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艺美术的践行者——施森彬

2020-01-14 10:20路玲娟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珐琅琉璃传统工艺

At present, arts and crafts embrace the common peoples daily life with the products of “Great Arts and Crafts”again. This not only implies the revival and butterfly effec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from the “source”, but also enhances the awareness and sense of pride for national culture.

采访人:路玲娟 受访人:施森彬

施森彬(1956—),上海人。中国玻璃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建筑艺术玻璃创始人。1975—1978年施森彬就读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主修漆器雕刻专业。1978年被分配到餐具厂,从事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1987年下海创业,开启了其对手工艺术“大之美”的探索之路,代表作有人民大会堂铜门、新加坡佛牙寺舍利大金塔、印度玄奘纪念堂铜建筑、威海环翠楼铜建筑、上海中心126层铜穹顶,常州天宁寺珐琅壁画,山东兖州兴隆文化园高达18米的释迦牟尼佛像、无锡灵山梵宫的镇宫之宝80平方米琉璃巨画《华藏世界》,伦敦大英博物馆新馆玻璃外幕墙, 2015年完成南京报恩寺报恩新塔塔翼艺术琉璃玻璃,上海中心大厦世界第一幅琉璃艺术竹简长卷《心相山水》等。200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什么是“大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确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在当下传统工艺走进民众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研究的企业家施森彬先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探索一条“大工艺美术”之路。

问:施先生,您提出的“大工艺美术”是指什么?

施:大家都知道,传统工艺美术如瓷器、玉雕、编织等都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与实用结合并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已不局限于纯手工艺制作,而是与机器工业,甚至与大工业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大面积大体量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从而拓宽工艺美术应用的广度,实现更大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我把它称为大工艺美术。

问:在你们公司,是怎么把这种“大工艺美术”概念体现在生产实践中的?

施:我们公司制造经营的铜艺制品、琉璃制品、珐琅制品,这些都属于大工艺美术范畴。要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市场结合,要掌握很多方面知识。我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掌握了一定工艺美术技能基础与艺术审美素养,会雕塑、会绘图、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眼界,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产品市场定位和特点了解环境艺术、室内设计等专业知识,把产品放到大环境中出设计思路,看整体效果;其次要掌握许多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艺。我们公司涉及到七八种主要材料工艺的综合运用,如金属材料、琉璃材料、玉石材料、珐琅材料等。有的材料还要了解其成分配方,怎么按照设计意图灵活运用工艺、运用设备进行加工生產。

二、“大工艺美术”中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工艺美术大师施森彬探索“大工艺美术”的实践过程。与传统工艺美术相比,作者认为,“大工艺美术”首先已经跳出了“纯手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作范畴,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制作;其次支撑“大工艺美术”的学科体系更综合,包括艺术设计学、美学、材料学,材料工艺学等。另外,“大工艺美术”在生活中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作品体量更大,分工更细,所有涉及工艺+美+用,结合起来的制造都包含其中。在“大工艺美术”产业化过程中怎么处理好现代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呢?我们来听听施森彬大师的实践体会。

问:施先生,您能用一些你们公司具体的案例来谈谈“大工艺美术”中现代技术与艺术是怎么协调的?

施:可以,比如我们的琉璃产品,市场上一般玻璃卖一千元/平方米,我们的艺术玻璃要卖到几万元/平方米,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的琉璃是定制生产的,琉璃的艺术风格与使用环境吻合,造型、肌理、色彩都是通过设计再投入生产,我们公司艺术设计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其次是科技技术的使用,琉璃产品颜色的工艺配方很复杂,不同颜色的成分配方有时候是相克的,看着可以,烧制出来颜色就不行了,这里面有很多东西要去探索,要去尝试。我举个例子,我吸收很多服装、木雕、陶瓷相关的东西,搞成玻璃艺术。我把摄影杂志拍得很好的鱼放大看,根据图片给我的感受开始创作作品,先确定主题和工艺特点。我专门用琉璃棒丝工艺来创作,丝要做得很细,直径在五毫米、六毫米、十毫米左右,做出水墨感觉,把中国的水墨画意境能够表达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我要探索克服玻璃烧制过程中玻璃水的定位控制难问题。现在许多人搞玻璃艺术是很随意的,他是先有结果再解释他的创作思路与过程,有点看图说话的意味。他们这样做,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玻璃水定位非常难以控制。我现在的目标是玻璃烧制的成品效果,要和我的设计图纸效果基本一致,也就是要根据我的设计图控制玻璃水流淌位置,控制度要达到95%,这个难度就高了,对吧。

我们做了上海中心J酒店的设计,把整个琉璃艺术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这也开创了大型特定主题琉璃艺术在公共建筑上装饰的先河。琉璃设计艺术形式表现很好、很有现代感,和环境很契合,这就是做大的工艺美术。过去陈逸飞也谈过他要做“大视觉”,比如要办杂志,绘画,艺术展览,音乐,还有服饰、模特等,他的想法是对的。我认为做“大工艺美术”也蛮好的,它是一条新的,别人没走过的路,我具备条件了,我得尝试一下。

问:施先生,我看到上海中心的琉璃作品,这么长的琉璃没有接缝,是否和生产设备有关?

