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更好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服务探析

2020-01-14 07:04赵卫卫李光灿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监测仪器监测站司法鉴定

赵卫卫 李光灿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广饶县分局,山东东营 257300)

1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督察的开展,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因环境污染损害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对环境执法工作的数据支撑、对污染纠纷事件的鉴定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难以适应快速执法、精准执法的需要,与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2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1)基层环境监测站由于监测人员力量弱,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室与规范化、标准化有一定的差距,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不科学。环境监测事业单位综合监测技术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需要。

(2)个别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由于受到人为不当干预或市场压力等原因,主观上丧失中立性,从而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比如,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有意干扰监测采样,或向环境检测机构施加经济压力,要求出具达标监测数据。同时,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自身也存在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问题,环境监测业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较低。

(3)环保执法过程中,包括环境信访的处理过程,污染企业的超标处罚以及排污税的征收和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赔偿,有时会存在社会公众或企业对环境执法监测数据的质疑,而目前这些环境执法监测数据一般由社会化检测机构或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出具,为此这些检测机构可能会面临公信力质疑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督察的开展,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及维权意识得到逐步提高,因环境污染损害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对环境执法工作的数据支撑、对污染纠纷事件的鉴定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监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机构,以回应社会公众或企业对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质疑,并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的问题。

(4)环境监测仪器方面,便携、易用的监测仪器研发偏少,而且环境监测领域所拥有的设备技术及依据等相关标准比较落后,无法快速、便捷地出具环境监测数据,不能适应快速执法、精准执法的需要,无法满足当前环保工作形势的需要。

3 新形势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更好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服务的建议

3.1 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综合技术水平

人员方面,要加强优化监测站现有人员结构,克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水平不高的现状,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千方百计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监测化验人员的业务培训,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监测工作水平。硬件方面,按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要求,加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硬件条件,购置先进监测仪器设备,提一步提升检测业务能力,满足环境执法的需要。管理方面,按照计量认证要求加强质量控制,规范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和程序文件,保证监测项目符合计量认证要求,以“实打实”的质量控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2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

生态环境系统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及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1]的有关要求,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明确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采样与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对原始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资质开展检验检测工作,建立覆盖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传输、评价和综合分析报告编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化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检查力度,开展“双随机”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通过统计调查、能力验证、监督检查、比对核查、投诉处理、评价管理体系运行、审核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等方式加强监管[2]。

3.3 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监测事业单位体制创新

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内环境监测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在基层环境执法活动中,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的联动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部门、环保执法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对环境执法工作的数据支撑、对环境信访和污染纠纷事件的鉴定作用。充分利用好各类监测数据,只要存在超标数据,环境监测部门应及时形成监测报告,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证据支持,从而起到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保障作用。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为环保税申报及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为环境管理的政策出台和精准治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更好地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准确评估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可设立专业性、中立性的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机构。按照《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要设立中立性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司法行政机关为司法鉴定的主管部门[3]。这就要求环境监测鉴定机构设立时要独立于现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体制之外。鉴于环境污染鉴定结论的合法、公正和权威性,最好不采用市场化的方法,而是成立专业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由司法行政机构统一管理,确保鉴定机构的独立性、中立性、自主性,进而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的问题。全国范围内,可参照生态环境部区域性环保督察中心的设立这一做法,设立跨省区的区域性环境污染司法鉴定中心,主要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性范围,如华北、华东、东北等,监测项目参考省级环境监测站水平配置,可覆盖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声环境、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部分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每个省区范围内,可设立跨地级市的环境污染司法鉴定中心,监测项目参考市级环境监测站水平配置,可覆盖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部分污染物指标的监测。

3.4 突出便携易用,加强新型监测仪器研发

国家层面,应大力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向环境监测仪器研发方面投入,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攻关。新型监测仪器要突出便携性、易用性,达到快速、方便检测的目的,努力减轻环境监测劳动强度。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吴静带领团队研发成功的水污染溯源仪,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此技术建立不同水体、污染源、化学品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并通过指纹图谱的不断监测和比对,来实现对水体水质变化的预警以及污染来源的快速查找。2017 年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在某工业园区排污口安装了在线污染预警溯源仪,此工业园区内有22 家电镀企业,在系统安装前,此工业园区的主要问题是各企业排放口均不超标而园区排污口却经常超标。2017 年3 月,在某工业园区污水干管上识别到有污水排放,溯源为某公司污水,但该厂污水排放口达标,执法人员通过突击排查在企业院内开挖发现了疑似偷排管道,水纹比对相似度达98.4%,后经实验室验证,吊销了该厂排污许可证,并处罚超过1 000万元,为深圳首笔千万元环保罚单[4]。此后在一年的运行时间内,此系统对深圳该工业园区污染源的快速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水质指纹预警溯源技术将以往执法过程中“发现—普查—执法”变成了“发现—精准调查—快速执法”,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由上可见,新型监测仪器的使用对于快速执法、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可起到巨大的作用。

4 结语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包括:基层环境监测站专业人员力量弱,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水平低;监测数据质量不高,个别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由于受到人为不当干预或市场压力等原因,主观上丧失中立性,从而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环保执法过程中,有时会存在社会公众或企业对环境执法监测数据的质疑,并进一步造成对环境检测机构的公信力质疑问题;同时,环境监测仪器便携性、易用性差,无法快速、便捷地出具环境监测数据,不能适应快速执法、精准执法的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一是要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综合技术水平。对生态环境系统内环境监测站人员力量及仪器设备进行升级,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满足环境执法检测的需要。二是加强质控管理,严格落实计量认证要求,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社会化检测机构,生态环境部门和质监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打击数据造假行为。三是加强工作机制和监测体制创新,在基层环境执法活动中,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的联动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部门、环保执法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对环境执法工作的数据支撑、对环境信访和污染纠纷事件的鉴定作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体制创新方面,为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更好地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准确评估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由司法行政机关设立专业性、中立性的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机构,包括跨省区的区域性环境污染司法鉴定中心和跨地级市的环境污染司法鉴定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的问题。四是加强监测仪器研发。仪器突出便携性、易用性,达到快速、方便检测的目的。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攻关。新型监测仪器的使用对于快速执法、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可起到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监测仪器监测站司法鉴定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医疗纠纷中的司法鉴定问题研究
检察版(六)
对建筑工程中基坑工程监测方法的论述
《黑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步骤
新德里成“世界最脏城市”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