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神秘的中东世界
——沙特阿拉伯

2020-01-13 03:00寒山
青春期健康 2019年24期
关键词:利雅得沙特阿拉伯旅行者

■ 文 寒山

古丝绸之路历史曾将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人民连在一起,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沙双边关系发展迅速,政治互信日益增强,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的“2030愿景”再次将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在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边务实合作正在朝全方位迈进,中沙两国关系必将更上一层楼,两国人民将从中受益良多。

当南北极地不再是远不可至,当阿尔卑斯山脉也不再高不可攀,人类几乎可以到达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国家,尽管它吸引着全球目光,人们对这里却几未涉足。同时,这里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的起源地、2008年汶川地震给中国捐款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度——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尽管国土面积的95%是沙漠,但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海岸线长2437公里,除了拥有辽阔的沙漠盛景外,还有旖旎的海滨风光。

广阔的枣椰林、棕榈树和清澈的泉水,如莽莽沙漠中的庭院神境……这个古老的国度在阳光的照耀下,总是显得十分壮美,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时常会令踏足于此的人们流连忘返。

黄昏时分的利雅得天际线

“花园”首府利雅得

在沙特内志高原的一片沙漠中,矗立着一座由珍贵的地下水造就的城市——利雅得。相传大约3万年以前,人类就已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彼时,这里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河水潺潺流过,鲜花盛开,绿草茵茵。至公元前715年,这里有了关于人类在此地生活的文字记载。公元9世纪左右,在此依水放牧的沙漠人开始称呼它为“利雅得”,意为有庭院和树木的地方。人们把这里视为“乐园”或“天堂”,一代又一代地聚集在此地生活着。也正因如此,这片沙中绿洲成为如今的沙特首府。

利雅得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热。每年的7月,沙特阿拉伯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50摄氏度以上;相较而言,每年的1月对利雅得而言是最凉快的时间段,这段时间也最适合游客们前往利雅得去旅游。

法赫德国王路的全景

走在利雅得的街道,你会发现利雅得几乎没有高楼,据说当地政府对楼房的层数要求很严格,因此这里大大小小的楼房,大多3~5层高,最高不会超过10层楼。人们将自己房子粉刷成各种浅浅的暖色,窗户的造型比起采光用途更像是为了装饰而存在一样,十分小巧。因为房屋都不高,站在高处的街道极目远眺,几乎不费力就可以看到远处金黄的沙漠戈壁,和这座城中高大成片的橄榄树与棕榈树形成鲜明对比。夜晚的利雅得就是另一番风情,与白天那种沙漠田园的风光很是不同,在夜幕中点亮一盏又一盏的灯,整个城市就在这些相继点亮的灯光中变得明亮起来。

由于国情的特殊,长期以来,沙特阿拉伯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保守的地区之一,蓄着胡须的宗教警察执行着严格的社会规范,女性要在公共场合遮掩住自己的躯体,常常还要遮住自己的面容。音乐会和剧院大都遭到了禁止,甚至在2018年之前,沙特整个国家还没有一座公共电影院。城市利雅得作为沙特阿拉伯的首都,更是杜绝一切公开的娱乐活动,不免令游客感到遗憾。

为了努力重新调整国家经济,不再把石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也为沙特阿拉伯人创造更加有趣的生活,2018年,沙特政府宣布将采取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在未来10年内投入640亿美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将沙特建成充满活力的商业和休闲中心。其中,首都利雅得的娱乐项目价值230亿美元。沙特官方安排了5000场公共娱乐活动,包括音乐会、节日庆典和现场表演,这些举措打破了沙特的传统惯例,使文体娱乐业逐渐突破宗教束缚,获得了发展空间。

马甸沙勒遗址

千年石窟马甸沙勒

在古代,阿拉伯香料的贸易通道将西亚地区与欧洲紧紧联系在一起。商人通过这条路线贩卖香料、丝绸以及木材等特产。沿途的城市因此而日益繁荣,并逐渐成为集阿拉伯、欧洲和亚洲文化于一身的贸易中心。

现在位于沙特阿拉伯的玛甸沙勒地区,正是当年贸易通道的中心枢纽。这座占地52公顷的古城内有100余个保存完好的陵墓,它们被精细的浮雕覆盖着,如同镶嵌在岩石山的珍宝,环绕着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市。在这里,人们能找到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的、保存完好的洞穴壁画以及前纳巴泰时期的50份铭文。

