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2020-01-14 12:44刘玺辰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树叶面积课件

刘玺辰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领域之一,它對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形式不复存在,白板、实物投影、课件已成为数学课堂的新“三大件”,教师早已习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便之余,我也在思考,目前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和不足,是不是使用了课件这节课就叫使用信息技术了吗。其次,如何更好的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尤其是随着近两年信息技术在社交和大数据方面的巨大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技术与新的思路。

一、深度融合助力开放探究,把课堂变成学堂

开放探究的课堂是自主学习课堂实施的生态环境,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方可实现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刻认识,形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在不规则图形一课中,原来的教学思路都是教师用课件出示树叶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估计它的面积。从表面上看,教学中确实应用了信息技术,提出了数学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显而易见,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根本的变革。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图片是教师出示的,它不能代表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理解。同时问题也是教师提出的,学生没有参与到问题产生的过程中来,学生在这里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所以看似开放探究的过程,但由于教师提供的空间有限,学生的参与经历也有限,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还是以教师教为主。二是没有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起点,学生理解的不规则图形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理解存在哪些误区,又有哪些惊喜,如果是教师提供问资源,这样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也没有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认知起点,这样的课自然就谈不上真实有效。

基于以上两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你理解的不规则图形,然后拍下来通过微信等平台传给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社交软件的便利,不仅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维度,还可以根据学生上传的图片提前了解学生理解的不规则图形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设计后面的教学。而基于这样开放的探究环境,学生在课前对不规则图形有了初步的思考,那么在课上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才能言之有物,将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二、深度融合助力目标达成,让课堂真实有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构建开放探究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如何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展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让学生的学习做到真实而有效,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突出知识本质。二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

间和时间,不能利用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的自主建构。在《不规则图形面积》一课中,在展示完学生搜集的不规则图形之后,我让学生上台利用电子白板的图形工具将图片上的不规则图形抽象为平面图形,学生在勾勒不规则图形的过程中,继续体会不规则图形的特点,接下来我让每位同学拿出树叶学具,观察并估计树叶的面积,得到初步的估计结果,这是学生建立估计标准的必要过程。接下来提出核心问题“如何得到尽可能接近树叶实际面积的果?”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以答出“用方格纸进行验证”借助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学生可以轻易的数出树叶中满格的数量是22个,不满格的数量是18个,可以得这片树叶的面积在22到40之间,既排除了不合理的结果,又为后面学生自主估计打下基础。在这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代替学生的思考,所有观察,猜想,思考都是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技术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把学生大脑中的想法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深度融合助力学生互动,让生成遍地开花

信息技术由于其即时性与可操作性,对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生生交流、实时处理生成资源上。在传统的信息技术应用中,由于教学资源大部分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当遇到学生的生成与教师准备的资源存在差别时,学生的这种“灵光闪现”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所以我用同屏软件或社交软件的实时上传功能代替传统的投影仪,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分享。比如在交流阶段,教师用手机将学生的作品实时上传到大屏幕,学生可以在大屏幕旁用手写笔对作品进行讲解和实时修改。这样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使得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便利,学生在交流中可以不断引发新的思路,新的想法,鼓励他们上台多去实践、尝试,实现学生的主动交流,教师则站在身后充当倾听者、鼓励者的角色。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对难点的突破上。比如在《不规则图形面积》一课中,当学生学会用方格纸估计树叶面积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得到更接近树叶实际面积的结果?”。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随着面积单位的变小,估计的精度会提高呢?如果直接换成平方毫米的方格纸,学生没有经历随着估计单位变小,满格的面积增加,不满格的面积减少的过程。这时教师利用白板截图工具,把不满格的部分截图,然后实时放大、分割,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不满格面积发生的变化,体会“割之越细,估之越精”的道理。借助白板的实时生成技术,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对课件的依赖,因为大部分资源都是学生生成的。

由此可见,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并将之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可以助力开放探究课堂变成学生真体验真经历的学堂,帮助学生在追求知识本质的道路上更好的达成目标,鼓励学生在互动生成的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我们落实核心素养,构建自主学习核心课堂的推动剂。

猜你喜欢
树叶面积课件
树叶的不同称呼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面积最少的国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片树叶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