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器显道
——从古代造物看中国传统造物思想

2020-01-14 03:46杜明星
湖南包装 2020年4期
关键词:造物器物家具

杜明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300)

中国传统造物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生活器物如陶瓷、家具、丝织品等,生产器物如犁耙、刀斧等,大型器物如车船、桥梁、建筑等,小型器物如玉器、紫砂壶、漆器等,这些造物从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无不将古代匠人造物智慧物化在有形的器物之中[1],形成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造物文化。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造物实践的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长物志》《髹饰录》等,也有许多著作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了古人的造物观,如《周易》《道德经》《庄子》等,其中有许多精辟的理论。古人从理论到实践均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1 传统造物的哲学观

器物的制造不仅仅包含技术层面的实现,也包含着人的精神需求。儒家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互惠共生,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孟子曾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追求“道法自然”“万物一体”。《庄子·齐物论》提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意味着万物平等,物人和谐。这都说明中国古代先哲们一直从和谐共生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髹饰录》中说:“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展现了古人万物皆由天地孕育而生的世界观。古代匠人可能并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但他们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通过实践,实现着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观点皆认为天地有“道”,“道”是万物的法则,“道体器用”“治器显道”“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反映了“天人合一”“道器合一”的传统造物思想,反映了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辩证统一,是对于人与物关系最精妙的概括,实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完美境界。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林是中国传统造物的典型,是文人的心灵栖息地。在园林造景中,围墙是建筑、园林的界限,围墙以内是私人空间,是文人保持个人人格完整的避世空间,围墙之外是文人所要躲避的社会现实空间。以“人造物”(围墙)为标准划分出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叠山理水、移花植木,将自然界中的山、林、湖、水等景观在园内再现,这种“移山缩水”实现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体现了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又反映了文人服膺老庄、消极避世的内心精神。李泽厚分析道:“文士们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文士所使用和建构的生活世界图景,虽然是物质的,但本质上却是精神的。[1]”紫砂壶是中国文人喜爱的器物之一,其中的紫砂花器是指造型源于自然物,比如瓜果、鸟兽、花木等的一种紫砂壶。花器要求创作者在创作前要了解自然万物的结构特征,在创作时应将身心融入自然,把自然万物“移”到紫砂花器造型中来[2],“移”是主观的再创作,不仅要求形态逼真,还要求神韵天成、气韵饱满,而不是单纯的形的模仿,这从根本上就要求创作者与自然在思想上的完美合一,只有精、气、神、韵兼备,方才是紫砂上品。大到园林造景,小到紫砂花器,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造物观中“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

2 传统造物的科学观

春秋战国文献《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说明了在造物的过程当中会受到这4 个因素或其中几个因素的影响: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指时机,顺应天时进行取材。“地气”是指地理位置,要做到因地制宜,“材美”指制造器物的材料,是优秀器物的先决条件。“工巧”则是能工巧匠,他们根据材料特征进行恰当的制作。“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阐明了“天时、地气”对造物的重要性。《髹饰录》提到“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百物生焉。”说明了造物时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只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方可实现“百物生”的完美境界。

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人工与天工合一的艺术[3]。天工是基础性因数,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因数。安徽泾县宣纸的制作,需采用泾县及周边产的青檀皮和当地产的沙田稻草作为原料。青檀皮在自然摊晒的情况下,经日晒雨淋两至三年,自然漂白,然后椎皮、切皮,使用当地乌溪山腰的弱碱性山泉水,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加之杨桃藤汁,使用当地苦竹制成的竹帘,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匠人捞制,才能生产出来最优质的宣纸。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曾到中国学习宣纸的制作技术,技术本身容易掌握,制作流程已然不是秘密,但是他们发现在日本并不能生产出质量可以媲美中国泾县出产的宣纸,究其原因,这和天时、地利、材料都有直接的关系。东阿阿胶每年在冬至子时取东阿古琉璃井的水进行熬制九朝贡胶。根据现代科学测算,只有在东阿附近的地下水的密度达到1.0036,水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独特的水质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产品。优秀的产品最终出产在独特的时间、独特的地方,使用了最合适的材料,体现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科学选材观念,这是古人善于总结经验与把握造物规律,也是传统造物中科学观的体现。这些造物的结果与《考工记》中“材美工巧”的思想是一致的,“材美工巧”是中国古代造物观中重要的美学思想,也是“器物为之美”的基本要求[4]。造物的科学观肯定了人对材料的主动选择,是中国古代匠人在造物过程中不断地“师法自然”、科学认知的结果。

