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光瓷对我国陶瓷发展的启示

2020-01-14 10:20黄萍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汉光官窑瓷器

黄萍

HanguangChina is originated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such a pure Chinese local brand that an represent the attain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eramics and regain its place in the global high-end ceramic market.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陶瓷,是不可替代的代表与典范。早在我国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就有着“有虞氏尚陶”以及相关制陶方法的记载,到了东汉时期,又领先西方世界一千四百多年发明了瓷器,经过这样不断的发展与演进,最终形成了后人所看到的中国陶瓷文化的蔚然大观,以至于西方国家现在还以大写字母开头的“陶瓷”——China指称中国。

到了我國封建社会末期,具体说也就是自清代乾隆以后,随着整体国力的下降,以及外来工业文明的侵蚀等历史原因,我国的陶瓷逐渐走上了衰退的道路,不复往日荣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陶瓷产业总体来说处于一种上升的状态,从产能与体量上看,中国依然还是一个陶瓷大国,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的总产量占到了全世界的75%以上,并且在随后的五十年的振兴过程中,中国陶瓷还出现了两个载入史册的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建国瓷”。建国瓷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并生产的用于国家庆典活动的国宴瓷。其方案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下达任务和审定,责成轻工业部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设计,并由景德镇具体生产。它于1952年设计定案,1953年相继试制生产,1954年国庆庆典前夕完成。整套建国瓷由祝大年先生领衔设计,江丰、张光宇、张守智等一大批陶瓷界的专家参与了研制,采用的是传统与西式相结合的器型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重大庆典场所。建国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陶瓷恢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蕴含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意义,建国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直到今天,这些器型、装饰以及技术手法仍然被当做蓝本仿制,并在市面上广为流通。

第二个亮点,就是有文件批示的“7501主席用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毛瓷”。1975年1月,根据中央办公厅的文件指示,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从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醴陵优选了一大批陶瓷研究工作者,刻苦研制出了一批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据统计,“7501瓷”一共生产出了近千件(套)瓷器,涵盖了文具、餐具、茶具、酒具等生活用瓷,它们采用的都是景德镇传统的半薄高白釉胎体,瓷质晶莹剔透,所有的餐具都配有盖子,又根据他老人家的审美喜好,选用了釉下红梅与釉上水点桃花作为主题装饰图案,烧成温度达到了1350℃以上。当时,中央挑走了十多套合格产品,剩下略有瑕疵的大都流入到民间,如今成为了拍卖市场上的新宠。“7501瓷”,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点亮了中国当代陶瓷的夜空,转瞬间却又消失在茫茫苍穹,最终没有作为一个产品系列或产业延续下来,实为可惜。

毋庸讳言,除了这两个亮点,中国当代陶瓷,大都乏善可陈。因为我们大量的陶瓷产品出口,瞄准的市场是国外超市或批发市场,国内陶瓷厂家也多为贴牌企业,始终没能走出国门。这也导致了自90年代以来国内的高端消费市场并无中国的陶瓷产品。因缺少品牌效应,品质上不了档次而失去了份额,国际上更是看不到中国陶瓷的身影。众所周知,德国一年一度的日用陶瓷生活用品博览会,这其中,中国的陶瓷产品因为缺少创意、模仿严重而被逐出会场或者接受罚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类似这些问题都是产业需要提升的痛点和事实。

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要研究出一种能代表中国当代陶瓷水准的、完全中国自主的陶瓷品牌,在世界陶瓷高端市场上能重新夺回一席之地。正是有李遊宇教授组成的一支研究小组,开始了探究陶瓷之路。笔者在同年也加入了取名为汉光瓷小组的队伍,于90年代初从立项、研发、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从未间断,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困难,终将成果取得。回首已走过的25年探索过程,做一些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中国陶瓷的创新思路、发展方向并能重新影响世界而提供某种启发与借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当改革开放开始快速行进的时候,汉光瓷研究小组对中国的整个陶瓷行业做了全方位的考察与调研。当时,中国的陶瓷行业仍然是一个大行业,有“五大名窑”、“十大产区”,比如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广东潮州、福建德化等等,从业人员动辄数以十万人计,但是充斥其中的从业者多为个体户、小规模企业和作坊。生产的是大量迎合市场的低价产品,粗制滥造的日用品,仿制的古代瓷器更被宠为佳品,造成了前文所说的国产瓷器整体走低端的现状。要改变、要突破,汉光瓷小组从建立之初,就是要确定研究目标,摆在面前的是两座大山,一座是中国历史上的官窑瓷器,另一座是国际一线皇家陶瓷品牌,比如德国Meissen(麦森)、Nymphenburg(宁芬博格),匈牙利的Herend(海兰德)等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发现,当今市面上的这些西方一线品牌,大都是借鉴或照搬我国历史上官窑的器型,那么,汉光瓷所要针对的重点,也就自然地集中到了中国官窑体系上来了。

