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情境引领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0-01-16 07:40顾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8期
关键词:色盲创设实验

顾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人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因此,思维能力是提升众多能力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注重问题情境引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创设好奇性问题情境,打开思维之窗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它能打开个人思维的窗,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教师要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例如讲“分析色盲病遗传方式”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另一个学生说:“我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是色盲 ,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學生们议论纷纷:“色盲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怎么女性患色盲的很少呢?”学生们面面相觑,还有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强烈的感受到了他们真切的求知欲望。这样的问题情境,课堂效果显而易见。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发掘思维源泉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是能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没有形成生物知识结构体系,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接受新的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就是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把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鲜活且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要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能量的释放”教学时,可利用一些生活现象:萝卜放久后会空心;水果储存久了就没有甜味了,并会有酒的味道,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粮食储藏前要晒干;低温可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但又不明白原因是什么。学生便会边回忆这些场景,边思考。采用生活现象创设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趣盎然。

三、创设疑难问题情境,制造障碍,促进思维发展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例如讲授“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髙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在“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中,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生活着;在黑暗的条件下,小白鼠很快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等等,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从无疑中生疑,并能解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步,大疑有大进步。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重要方法是科学实验。而实验过程就是开发、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探究途径,在实验之前要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活动。教材中直接出示了实验步骤,如果先让学生看书分析,再模拟探究,看似易如反掌地完成了实验,但学生会照搬课本上的实验方案,不需要提出问题、自主设计,没有质疑、少有思维,这样探究实验变成了操作实验。因此,可对实验进行改编:首先提出问题:“你们组想探究哪一个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怎样做才能实现探究目的?”这样创设了需要学生费一番周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教学情境。同时,提供较多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每一个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各不相同,思考问题也必然出现多方位、多角度,这就为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创设了基础。然后组织学生把制定的方案在全班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在争辩中对方案进行重新组织、修正,甚至是抛弃。在不断进行的互动中,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自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教学中一个成功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引入,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及思考的兴趣。所以说创设有价值的、符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主动学习生物,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色盲创设实验
创设未来
色盲是怎么回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黄真的是色盲吗?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色盲
查色盲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