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呈现与发展契机

2020-01-17 02:51侯胜川王柏利杨应威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太极拳武术民族

侯胜川,王柏利,杨应威

(1.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郑州 450044;2.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对武术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科学化改造,实则将武术对象化为“物”,削弱了武术的文化内蕴和人文关怀,从多数国内外重大武术赛事活动空旷的现场也可看出武术与群众的疏离。在2020年初至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推荐的一味强健身体、提高免疫力的“良方”,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其一直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本次疫情促使大家重新认识传统体育的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未来更好的发展。

1 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价值

1.1 “战疫”现场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呈现

随着钟南山团队实验证明“太极拳有助慢阻肺康复”信息的发布,许多高校、传统体育组织录制健身气功、太极拳、长拳视频并线上分享,引导人们居家体育锻炼。如北京市武术协会邀请孙婉容、李德印、崔仲三等太极拳名家开展了“传统武术助力预防新型肺炎”活动,河南、河北两省邀请本地世界太极拳冠军录制居家锻炼的健身功法。从场地条件来看,无论是方舱医院还是普通群众的居家隔离都受到空间的限制,具有“拳打卧牛之地”优势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无疑是锻炼的最佳选择,其不仅帮助人们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亦能有效疏导人们对于未知病毒的恐慌、焦虑及由此引发的沮丧和绝望情绪。

习练太极拳、健身气功对抗疫情的相关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如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科医生刘豹主动满足广大患者的健身需求,带领大家一起练太极拳,吸引了周围患者纷纷参加,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1]。这也成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健身选择,“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大都工作强度大、精神情绪压抑、身体疲劳过度,通过这样做来调节身心、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一个良方。”[1]“医生们带领病患练八段锦、打太极拳,乐观迎战的强大信心击退了病患们内心的担忧和焦虑。”[2]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也极大改善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互相尊重,有的甚至成为朋友”,为下一步推进治疗工作提供了良好保障。

1.2 民族传统体育反映出“国之大事”中的“为民情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演化,人际关系愈发冷漠,公共健康危机的暴发凸显了个人的无力及对他人的需要[3]。“外敌入侵、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引起的紧急状态往往会为政府和民众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4]虽然社会急剧变化,但几千年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形成的集体人格、记忆、意识,总能在关键时刻将人们重新联结在一起。许纪霖认为“这个东西平时看不到,一旦到了国家危机的时刻就会迸发出来”。民族传统体育饱含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尽管它可能在一段时间被遗忘、淡化、疏离,但在遇到民族危机的时刻,它一定能够重现光彩,成为人民的精神依靠。民族传统体育的适时出现只是具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集体意识,即“国之大事”中的“为民情怀”。

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空间被高度挤压,却在“战疫”期间的家庭、医院等特殊环境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史军认为“凝聚起人心、激发起爱国情感的,除了共同的语言、历史、政治背景之外、还有公共的社群文化。”[3]当人们在方舱医院练起太极拳、蜗居在家打起八段锦时,无比真实地诠释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凝聚力,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族群认同、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其所表征的和谐、力量的集体意识是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

1.3 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至高的生命尊重

“到目前为止,全球化并没有发展出适合全球化的新规则,而仍然沿用现代性的旧规则。”[5]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逻辑与全球化游戏极不协调。疫情全球爆发期间,一些国家的做法,并没有体现出对人的生命基本权利应有的尊重。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让国家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反而让彼此间更加疏离。

