阅读工具也许是“显微镜”。

语文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责任可谓重大。教材就是我们的工具,课堂就是我们的阵地,想要利用好教材,必须精研教材,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东西,给学生最大的影响与启迪。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我们教育的宝藏。对于每一篇课文,我们都需认真思考:通过它,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收获什么?如何深入解读教材,确定教材的教学点?语文教学如何将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我们的课堂才更有效率。

总之,学语文,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考试只是语文学习的中短期目标,学语文的长期目标是提高素养。从应试来说,在各类升学考试中真正拉开差距的关键,无论是诗词储备、文化常识,还是阅读理解、分析写作,都很难在短期内冲刺提高。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显现作用。从育人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生活情趣、睿智的思维、温润的性格……这些素养以及各种能力,更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熏陶。

在课改的潮流里,语文的学习内容将更加丰富,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只有胸中有“大格局”思想,同时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树立学生健康的三观,才会真正培养一个孩子情怀和思想,让孩子适应社会的需要。

猜你喜欢
阿长格局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阿长与沙县小吃
格局与结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以天地为格局
阿长买《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