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薄云天祖孙四代八十六载深山守英魂

2020-01-11 01:09老歌
党员生活·中 2020年11期
关键词:烈士墓乡亲们烈士

老歌

巍巍大别山,中国革命的摇篮。郑家祖孙四代86载倾财接力守英魂的传奇故事正传遍大别山的山山水水,传遍大江南北。

1934年隆冬,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清剿”,红25军82师师长周世觉率本部和皖西第3路游击师共800余人突破敌人的封锁线。12月5日晚在燕子河长岭乡乌凤沟遭到国民党11路军4个团兵力的夹击。周世觉和3路游击师师长高开文沉着指挥,与10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至拂晓,红军战士已死伤近1/3。

情急之下,周师长命令高开文突围,而他自己仅带领一个班利用一个小石庙做掩护吸引敌人火力,打到天大亮时只剩3个人,弹药已全部耗尽。由于周师长的火力吸引,高开文部突围成功,但我红军官兵共400多人却英勇牺牲在长山冲中。

血战发生在距乌凤沟村不足1里路的村旁山坡上,年仅13岁的当地山民郑长林在一个山洞中看羊,凑巧目睹了红军突围奋力拼杀的壮烈一幕。战斗结束后,等敌人全部散去至天黑,郑长林才敢喊来乡亲们含泪将烈士们就近掩埋,在几座山坡松林中垒立起大小近20个坟墓。一直忙到次日天亮,战死的英烈们才被全部掩埋。

为烈士终身守墓

在白色恐怖中,郑长林只能选在清明和春节的晚上对英烈埋骨处进行缅怀。

直到六安解放,40多岁的郑长林才敢带着妻儿跪在烈士坟较集中的一个山坡上,高兴得大哭一场,他说:“红军呀,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啊!天亮了,家中农活交给你,我要把英雄们的墓好好修一修,整一整,让后代子孙记住他们!”

说干就干,郑长林卷起铺盖带着马灯,当起了守墓人。陪伴他的是一条家狗和一盏昏黄的马灯。时光荏苒,把毕生精力都交付给守墓事业的郑长林已经风烛残年,渐渐羸弱老去。

耳濡目染,在郑长林去世后,其子郑学才毅然接过守墓接力棒。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山里暴雨连下半个月导致山洪暴发。山路湿滑,郑学才把所有的烈士墓四周疏通出导水沟,并将冲掉的墓基石块全部垒好,做完这些已是深夜。

当他回到家时,老伴正对着屋前哗哗奔腾的山洪直掉眼泪。原来家中最大的财产1头黄牛、4只羊全被洪水冲进谷底,泥土屋也裂开一道长缝。郑学才紧拥住妻子大声劝说道:“畜牲没了可再养,但让我心宽的是,烈士墓完好无损呀!”

岁月流逝,鄭学才也渐渐老了,然而乌凤沟大山坡上的无名烈士墓和大山苍松翠柏一样,满眼苍翠依旧。

清明节前后,乡里及周边乡镇的学生们,会成批成批来山上凭吊先烈扫墓。郑学才此时便做起解说员,一遍遍地把父亲在1934年那晚亲眼看见的那场惨烈战斗讲述给人们听。

现在,每年的清明、春节、正月十五、冬至、农历七月十五等日子里,当地老百姓在郑学才的感染下都会雷打不动上山祭奠烈士,全村人都已将烈士们当成亲人来敬拜。

倾家产修墓感动乡邻

郑学才从30多岁起就在山上搭棚守墓一直到75岁,重症缠身的他每天不忘督促儿子郑以清扛起锄头上山巡墓。山上医疗条件极差,但倔强的老人却一次次拒绝下山,每天撑根竹棍坚持巡查红军墓,扫扫树叶、拔拔坟头杂草,在守墓棚中静坐几个时辰。

直到老人76岁那年春,因患上“上鼻腔动脉性血管破裂”,病情加重呼吸困难,才被孙子和乡亲们强行抬下山,送进县医院治疗。从此他只得不舍地下了山,把修墓、守墓的接力棒正式交给了儿孙。