疫情全球化反映出人类处在乌尔里希·贝克谓之的“风险社会”中,没有国家能做到独善其身。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敬畏自然,归根到底就是要敬畏生命。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体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之间平等协调和相互依存的真理。民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巫术渊源深厚,敬畏天地、天人感应的思维一直主导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作为文化表演不仅娱人、娱己、娱神,象形拳更是以动物崇拜的方式来检视武术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历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练中国武术是为了唤醒身体自觉。真正的武术家,随着习武年限的增长对武术的理解愈发深刻,其修为和技艺也日渐深厚[6],“其恬淡、不争理念较重,都会主动住手,不去伤人。”[7]如唐维禄教导李仲轩忍让,“练劈拳的时候,不准在人多的地方练,不准占别人的地方。遇到有人生事,不准动手比武,要学会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要留着时间习武,不要卷入是非中,虚耗了光阴。”[8]孙存周教育徒弟张烈“我不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就是个打手”,而是“练习拳术,重在得其精神,得其精神就能文武合艺,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9]优秀的武术家通过武术来不断反躬自省和反求诸己。小到个人修养,大到国家治理,民族传统体育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面对疫情患者不惜代价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指导思想,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念主张高度一致。

2 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反思与契机

2.1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学价值再认识

中国传统武术批判者认为武术套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武术理论 “坐而论道”,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内劲、气等理论“务虚不实”,甚至斥之为伪科学。阮纪正却认为西方科学理性讲究“以实求虚”,中国实用理性讲究“以虚求实”,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向,如果用西方数理实验科学理念审视中国思维很容易得出“不科学”的结论。事实上,科学大道从来不只有西方一条。阮纪正认为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真正“务实”的社会[10]。在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医务实而为,不排斥西医,而是切实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病毒并不会被消灭,而是会和身体免疫系统达到一种平衡。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出“行气导引”之法,武术练习“从呼吸吐纳的生理之气出发,通过以气换劲作为功夫进阶的法门。又通过生理之‘气’为起点,辐射出心理之‘气’、伦理之‘气’、艺术之‘气’。换言之,武术之‘气’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实用,还是精神力量、行为规范与艺术审美的体现。”[11]“行气导引”在武术拳种当中化为内劲、内气、经络等经典话语,太极拳、少林拳等拳种都有自己的行气之法来实现内外合一的强壮理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张忠德说,在参与治疗的“组合拳”中,除了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医传统疗法针灸、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综合治疗,亦为抢救危重病人患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而言之,科学概念缘起于古希腊,近现代西方数理实证科学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证明,已经成为“科学”这一同位概念的无冕之王。今天对中医以及武术的批判与质疑,本身是一个错位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类科学的同位概念虽然不叫“科学”,而非不科学。吴国盛认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定义问题,而不是历史经验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历史问题。”[12]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再反思

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后人的欲望无限扩张的物质主义和人的意志过度放大的“征服主义”,使人不知不觉地与自然为敌,而遭受到自然的报复。从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民族传统体育中,人文精神体现在中国武术拳种、动作的形成及其名称的名实一体关系上,犀牛望月、落花式、夫子三拱手、太极拳等名字充满艺术美感,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先人智慧表征的诗意气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动物的崇拜,对生活的体察。如张载所言:“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然而,近年来人们一味关注武术的竞技化表现,步入武术的现代性歧途,丢掉了“中国文化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价值之间有机的统一”[13]。进入“后奥运”时代,我国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人们日益感受到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价值。党的十九大以来,强调要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主要目标,这让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获得了新的生机。中国人对武术有着超越体育的历史情结,岳氏连拳、太祖长拳以及民国武术都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的精神食粮,这也是新冠疫情期间武术热的政治宣言。不止武术,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相信对其充分挖掘,可以更好地服务当下社会的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再认识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视野下,如何体现武术的人民性,将武术发展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将武术锻炼融入人们的文化血液,应该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结合学界相关研究及实地调查,武术的现代化有两种表征,一是以竞技化和娱乐化进行的视觉文化演绎,这一点在武术竞赛现场以及评分规则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以“中国的现代并不是中国古典文明之外的另一个文明”心态强调中国武术“自然而然”地现代发展,即武术主体并不变化,变化的是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伦理,包括武术从业人员、民间武术家的生存转型等。

