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火腿的历史形成及加工

2020-01-15 22:54胡嘉彦安徽省绩溪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绩溪黑猪火腿

文│胡嘉彦(安徽省绩溪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

一、历史形成

1.绩溪火腿形成。产于安徽的绩溪火腿形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那时绩溪人腌制火腿的技术即已成形。因为生活艰辛,老百姓一年到头只有靠杀年猪来改善伙食。擅长烹饪的绩溪人渐渐总结出了一套特殊的方法来腌制火腿,可以让火腿经冬至夏,终年不会变质。据南宋徽州人罗愿《新安志》记载:“中家以上岁别饲大猪至二三百斤,岁终以祭享,谓之年彘,而方兴记以火肉(即腊肉、火腿)石芥为农民之珍”。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多于入腊前后宰,藏瓮中硵淹槽沃近两旬,出而燎之干略带濡,置于闲屋当风处,名曰火肉,亦曰腊肉”,嘉庆年间《绩溪县志》同样详细记载了火腿的加工过程。

龙川胡氏宗祠中用火腿犒劳三军的木雕便是最好的佐证。据说,宋朝抗金时期,绩溪作为后方,当地老百姓为了感激宗泽和岳飞,用家里精心腌制的火腿来慰问三军。宗泽是浙江义乌人,品尝火腿后,赞不绝口,派手下向当地群众学习制作方式,并传至金华和义乌一带。

2.火腿原料来源。绩溪火腿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一著名的地方品种猪——绩溪黑猪,绩溪黑猪是皖南黑猪的主要类群,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正式进入国宝序列。绩溪黑猪是绩溪人民在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长期选育的成果,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绩溪地处山区,自古交通不便,形成了家家户户养猪的传统。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米、糠、精料紧张,当地群众就利用天然的青粗饲料养猪,猪肉供自食,猪粪可用于积肥。在此背景下,当地猪形成了耐青饲、肉质美味的特点。当地猪肉自给有余后,远销外地。为了方便运输,以出售仔猪为主,群众自然就形成了饲养母猪的习惯,繁殖性能就成了最重要的选育指标。山区为了防野害,猪以圈养为主,终年饲养在木制的圈舍,杂食青饲。长此以往,绩溪黑猪形成了其抗病力强的优点。产区地理位置隔绝,猪种极少交流,长期在较小群体内闭锁繁衍,因而形成了有特色的地方品种。绩溪黑猪的腿形非常适合做火腿,是典型做火腿的地方品种。

二、绩溪火腿加工过程

1.选料。绩溪黑猪皮薄脚细,瘦肉红似火,肥膘白如玉,肉质鲜美,很多养殖户保持千百年土养方式,日常以菜叶、红薯藤、野菜、野草等青绿饲料为主,搭配米糠、麸皮、玉米粉等精饲料,养殖8~12个月出栏,生猪收购后,经过严格屠宰流程,选择后腿作为火腿的原材料。毛腿8~11千克,选料要求猪腿毛干净、皮薄脚细、腿心丰满、无伤残瘀血。粗皮大脚、腿心薄、重量不匀的猪腿肉,不能作为原材料。

2.修整。鲜腿割下来后,要刮毛去污,割除油膜,修整成火腿胚形,一般修成竹叶形或琵琶形。

3.腌制。传统手工腌制是绩溪火腿加工的核心环节,用盐量和方法对火腿的色、香、味影响较大。用筛选过的米粒大小的陈海盐,用盐量过多,抑制酶在火腿中的活动,火腿不香;用盐过少,火腿易变质。腌制火腿要做到“大腿不淡、小腿不咸”,控盐量在6%~8%。火腿的腌制最佳时节从冬至开始,腌制前挤净瘀血,用粗盐细搓慢揉,让盐渗透,鲜腿上盐重复6次,将火腿上下翻堆一次,上雪花盐后第二天挤净血水,5~6天上一次盐,30天腌制结束。

4.清洗晾晒。腌制结束,浸泡清洗后,整形,晾晒5~6天,使腿皮发红、滴油,然后放到发酵车间。

5.发酵。火腿发酵是在霉菌的作用下产生芳香酶。发酵场所要阴凉、干燥、通风,并保持一定的自然温湿度。通常要经过梅雨季节的发酵周期,一般发酵6~7个月,5月需要再修整。发酵时,火腿上下前后均要有一定距离,互不相碰,在中伏天达到发酵成熟,以火腿产生出绿色菌丝为佳。发酵结束后,落架堆码,半个月翻堆一次,利用火腿本身渗出油脂涂抹腿面,上油后继续发酵,形成火腿。

绩溪火腿加工,仅仅添加海盐,无任何其他添加剂,经过5~6道工序、60~70个步骤,历时8~12个月,形成火腿。

三、绩溪火腿的品质特征

绩溪火腿形状呈竹叶形或琵琶形,外观完整,皮肉不脱离,肉面无裂缝,皮薄脚细,腿心饱满,皮色黄亮,肌肉切面呈胭脂红、玫瑰红或桃红色,色泽鲜艳,脂肪切面呈玉白色或微红色,香味浓郁,散发火腿特有芳香。选用绩溪黑猪肉猪后腿制成的火腿,瘦肉鲜嫩可口,呈现火腿特有口感,肥肉香而不腻,咸淡适中。

猜你喜欢
绩溪黑猪火腿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生吃帕尔马火腿
黑猪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宣威火腿
小黑猪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