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蜜蜂学的奠基者:李俊传略(中)

2020-01-12 00:05张钫
中国蜂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涉县李俊边区

张钫│文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

(续2020年第一期)

二、投身革命 发展边区农业

少年时代备受压迫的经历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李俊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他不仅走在科学实业的最前沿,在思想上更是紧随进步思潮。在北平时,李俊就结交了一批进步人士,并与他们保持联系,特别是李健、戴元毅和耿光波等人①李健,曾被派往延安学习,建国后任铁道部营工局副局长;戴元毅,曾在延安抗大学习,建国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行政处长、中央人民监察委员会高级监察专员等职;耿光波,早年在山东解放区参加革命,建国后任国家农业部机械局副局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就暂别了自己钟爱的养蜂事业,在进步人士的引荐下,来到晋冀鲁豫边区,参加革命。由于他早年对新农业的钻研,在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他指导和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并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

1.从革命工作到农业管理

1937年初夏,李俊应李健邀请回到北平。“七七事变”以后,随东北流亡学生南下,李俊来到河北涉县参加革命,从此以后,李俊开始在边区的革命战斗与农业生产生涯。

1937年11月下旬,八路军129师任命张贻祥为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团长,带领队伍进入涉县开展抗日工作,李俊担任工作团秘书到此工作。在建立一定群众基础后,工作团抓住时机与国民党县长刘泽普谈判成立“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李俊此时担任动委会的联络员和宣传员,供给相关材料②张贻祥在此文中提及李俊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疑记录有误,首先中科院并无独立的生物研究所,与生物相关的各大研究所历任所长并无李俊此人。黄文斌的文章可佐证在涉县工作团工作的李俊确实为本文所述及的养蜂大家李俊先生。。1938年3月,张贻祥离开涉县时,由于李俊“在工作中原则性较强,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将李俊作为组建县委的主要骨干留在涉县工作[16]。3月下旬,偏城工作队划归涉县工作团领导。5月,涉县工作团增派李俊等人到偏城工作队工作,李俊便与胡兴寿等人在偏城、桑栈等地,秘密发展党员,李俊主要负责地方工作[17,18]。

1939年7月,晋冀豫边区经济委员会成立,下设秘书处、生产部和供销社,生产部对外称生产合作社,经委会主任黄镇向晋冀豫边区党委要来具有丰富农业背景的李俊担任生产合作社社长[19]。1940年初夏,晋冀豫边区纵队与129师合并后,李俊到129师政治部下属的生产部工作,在张克威的领导下,与席凤洲、林英、曲万里等人一起开展农业工作。边区政府农林局成立后,李俊又到农林局工作,并于1941年担任农林局技术室主任兼技正,后担任局长[20]。从这段时间起,李俊就开始主要从事农业推广工作。1948年,李俊开始在冀南行署农林处工作,次年5月,任该处副处长[21]。

新中国成立后,李俊担任河北省农业厅技术室主任。1952年,在华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局技术处任职。1954年调至中国农科院筹备组,参与农科院的筹备工作,待筹备工作完成后,1957年又担任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

2.边区的农业宣传和普及

在晋冀鲁豫边区,李俊发挥其专长,在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展览会和研究会是当时边区重要的农业宣传方式之一,李俊参与组织多个研究会以推进农业和科技进步。比如,1940年,他与张克威、王显周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群众性学术团体——冀太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倡导通过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农业,以推进该区域的经济建设[22]。1941年,李俊当选晋冀鲁豫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理事[23],并参与了该研究会的筹备工作[24]。1946年,他还担任太行区生产展览馆副馆长,负责生产运动的组织宣传等工作[25]。

李俊还撰写了大量的农业知识与技术的普及文章,刊发在边区的报纸上,以推广边区农业的科学化。1946年,彭庆昭等人组织创办了《大众科学》刊物,李俊就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并负责在该刊的“问答”栏目解答边区民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1946年,李俊在邢台群英大会座谈时,介绍了“老农秦金生的接树方法”,随后又在《大众科学》上将这种技术更大规模的推广。边区当时重点推广金皇后玉米的种植,但是玉米容易发生混种,为此李俊专门撰文,从科学的角度向农民解释玉米发生混种的原因,并用图示画出玉米留种地的建立方法,告诉农民要注意建立留种地,以保持种子的纯系,该图后来还在农业生产展览会上进行了展出,流传甚广[26]。

李俊还把农业生产中的实践经验与科学知识,编写成册,向农民进行传播。他在边区时编写的农业技术推广著作主要有《庄稼俗语》(1943年)、《庄稼汉手册》(1945年)、《农业生产课本》(1946年)、《机关生产的农业常识》(1947年)、《庄稼的祖先》(1947年)、《施粪常识》(1951年)等。其中《庄稼的祖先》在新中国成立后还被翻译成了哈萨克文字。

李俊直言仗义,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边区在生产建设中流行开山荒,李俊却敢于表达了对开荒的异议,认为会破坏环境,他曾经指出“开山荒对整个的生产是没有益处的。我们应该停止开山荒,已经开了的,应积极修成梯田,并大量植树[27]。”

3.从组织选种到选种运动

以张克威为首的晋冀鲁豫边区农林局,积极推进边区育种工作,李俊也参与其中。他们积极提倡农作物的良种选育,为边区引进金皇后玉米、169小麦和811谷子等高产优秀主粮作物。这些优良品种在各大解放区,甚至建国后在全国得以推广,对农业增产起到积极作用。李俊在选种工作中做出很多贡献。

1947年,冀南各大农场育出了“鱼鳞白”、“广宗白”等小麦良种[28],李俊提出了一些选种科学知识,指出农场纯系育种是创造新品种的基础,但迫于国家和人民马上增产的需要,农场应采取大量观察,发现优良品种,指导群众进行田间选种,立即就地推广,并告诫农业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做调查研究[29]。1948年时,由李俊担任副处长的冀南行署农业处提出组织农民,展开就地选种、就地推广工作[30]。李俊还指出在选种工作中应动员换种,必须走群众路线,提倡互助,并强调选种运动是重要的组织工作,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工作[31]。

早在1944年,李俊在边区农林局工作时,就组织边区农林局与华北新华日报社合编“农事半月刊”,用于指导太行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农村组建技术委员会。这种技术委员会使得技术学习在农村形成热潮,农民不再墨守成规了[32]。1949年,李俊在华北农林会议上向华北各省介绍太行区的农业技术委员会工作经验,将这种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得以推广,在选种中发挥了大作用[33]。

至1950年时,李俊在河北省组织建成了包括14个省立农场,85个县农场,与将近1399个的农村技术研究小组组成的农业推广网。这个农业推广体系从实际经验中,打破了农场优种的小圈子,农民与农场干部联合,共同发现了很多优种。河北省农业厅根据相关经验,拟定了五年选种计划,要将全省的谷、麦、棉、玉米和甘薯全面改换优种,提高产量20%[34]。 1951年,李俊还专门撰写了《从选种上改造庄稼》一书,从选种的角度讲述了提高作物质量的可能[35]③以笔名清明署名出版。。1956年至1958年,李俊担任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领导全国的种子改良与发展工作。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涉县李俊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李俊杰作品
吹画
李俊儒论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n Classroom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