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舌从脉治验举隅

2020-01-14 20:56邹铭斐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6期
关键词:舌象脉象胃气

邹铭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528200)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的传统诊法,舌象和脉象同为疾病本质反映于外的表象。在一般情况下,舌、脉、症是一致的,即舌、脉、症相应,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此时若一味拘泥于舌象,往往会导致辨证失误、用药不当,需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灵活取舍,方能准确辨证、施治有方。

古今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医学真传》指出:“平人胃气有余,三焦和畅,君火光明,凡五味入口,无论酸、咸、甘、苦,皆过而无苔;病则胃气空虚,三焦失职,君火衰微,若五味入口,遇酸、咸、甘、苦,则舌上凝滞而胎生矣。”《辨舌指南》认为:“淡白舌亦有热病,黄厚满舌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区显维[1]认为舌症不符与人的体质有关。刘代庚[2]指出月经期多见舌尖红赤,不乏气血虚弱证。吕志杰等[3]认为久用西药会导致舌苔的变化,如血管活性药物会导致舌质的改变。吴迈青[4]报道了3例病案,一为发热患者,舌红少苔,但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二为胸痛患者,舌红绛而无苔,但用附片、桂枝等温阳化痰剂治疗;三为水肿患者,舌淡胖有齿痕,但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治疗,皆愈。舌象虽是中医的重要诊查方法,但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在舌脉、舌症不符时,要明辨真假、善于取舍,方可正确施治。现举验案1例,以飨同道。

患者,男,69岁,2019年10月29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晕头痛10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头痛以两侧颞部明显,无放射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发作时伴恶心欲呕、胸闷、心悸,偶有腹胀、反酸嗳气,间有咳嗽、夜间明显,潮热盗汗,烦躁不安,无咯痰,胃纳差,睡眠欠佳,大便干结,每2~3日1行,查体时闻及口气重浊,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沉微。患者恶心、胸闷、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结合舌象,均提示痰热内蕴。但患者在外院多次诊治均投以清热化痰之品,收效甚微。笔者细思患者脉症,其最大的特征是脉象沉微欲绝、重按始得,主诉有头晕,伴有心悸。《伤寒杂病论》言:“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患者脉象沉微欲绝、脉结代均为阳气不振、阴血不足、无力鼓动血脉所致。方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阿胶5 g(烊化),大枣15 g,生地黄45 g,桂枝10 g,火麻仁10 g,麦冬10 g,生姜10 g,酸枣仁30 g,太子参30 g,炙甘草10 g。为谨慎起见,仅开1剂。第2日查房仍闻及口气重浊,但患者诉头晕有所减轻,守方3剂。3 d后患者诉头晕明显减轻,纳眠好转,大便通畅,查体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闻之无口气,于次日出院。

叶天士认为“舌黄主热”,周于蕃提出“苔黄而厚腻者,热据中焦也”。但分析本例患者的用药过程,可见患者的舌苔是病后胃气空虚,五味凝滞而生,并非热象,舌象所见实为假实真虚。综上所述,舌红苔黄不一定主热、实证,亦可主寒、虚证。望舌诊病,治疗效微时,一定要考虑舌诊的局限性,考虑影响舌象的外界因素,当舌象不足为凭时要果断舍之。正如古人所说“时病重舌,杂病重脉”。

猜你喜欢
舌象脉象胃气
5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舌象特征分析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肿瘤舌象研究可视化分析(2001-2020年)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基于Citespace糖尿病舌象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舌象仪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