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探索“职业适应”

2020-01-14 12:44刘莹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

刘莹

一、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职业适应”困难高发期引出的思考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在英国两年后拿到硕士学位,是他们的努力方向。按理说,随着专业不断地成熟,教学经验的积累,合作资源的丰富,学生的就业之路应该越走越宽,职业发展越来越好。但实际上,虽然用人单位急需用人,也有很多老关系不断索要实习生和毕业生,但学校却在不断失去旧的合作伙伴,要不断开发新资源满足学生的新需求,应对不同的新问题——很多孩子刚一踏上职场,就摔在了路上,或开始原地转圈。

今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交流会上,一共七家单位,两家国企,五家合资或外资企业,他们向学生详尽地介绍了岗位需求和待遇福利。接下来,有意向的学生到用人单位考察并参加面试。平均下来,每个学生获得两枚用人单位的“橄榄枝”。然而,真正参加企业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坚持工作了三个月的学生不到50%。而从7月份推荐工作开始,我分别接到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诸多电话:学生、家长希望离家近,待遇高,工作清闲;用人单位则抱怨学生眼睛里没活,无法胜任工作,不能遵守规章制度……

学生“职业适应”困难的高发期,不仅限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翻阅各项调查资料与数据统计,我们不难发现:北京中职生的就业稳定率在逐年下降,毕业生在不断地跳槽,用人单位在不断地招聘、培养新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单位管理、人事更迭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城市独生子女踏出校门,不愿吃苦,不甘束缚,缺乏合作,拒绝承担责任,从而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社会需求造成的。

二、发挥职业指导作用,突破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适应”培养上的“零地带”

如何面对“职业适应”困难的高发期,利用有效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真正自立、自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不僅要“教一段,扶一程”;还要学校、单位、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共同“陪一段、送一程”。

(一)长期规划职业指导课程,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全员化、全程化

教育不是口号、不是活动,而是过程,是全员教育营造的环境与氛围。我们在承认中职学生从入学之初的学习能力大部分有待提高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他们的自制、自律、自省能力也是培养的重点。

职业指导工作有其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开展长期的、全面的就业教育工作。 “做人、做事、做学问”,获取专业技能,考取资格证书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我们还要教学生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

职业指导不是毕业前期的临时抱佛脚,而应是长期的规划渗透。要始终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形成适当的职业期望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潜在的帮助。

(二)职业指导教材要针对专业特点,循序渐进,贴身指导

课程是开展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这其中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包括职业指导类、创业活动类、模拟情景类、社会实践类等。只有借助这些课程,融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于一体,开展指导与教育,才能实现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目标。

另外,职业学校急需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符合专业特色的校本职业指导教材。不同时期,不同主题,循序渐进,贴身指导。

(三)搭建校企联合的平台,实现整合资源,共育英才,互惠双赢

企业不仅仅是学校的实习基地!教育基地,还是创业基地!科研场所。我们可以尝试长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勇于承担的志愿者精神,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学会平实,学会为他人着想。我们还可以把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领导请进学校,开展系列讲座,用真实的事例阐述老师在课堂上无法展示的理论,让孩子们真正的接上地气,面对现实。

校企的深度合作,不单单是人才和技术的互相补充,应该还包括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也可以引进到校园文化当中,而企业文化落后的企业也可以借鉴校园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整合资源,共育英才,互惠双赢。

(四)建立以“家长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让职业指导实现内化

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建立以“家长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摆脱一个证书,几张照片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使学校的管理、政策透明化;建立有效的家校交流平台,能倾听学生、家长的心声,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恢复家访制度,真正走入受教育者的生活,而不是随时让家长请假来到学校,真正做到学生、家长、学校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有效融通,使职业指导实现内化。

三、用合力的陪伴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完成自身的“职业适应”

有人说:“学历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象征,工作经验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中职毕业生恰恰缺少这两张“通票”,他们只能用充分的准备,过硬的技能适应、立足于社会。也许我们送出校门的孩子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绝不能把一个没有思想,手足无措的孩子推向社会。

还记得那则小男孩抱着玩具熊的公益广告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我要说: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共同为孩子营造氛围、创造环境,职校毕业的学生又如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呢?与其让他们用头破血流换取经验教训,不如让我们陪孩子们一程,送孩子们一程,让他们的青春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别问“爸爸去哪儿”,请说:“孩子,我们一起走,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只有学校、单位、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用合力的陪伴推动职业指导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完成自身的“职业适应”,突破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适应”培养上的“零地带”。

本论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中职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职业适应”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EB15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