孙子郑为栋知道,修缮烈士墓费用不菲。但金寨是六安最穷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政府财政拮据爱莫能助。爷爷日暮年垂等不及呀,要是在他老人家有生之年看不到英烈遗骸免遭风雨侵蚀有个好归宿,那就是自己最大的不孝!最后,郑为栋选择了自费。

乌凤沟乡亲们在老人事迹和心愿的感召下,表示愿无偿随时出工出力。在郑学才的组织下,烈士墓修建工程于2002年春节后全面启动。第一个主墓建造点便选择在距谷底500米高的山坡上。乡亲们从山下运来水泥、炸药等,男女老少齐上阵放弃农活全心筑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座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四阶次主墓,乡亲们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就建好了。大爱无言,这就是贫苦的乌凤沟父老乡亲们用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精神,凭借老区人对先烈的一腔热血,在没有一台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众志成城决心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守墓接力棒传给儿孙

2002年11月26日上午,寂静的乌凤沟大山里,天刚亮就响起了鞭炮声,金寨县武装部、宣传部的领导来了,山上山下1000多名乡亲像赶大集一样来看烈士墓。

郑学才老人激动得一夜未眠,清晨换上新呢褂,由3个壮汉轮换背他上山到了墓前。老人一见到气派雄伟的主墓,几十年梦想成真,禁不住双膝跪地号啕大哭:“先烈们,后人都来看你们来了,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哇……”老人哽咽着告诉乡亲们,“这个墓中埋的红军最多,有180多人……”修第一个墓除去政府送来的价值400多元炸药雷管外,其他如民工生活费、石碑费、石匠工钱等,郑家花掉1万多元,而当时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足两千元。

第一个墓修好后不到5个月,老人病情恶化,他让孙子背他去乡党委交完最后一次党费5元钱后,仍牵挂乌凤沟山坡上零星墓穴中埋葬的红军遗骨。在得到孙子“一定会再修一座烈士墓,全力修好上山道路”的承诺后,老人含笑辞世。

在郑学才离开3年多后的2006年冬农闲时,第二项修墓工程再次启动。尽管时值隆冬,滴水成冰,但村民们的筑墓热情却丝毫未减,郑为栋和他的父母更是每天都来干几个小时。2007年5月3日,第二个主墓终于竣工落成,装殓所有散落的200多位烈士遗骨。

郑为栋在倾尽家资之后终于对爷爷有了个彻底圆满的交代!郑为栋为修好第二个墓耗资2万多元。2007年秋季,这两座红军烈士墓被金寨县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郑为栋在最大的烈士墓旁盖了两间小房子,收集当时红军战斗的物品做纪念馆展览。当地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万元对烈士墓进行重修扩建,还从山下乡政府到红军墓铺设一条5公里公路,烈士墓的旅游价值及历史人文价值在山路修好后更加凸显。每年的清明、建党节日前夕,经常有社会各界自发前来祭拜。

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郑为栋家庭四代人80多年来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的事迹不仅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别在2002年提名候选“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荣获2015年度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荣誉称号。在郑为栋看来,祭扫、守护红军墓的传统通过爷爷、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已融入了他和后代的血液里,因为,守墓就是守住革命历史,守墓就是守住红军精神,守墓就是守住感恩之心。”

巍巍大别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多年以前,红四方面军无数革命先烈热血洒在这片热土上;而今,勤劳朴实聪智的乌凤沟老区人代代用绿叶对根的情意守护着先烈忠魂,郑家祖孙四代86载倾财接力守英魂的传奇故事正传遍大别山的山山水水,传遍大江南北,正激励着更多的人们缅怀先烈,以更加激昂的斗志投入决胜小康社会的时代大潮中去!

摘自《新青年》

猜你喜欢
烈士墓乡亲们烈士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猎人海力布》五问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无名烈士墓
彭俊枫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莫斯科举行长明火回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