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与恶性肿瘤❋

2020-01-15 05:45李皓月李金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志肿瘤

李皓月,杜 松,李金霞,申 力△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3.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长沙 410208)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难治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与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病毒、免疫力低下等有关,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肿瘤属于心身疾病已得到共识。心身医学将肿瘤生长发展看作是肿瘤与生理、心理和可获得的心理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及这种作用对个体应对外源环境能力的影响。这与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情志致病学说对肿瘤的认识基本吻合。

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论证、完善,中医学已较完整地论述躯体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把情志作为发病和影响疾病进展的原因之一,而现代医学临床观察也已证实,某些疾病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明确相关[1]。在恶性肿瘤诊治过程中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体力缺乏、自罪观念与自杀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肿瘤相关抑郁状态”[2],与中医学情志所伤造成的气郁、痰凝等症状表现吻合。因此,归纳总结中医情志致病与恶性肿瘤发病的关系,对揭示肿瘤病因病机,指导防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1 情志致病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学“形神合一”“整体恒动观”指导下,形成的中医形神论、中医情志论等理论内涵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且相互补充。中医认为精气即道,乃是万物本原,不但人身是精气所化,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因此提出情志致病观。情志致病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1],一是躯体因素,不同体质人因气血、脏腑强弱不同,对刺激反应也不同。如《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提出“九气论”“五志说”等,按身体和性格特点对体质进行分类,形成气质学说,较系统地将体质与疾病发生联系起来。二是社会心理因素,七情过极、不良人格和不同社会环境均可影响情志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3]曰:“喜怒伤气。”《灵枢·口问》[4]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较全面地将情志与脏腑气血联系起来。根据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情志失宜主要通过干扰脏腑气机导致疾病发生。

2 中医对“情志致瘤”的认识

中医并无肿瘤之病名,《内经》中“石瘕”“肠覃”“瘾瘕”“癖结”“下膈”等病证,与某些肿瘤的症状类似。中医亦常以癥、瘕、积、聚命名肿瘤,《灵枢·五变》[4]首次提出“积聚”证候:“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中藏经·卷二·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6]进一步分类曰:“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首次将“癌”作为病名讨论,其特点与现代恶性实体瘤相近[7]。

中医对“情志致瘤”的认识始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4]曰:“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灵枢·百病始生》[4]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而积皆成也”,提出情志不遂可通过妨碍气机致瘤。金元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8]曰:“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明·薛生白《外科枢要·论瘤赘》认为“郁结伤脾”乃是肿瘤的发生原因。情志异常可作为不同部位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病因甚至直接原因。情志内伤通过影响人身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形成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病理产物,在此基础上,“内虚”与郁火、血瘀、痰凝、毒邪等合而为患,促使恶性肿瘤的发生[9]。

2.1 失荣

失荣又称“失营”“脱营”“恶核”等,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而得名,相当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10]。明·陈实功于《外科正宗》[11]首次提出“失荣症”概念,其载曰:“失荣者……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认为失荣是由昔贵今贱,得而复失等“六欲不遂”之因,导致郁火痰凝,结于颈部而得。现代研究表明,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具有性格内向特征,女性尤甚,而情绪性稳定程度甚至超出正常范围,此类患者多孤独,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其面临一定社会、生活冲击时,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10]。这与中医论述颇为相似。

本病之发生与脾关系最密切,脾主思,中医学认为“思”有两种含义,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思索、思考,不会引起疾病;二是焦虑、抑郁状态,可认为是“悲、忧、愁”的概括[1]。思则气结,忧愁、焦虑可直接伤脾,或通过干扰心神,母病及子,伤及脾气。抑郁状态导致的躯体症状与“思伤脾”基本吻合,情绪与行为表现基本一致[1]。因此可以认为“思伤脾”造成的脾虚气郁是与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脾主中央,灌溉四旁,五脏六腑皆藏有脾气,忧思伤脾,脾气一损,不得健运,诸脏腑失养,气血结,痰湿生,壅塞足阳明之缺盆,则痼疾成,在上发为失荣[12]。