施:是的。我这里烧制琉璃的隧道窑长一百米,可以烧制长度在一百米以下的琉璃制品。我突破传统工艺美术小而精致的观念,做出大而美的新的工艺美术产品。我以前就一直觉得琉璃是绝佳的空间装饰材质,甚至可以成为建筑本身。琉璃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又容易和空间配合,以前没有人这么做是因为烧制难度太高,成功率也很低。那我们就从技术入手,专门开发了世界上最长的琉璃隧道窑,不断研究各种配方原料,逐渐把成功率提高。现在在上海中心一楼大堂的琉璃长卷《心相山水》就是用的这种独创的技术制作的。用巨幅琉璃的光影来呈现中国的“水墨”,很多人都觉得它看起来好像很“熟悉”,但确实以前没有见到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就说明我们做“大工艺美术”这个方向是对的。

三、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所依托的科技、材料、社会经济基础较传统工艺美术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企业以工艺美术为基础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大工艺美术”方向,怎样处理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于传统工艺怎么传承,怎么创新发展需要探讨的问题。

问:施先生,你们公司在朝“大工艺美术”方向探索过程中,是怎么处理传承传统工艺与产业化的矛盾的?

施: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程序纯手工制作艺术精品,对保留传统原汁原味的工艺美术非常重要。在处理传统工艺传承与产业化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用两条腿走路。比如漆器生产,传承传统工艺和使用改良工艺实际是不矛盾的。一是坚守正宗的传统漆器工艺,目的是把传统工艺保留好。二是用改良工艺做商品,在传统工艺产业化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工艺来生产。用传统方法漆器从制作漆坯、打底、做漆、再做表面漆装饰,每个工艺都要耗时许久,一件漆器做完成至少需要历时半年,工厂需要盈利才能生存。因此可以用改良工艺进行生产,比如漆坯用现代大机器生产,用容易造型的现代科技如3D打印技术,用不易變形的现代材料,这样做漆器表面装饰之前的工序可以减少许多。因为应用了现代的材料和生产技术,在做工艺美术商品时,可以把传统的工艺进行分解,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审美效果的前提下,把一些不必要的流程省略掉。

问:是否每类工艺美术产品因为工艺不同,都要在产业化前进行这样的改良,改良的依据是什么?

施:这需要认准工艺美术产品产业化前的市场定位。要深入了解熟悉市场,要了解市场学营销学、奢侈品行业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在开发玉质家具,中国人懂玉文化,毋庸置疑把玉文化融入家具,中国人肯定喜欢,怎么把质感做出来?这个就牵扯到使用什么工艺技术。这家具卖给谁呢?什么价位呢?什么图案呢?什么色彩?这就要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定位。还有营销策略,是和谁合作销售还是自己做销售呢?整个是一个产业投入-产出-销售的完整系统。

确定好定位后,才开始根据产品艺术分格确定制作工艺,确定符合产业化的生产流程。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许多手工技艺可以用机器加工来代替。比如雕刻,数字化的雕刻机就能批量完成产品的雕刻工作,可以节约许多人工。

问:您对你们公司的产品整体定位是什么样的?公司发展的目标如何?

施:每个人的理想都是一座山,我要坚持在我这座山上攀登到最高峰。我要把工艺美术传承下来和当代的生活、审美、环境结合,通过生产把工艺美术无声无息地融入到生活中去,和时代相吻合。今后还是会紧紧抓住把艺术和技术结合服务生活的理念,开发适用于建筑装饰、美化环境、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建筑装饰材料、雕塑、大型装置公共艺术以及家具等日用产品,我认为我很适合做这件事情。

公司要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在同行或相关行业中具有竞争力,要先发制人,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生产的综合难度,把竞争的门槛提高。比如珐琅工艺,以前中国人对这种工艺的审美相对传统和狭隘,我们就觉得完全可以打破珐琅传统的设计思维,以全新的形态展现出来反而更容易使民众接受。就有了你们看到的我们厂生产的珐琅家具、珐琅壁画、珐琅雕塑,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在上海中心37楼的《轮回》珐琅地面。它的难度不仅仅在于体量之大、耗时长,设计时还要考虑实际应用和拼接、安装方式。因为珐琅地面是前作未有的,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完全是我们公司团队琢磨出来的。相信所有在上海中心亲眼看过《轮回》的人,对珐琅会有不同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制作这件作品的主要目的。

后记

工艺美术如何走入生活,不仅是当代工艺美术研究者在思考研究的问题,也是许多设计师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当工艺美术伴随着“大工艺美术”产品回归我们生活的时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复苏蝶变了,也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论文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课题“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史口述实录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珐琅琉璃传统工艺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琉璃的精工之美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珐琅器之画珐琅
碎琉璃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
珐琅,制表中的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