3 传统造物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匠人提出了诸如“敬天、惜物、尽用、节用”的造物思想,遵从自然规律,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师法自然”“物尽其用”“敬天惜物”的自然造物理念。《考工记》提到:“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五材是指石、土、木、金、革,这些是古代制作器物的主要材料。审曲面执,就是仔细观察物体的曲直变化,根据物性,施以人工制作器物,这是百工的职责所在。老子《道德经》提到“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也就是说只要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就没有应该废弃的物品,万物皆有其价值,都可以合理利用。《淮南子·泰族训》说:“埏埴以为器,刳木而为舟,烁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这些文章都阐述了个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尊重和顺应了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在造物过程中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自然观,这是内藏的智慧。

俏色雕,又称巧雕,是指玉工在雕刻时巧妙利用玉石材料的颜色、皮色、纹理等进行创作的一种技法。俏色雕创作出的每一件作品因材料特点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具有不可预设、不可模仿性。它要求玉工在雕刻前充分观察、分析玉石的色泽纹理,甚至根据玉石本身的瑕疵有针对性地施以适合的题材,然后进行雕琢,变废为宝,使作品的造型结合材料特点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供春壶据说是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一位名叫龚春的书童陪同主人到宜兴金沙寺读书时,看到寺内的一位老和尚闲暇时用当地的泥土制作茶壶,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寺旁银杏树树瘿的形状做了一把壶[5]。烧成后,此壶浑然天成、温雅别致,因此人们称这种仿照树瘿的紫砂壶叫供春壶。供春壶成为一代名壶,并且开创了紫砂文化的新局面,被后人不断模仿和创新。《道德经》说“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俏色雕和供春壶是尊重自然、变废用物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尊重自然、厉行节俭、物尽其用”的传统造物观,是“师法自然”的自然造物思想的具体表达。

4 传统造物的人本观

造物体系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的实际生活基础上的[6]。造物的历史就是为人服务的历史,人的生活需要是造物的第一推动力。原始陶器产生之初往往是一物多用,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盛放,还可以当作食具。随着生活的逐渐丰富和改善,原始陶器的种类开始多样化,用途专一化。原始陶器造型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也反映了造物服务于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墨子·鲁问》中提到:“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对于造物而言,利于人的设计是巧的、好的设计,不利于人的则是拙的、差的设计。《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这是从哲学高度对这一关系的概括,是中华造物思想中人本观的集中反映。在中国古代的造物思想中,“利人”一直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墨子主张“器完而不饰”“先质而后文”,刘禹锡《天论》曰“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王符提出“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荀子提出“重己役物,致用利人”的造物思想,这些造物思想都极力强调了器物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器物是为人服务的。器物的设计要有利于人的生活及使用,人不能为物所驱使,为物所累。这种“格物致用”“见朴抱素”的造物思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造物历史。

古人造物时强调物的尺度与人的关系,即“以身度物”。在《考工记》中明确记载了在车辆设计中“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等尺度信息,这些记录都从具体细节反映了物与人的关系。中国制作家具的历史悠久,发展到明代中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得到大家公认,称之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在选材上采用黄花梨、紫檀等硬木,质感精致细腻,色泽深沉雅致。这些材质本身成材很难,几百年难得大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式家具以线为主的外观表现。在造型上浑厚洗练、线条流畅、稳重大方,体现了中国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尺度上体现了坐具与人体功能学的科学性,比例适中、合度、和谐。这说明明式家具设计已经幵始将使用者的需求作为关注对象[7]。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是因为江南文人骚客在定做家具时,往往会主动参与到家具设计中去,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文人士族的审美理念,在这特有的文化氛围中,逐渐产生了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明式家具是国际公认的家具经典,18 世纪英国家具大师Thomas Chippendale 在其《家具指南》中称,在世界的范围内能称之为“式”的家具类型仅有3 类: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8]。20 世纪40 年代,丹麦家具设计大师Hans J Wegner 受明式家具启发,推动北欧家具风格走向极简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北欧设计师,逐渐形成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北欧风格。明式家具是中华造物的又一高峰,体现了文人和工匠的集体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以身度物”的人本造物思想。

5 结语

中国古代在造物的诸多方面都取得非凡成就,留下了大量巧夺天工的作品,也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造物思想。作为基于人类生活为本质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造物艺术[9],虽以“物”的完成作为结点,却以“人”作为意义指向的终点,完美地处理人与物之间情理关系的行为。造物的主体是人,在造物的过程中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因此“造物”的结果就不再是单纯的“器”,还包括了“以人为本、格物致用、物尽其用”等众多的造物思想,这些思想蕴含了“天人合一、道器合一、师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道”的探索定义。通过造物的“器”体现观念的“道”,是形而上的思想提升,它把造物的行为从“器”提升到对“道”的意识高度。

体为上,用为下。体相当于“道”,用相当于“器”,体由用承,道以器载。体用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缺一则不能构成这种关系。“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10]。在中国传统的造物活动中,造物受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和渗透,民众的观念、行为、信仰、情感、思想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器的线条、形制、大小、纹饰,“道”与“器”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具有独特艺术审美的造物风格和蔚为大观的造物思想。

猜你喜欢
造物器物家具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