2.2 乳岩

乳岩又称“乳石痈”“奶岩”“石榴翻花发”“石奶”等,相当于乳腺癌[13]。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痛疽妬乳诸毒肿方》[14]中最早记载了乳岩症状表现:“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不消。”朱丹溪《格致余论·乳硬论》[15]曰:“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数年而发,名曰奶岩”,强调郁怒寡欢、情志不遂造成肝气郁滞,日久可以酝酿成病发为乳岩。陈实功《外科正宗》[11]云:“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名曰乳岩。”汪机《外科理例·乳痈》[17]亦云乳岩“乃七情所伤,肝经气血枯槁之证。”现代研究表明,“屈服”(除“焦虑”与“敌对”外)是乳腺癌患者的消极应对方式,会加重患者心身症状,而“回避”为积极应对方式,可缓解患者心身症状,这与中医对二者的关系比较吻合[18]。此病好发于妇人,与肝关系最密切。因“肝为女子之先天”,肝在志为怒,“怒”分为暴怒和郁怒,前者怒气发泄,后者疏泄不及[1],妇人常有郁怒故多肝郁。肝主藏血,赖阴血涵养肝气。《本草纲目》[19]载:“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经、胎、产、乳莫不关乎血,亦莫不伤乎血。《景岳全书·妇人规》[20]云:“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此其情之使然也。”妇人常生郁闷难舒之情,疏泄不及,气机滞涩则伤肝,又有多气少血之质,血海不足,肝气失养更添一损。若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后天之资匮乏,所虚益虚,郁结更甚,痰湿瘀乘虚循肝胃二经上行壅塞于乳房,日久则发乳岩。

2.3 噎膈

噎膈又称“反(翻)胃”“食噎”“否鬲”等,是指食物吞咽不利,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相当于食管癌、贲门癌等。噎膈之病首见载于《内经》,《灵枢·上膈》[4]云:“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朱丹溪在《丹溪手镜》[21]中将噎膈分为气噎、食噎、忧噎、劳噎、思噎、怒膈、喜膈、恐膈,情志因素在噎膈发病中的作用可见一斑。《景岳全书·杂证谟》[22]曰:“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指出情志不遂影响气机进而形成噎膈病。皇甫中《明医指掌》[23]云:“(噎嗝)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亦将“忧郁”作为噎膈发病的重要病因。研究表明,具有内向、孤独、不喜交往、习惯压抑和掩饰情绪、悲观消极等C型人格特征者,更易患消化道恶性肿瘤[24]。这与中医文献记载相符。此病责之于胃,与五脏皆有联系。情志活动的基础是精气,情志即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因此超过个体身体适应能力的情绪反应可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1]。而人体精气依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滋养,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受损可影响情志反应,反之亦然。若恼怒忧郁,心神不明,意志未和,则气机升降失司,久则气血生化失常,血虚则火起,气虚则火炽,火郁中焦灼伤胃津,胃不受纳则水谷难入。发病虽在胃腑,但郁怒忧愁先伤五脏,致使气血亏虚,阴虚火旺,灼津成痰,胃气不降,瘀、痰、气交阻结于胸咽,则成噎膈之病[25]。如疏泄郁结,不至烦忧,则顽疾可防。

2.4 其他

另有多种恶性肿瘤与情志因素相关。如清·高秉钧《疮科心得集》[26]所载:“舌疳者,由心脾毒火所致……因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证最恶。”清·邹岳《外科真诠》[27]载曰:“舌岩……乃思忧伤脾,心火上炎所致。”尤乘《尤氏喉科秘书咽喉脉证通论》[28]曰:“(喉菌)此症属忧郁血热气滞,妇人多患之”,说明舌疳(岩)、喉菌等各类癌瘤的发生均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29],情志异常可引起气机紊乱和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生[2][30]。

3 总结与讨论

结合中医学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不难发现,恶性肿瘤的形成与情志异常密切相关。癌症的发生是长期暴露在高危因素下逐渐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可获得的心理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形成肿瘤,因此可以说,肿瘤的发生是一种体质性变化,包括性格与身体素质又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体质决定着发病几率和易患的肿瘤类型,而环境则是诱发因素[31]。昔贵今贱、所愿不遂、暴受惊恐、大喜大悲等原因导致的五志失和可引起气血逆乱、脏腑失衡。某些情绪变化更容易对特殊体质之人产生影响,如具有内向性格、素体阳虚之人更容易患肿瘤,而乳岩则好发于妇女,这都是体质与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情志所伤可引起气机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伤精耗气。在本虚基础之上,或生郁火,或感热毒,或酿生血瘀、痰浊、湿邪等病理产物,壅塞经络形成积聚肿毒,根据个体体质类型导致不同恶性肿瘤的发生。而肿瘤患者多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在恶性肿瘤治疗与康复中,不仅需要抗癌更要注重调整人的状态,心身兼顾,整体康复,延长生命的同时尽可能保证生存质量。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通过言语劝慰,调节情志,培养健康人格,适当排解忧愁和压力,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同时配合药物调节的方法,可达到治疗肿瘤、改善预后的目的。对于健康人群,舒畅情志,维持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助于预防癌症形成。中医气功、导引术,《内经》中所载的四时养生之法,以及《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介绍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生活和处事方式所蕴含的形神合一养生法则,与心身医学强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本吻合,对当代养生保健具有指导意义。

情志致病学说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历来重视心身互相影响的关系,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愈加显现出其科学性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在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当代,综合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将癌症的发生与中医情志学说相联系,可为预防肿瘤探索更多防治原则提供思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猜你喜欢
情志肿瘤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切除“面积”中的“肿瘤”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