最壮观的墓穴是在一座独立的山体上开凿,有着气势恢宏的大门,然而走进去发现只有一间小小的并未完工的房间,就连大门的装饰也没来得及精雕细琢,令人忍不住遐想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如今古城里用泥墙砌成的房屋已是一片废墟,但是坦托拉的日晷依旧跟两千多年前一样见证着时光的流逝,向世人讲述着纳巴泰文明的过往。

马甸沙勒的沙漠中布满了许多人们想象不到的自然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红色的砂岩上造就了许多让人惊艳的杰作。其地貌变化多端,有壮观的峭壁深谷,有高低起伏的沙丘,其间夹杂着无数被风化成奇形怪状的微红色砂岩,在阳光映照下泛着红光,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其山的巨大坟墓群上刻有130多座以天然岩壁雕凿而成的岩画,散发着最原始的阿拉伯风情。

“文明”之外的沙漠传奇

两个旅行者穿越沙漠,看见贝都因人的帐篷,他们便请求借宿一晚。虽然素不相识,贝都因人还是以游牧民族最隆重的仪式欢迎他们:宰杀了一头骆驼,奉上丰盛的晚餐。第二天,两个旅行者还没有离去,贝都因人又杀了一头骆驼。对此,旅行者十分不解,他们抗议说昨天宰杀的骆驼肉还没有吃完。

“让尊贵的客人享用不新鲜的肉是一种耻辱。”贝都因人这么回答。第三天,两个旅行者早早醒来,决定继续上路。当时,男主人不在家,他们给女主人一百第纳尔(当地货币),并且为不能等待男主人归来表示歉意。四个小时过去了,两个旅行者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呼唤自己,回头一看,贝都因人正急急忙忙追过来,一见面就把一百第纳尔恶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我这么热情地招待你们,你们难道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吗?”两个旅行者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小心翼翼地解释说,骆驼的价值确实高于一百第纳尔,但是苦于囊中羞涩,他们只能付这么多了。“我说的不是钱,”贝都因人回答道,“沙漠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无论我们贝都因人走到沙漠的哪个角落,都会受到欢迎,而且从来不求回报,如果我们必须偿还的话,还怎么可能活得下去?欢迎你们来我的帐篷,只是报答了人生给予我们的小小一部分。”

故事中的贝都因人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主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没有现代化技术,没有历史记录,也没有读写能力,他们只是深深扎根于沙漠,对沙漠的洞悉、与沙漠之亲密,为外人所难以想象。他们对其他地方或其他生活不感兴趣,只希望像祖先那样过一辈子,也惟愿子孙们把传统继承下去。

贝都因文化也无关乎财富的积聚,一个人拥有多少牲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一个理想标准——包含勇气、坚忍、好客、慷慨和忠诚五种美德。评判一个人,无论男女,均以是否身具这五种美德而非财富多寡为准绳。除牲口之外,他们拥有的东西少之又少,无外乎自制的鞍具和驼具、皮水囊、锅、席子、刀、来复枪和帐篷。帐篷是女人用驼毛和山羊毛纺制的,而织布用的地织机是由灌木枝干做成的。

贝都因人的孩子

驼群中的贝都因人

客人在贝都因人的心目中地位神圣,主人有义务向来客献出最好的一切。假如客人在帐篷里留宿,主人有责任为其提供保护,即使以生命为代价,甚至与亲人反目,也在所不惜。类似的准则也适用于旅伴,只要二人同行,一起吃过面包和盐,就不能再去伤害对方,否则将背上极不光彩的恶名;而且两者之间自动结下了生死同盟,无论是一人遇袭还是二人同时临敌,都必须并肩战斗到底。这些都是沙漠中的不成文规定,游牧民虽无强制执行手段,但对名誉的珍视足以让他们谨遵奉行。背叛客人或同伴的贝都因人将被终生逐出部落,在那个部落即一切的世界里,这种惩罚比死亡更无情。早期的贝都因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他们留下了力量和忍耐的理想,使他们的文化和人民到今天依然能够生存。

猜你喜欢
利雅得沙特阿拉伯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剑指美国页岩油产业?
孤独的旅行者
时间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