在中国瓷器文化发展史上,毋庸置疑,历代皇家官窑瓷器占有主导性的主流地位。皇家官窑主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特质:一、从业人员对于陶瓷事业都有着虔诚的信念;二、在投入上不惜工本,技术精良;三、原创精神,广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四、科学与技术完美的结合;五、严密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标准。

这里面特别要着重提出的是,中国官窑的文化体系中,不仅仅是历代熟练工匠的参与,而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创意和工匠工艺的结合,有的甚至还有皇帝本人连同宫廷画师一道直接参与,这样就使得官窑的产品无论从形制还是装饰上,都成为了各个时代最高端、最前卫的创新产品与范本。从宋代的“五大名窑”,到元代的青花、明代的斗彩、清代的颜色釉瓷等等,无不是官窑锐意创新的成果。如果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前文提到的“建国瓷”、“7501瓷”,也有着类似于官窑的性质。

基于这样的认知,汉光瓷将涉及到材料、成型、装饰、烧制等等的每一道工序,都拿来重新解读,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历史上的皇家官窑既威严又神秘,封建时期所记载的书籍、档案、资料非常少,除了散见于少数的个人笔记以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系统著作,作研究的方法主要在遗存的实物上,大到一件完整的器物,小到一块碎瓷片,都要利用现代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细致的测量与对比。而且,这还只是基础,要做到对历代官窑瓷器的提升与超越,就要在传统中再创新。

概括来说,汉光瓷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材料创新。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中国拥有相对的资源优势,但是长期无序开采导致泥沙俱下,良莠不分。汉光瓷选用的原料,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储量极少的珍贵原矿,分布在湖南、广西、福建、江西、云南等不同省份的偏僻山区,靠深挖矿井,地下开采才能获取。而且所采原料大部分只能作普通瓷器,汉光瓷使用的原矿在一吨矿料中只能挑出一、两公斤,然后再经人工精选,剔除其中的铁质、云母、杂泥、矿沙等,最后在无尘车间操作,经“万孔筛”筛选,精加工成超细粉体材料,一般的普通瓷泥仅320目,而汉光瓷要求达到900目以上;此外,为提高白度和纯度,汉光瓷采用手工与现代高科技除铁相结合的方法,使汉光瓷坯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降至最低,刷新历史记录,达到完美无瑕的材质效果。

历史上的陶瓷采用一元配方,景德镇至今还有一部分是用单独瓷石作原料,后来发现了高岭土,部分瓷器改用二元配方。西方加长石和石英后,被称为三元配方。汉光瓷采取的是多元配方,为了达到工艺要求和得到最好的瓷质,配比原料达到8种以上。通过原料的化学分析、科学计算,将偶然性变为必然性,其选料之精,较历代官窑和精细白瓷有过之而无不及。

2、工艺创新。传统的官窑制瓷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实际上还不止这些。汉光瓷除了完全继承传统的手工操作,还把每道工序都作专题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将手工工序的操作借助现代精密仪器做到规范化,进而在流程上实现了标准化、严格化。比如除了上文所说的泥料加工,还包括成型工艺中的手工拉坯、修坯,擦洗,接把,烧制工艺中的还原烧、氧化烧,一直到装饰手法等等,道道工序都做到精致化,严格要求下的统一性。

装饰采用高温釉下彩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可以说是汉光瓷工艺创新的集大成之处。从现有资料上看,在坯胎上施釉之后经彩绘再上釉,这样的过程称之为釉中彩。什么意思呢,就是彩绘的颜色很少,虽然实际中并不止五种色彩,但是这种工艺对颜料的发色就有很大的限制。汉光瓷想要突破这个传统工艺,把绘画装饰真正放到釉下,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烧制试验与实践,最终获得了成功,而且提高了她的烧制温度,达到了高温瓷烧成1400℃,这是古今中外日用陶瓷领域中所没有过的创举,突破了历史上各朝代的白瓷烧造温度。

以高温釉下彩工艺绘制而成的汉光瓷,由于高铝代替了高硅,因而使釉面硬度大大增强,胎质致密坚实,充分瓷化,吸水率为零,胎、釉、颜料中均不含铅、镉等成分,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以及柔润度等都优于自“7501”而上的历代官窑瓷器,理论上可以保存二十万年不褪色。

3、造型创新。中国陶瓷造型丰富,有几千年文化底蕴,底足、嘴、把、颈、肩、腹、口圈等似乎成为陶瓷造型必要元素,也似乎穷尽了各种可能,以至后来仿效者落入窠臼,不敢突破程式化的规律。陶瓷造型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指形式美,其表现形式主要在于自身的形状结构和细部处理,当然还有诸如功能效用(实用的、陈设的)及材料艺术等。

汉光瓷结合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特点进行构思,用现代造型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圆和球形为造型审美基调。圆是最完整的形,活动的圆是最美的,大者地球、星系、宇宙,小至生物、细胞;圆也是最具生命意义的形态,蕴涵着团结、包容、和谐、生生不息的时代特征,寄寓着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平衡匀称、简洁流畅、饱满大气的特色。它们或底足虚化,或口圈内卷,经圆的曲线运动,瓷胎的厚薄变化全藏在内壁,整个外形就是一根贯通的、灵动的弧线,是一个变幻着的圆。每一件作品,哪怕一个小杯子、小茶壶,类似一个碗的简单造型,里面都包涵着这种理念生发出的独特设计。而且无论各部分的体量配比,还是尺寸比例上,都具有丰富的设计语言,具有一种现代的形式感,使得作品往往呈现出单纯光洁、公整匀称、简洁流畅、饱满大气的立体美,它根本区别于古代官窑的、现代各产区生产的陶瓷器型。

4、装饰创新。历史悠久的中国陶瓷,装饰题材何止成千上万。人物、花鸟、山水、飞禽走兽、神话故事、日月星辰等等,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厚重,博大精深。而时至当代,我国的陶瓷装饰反而陷入一种误区,或是装饰与陶瓷造型、材质没有关系,为装饰而装饰;或是把瓷器当纸来绘画;更有甚者,干脆在瓷上画油画。

汉光瓷的装饰则还瓷器装饰本来面目,无论是题材、构图,还是色彩、技法,都根据器物的材质、造型来构思,使之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大处整体完美,细节精致入微,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和整体协调关系。其色调柔和、淡雅、层次丰富,给人以向上的、繁荣的、茂盛的健康之美,生动而形象地营造出相应的耐人回味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前面提到的高温釉下彩工艺,也使得汉光瓷突破了传统釉下彩的色系局限,大大拓宽了高温颜色的使用范围,从而使色彩更加变化无穷,形成淡装素裹、清新典雅的装饰风格,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人文特点。

正是因为有了多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所以自汉光瓷成功面世以来,就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与好评。2009年6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召开的“汉光瓷181头日用瓷系列设计项目暨中国官窑文化继承与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与会的耿宝昌、张守智、杨永善等陶瓷文化界泰斗一致认为:汉光瓷的白度达到88%,透明度56%,光泽度98.6%等一系列的理化指标,实现了对中国历代官窑以及当代西方高端瓷器品牌的全面超越。其作品不仅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做“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等多国政要、选为国宴用瓷亮相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以及2018年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外事活动场合以外,还被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珍宝馆等国家级场馆典藏。

诚如原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亮平先生的由衷评价:“汉光瓷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的,又是最新的,艺术语言是世界的。”这其中,实际上传递出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毋庸讳言,我国当前的整个工艺美术行业,包括前文中谈到的陶瓷产业的现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一现象:从业队伍非常庞大,其构成又大多是进城的民工,缺少系统的教育,往往都在模仿别人、重复自己,尤其是现在社会上网络销售的都是一些低端的、甚至不少是伪劣产品,更是起到了反向的作用。想要扭转这种低端、重复、同质化生产的状态,就需要从业者不断地加强学习,吃透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严谨、踏实的创作态度,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的审美、创造等综合能力,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具备进行创新的可能性。這也正是汉光瓷带给整个行业的启示与意义。

猜你喜欢
汉光官窑瓷器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中国的名牌瓷器
阻登陆?
“官窑驿站”寻踪
此“官窑”非彼官窑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台今年“汉光演习”预计规模最大
新闻浮世绘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