追美揖欧式的现代化不全是美丽新世界,它带来一种“现在有一种普遍的东西,有一种文明的主流,中国只要靠上去、融进去就行了”[14]的文化陷阱。第一种武术现代化,以西方文化主导的标准进行武术现代化改造,即使获得西方社会的认可,也并非中国武术的成功,而是西方文化的成功。武术的现代化应该走第二条道路,坚守武术本体,坚持自己的话语主导权,提炼其超越民族和地域的普世价值,尤其涉及基本人性的核心价值,如太极拳中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推手中的舍己从人、文明竞争等,以武术源于中国、共享世界的抱负推进武术的文明进程。

3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反思与发展

3.1 民族传统体育学要承担学术话语的建构

长期以来,人们基于对西方实验科学的充分信任,产生了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硬性偏见”,在学科体系上则是以西方体育学框架为基础设计了学科内容和专业设置,包含教育体系、训练竞赛体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在学术话语上对中国武术本体的质疑与贬低。近年来,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学科建设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15],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未来要走的道路。

邱丕相等人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学在立意上要高屋建瓴、文化上高度自信,有胆识和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强调立足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16]。叶舒宪指出:“武术传统中蕴含着高度的智慧,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没有自觉,没有用世界的眼光重新去把握它。”[17]因此,学科建设要站在文化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高度上统筹,在国际话语上以“世界之武术”主导中国武术的话语体系建构,提炼其文明化思想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使命,努力建构包括武术基本理论体系、修炼体系、教育体系、康养研究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内容。只有拥有鲜明的核心理论体系才能支撑文化自信,才能以自身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气派和传递中国声音。

3.2 民族传统体育学要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递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我们必须专注于共同的敌人,而不是专注于我们的分歧。这是我们需要团结起来保护自己、保护人类的时候”。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中国政府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实践,凸显了天下归仁与万物互联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空谈,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学科建设理应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重任。

康德曾设想过一个由世界公民组成的世界共和国,从而实现和平治理的理想世界,但是文化、宗教、历史是地方的特殊产品,赵汀阳认为这种“超文化”世界并不存在,需要在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之外建立一种通用文化达到世界的兼容性——世界命运共同体。赵汀阳设想的共同体关系治理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相互伤害的最小化和彼此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整体世界利益的长期性[5]。中国疫情初期部分国家慷慨相助令国人感动,后来中国也积极支持他国抗疫事业,这就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世界性”,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彼此之间相互帮助才有利于利益的长期稳定。在此背景下,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身体康健和精神免疫的手杖,更应是文明共享、天下大同理念的传播载体,应“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18]民族传统体育学理应充分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使命。

3.3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意味着对西方科学的全盘放弃,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必须坚持中西结合。作为一门学科,要做到人文与科学紧密结合,张扬中国武术的文化个性、回应社会质疑并形成学科惯性和武术理论常识。新世纪以来,关于武术的质疑和戏谑之声有所增加,这反映了武术学科阐释力和整合力的不足。民间的“约架”文化沿袭的是西方竞技“力的世界”逻辑,忽略的是中国文化“礼的世界”价值旨向。这种民间浸淫的我优他劣思想和西方职业格斗对中国武术的不屑一顾形成鲜明对比,双方关于武术的硬性偏见折射的是对武术当代价值的认识偏差,其原因是“以局外人的立场去观察一个处在另一种生活的对象。”[19]

这一观念的形成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分类及招生政策上能够窥见一二。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招生分为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跤三种,分别要求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当国家体育总局收紧对运动员等级的审批后,很多本科院校的生源严重不足;部分习练传统武术的民间武术人因未能达到运动员等级而止步于武术专业招生之外。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源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人文素养不足,加之培养过程侧重训练学意义的运动技能,致使武术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不堪承担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此,谢伏瞻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构建并发展出一套成系统、较为完备、较为成熟的解读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变化、解读当代中国发展奇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是拿西方的理论、学术、知识、观点、原理、概念、范畴、标准、话语来解读中国的实践,难免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问题。”[20]费孝通认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要避免试图把所有精神层次的现象和问题,都简单地用“非精神”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各种机制来解释,有时候,“看似一种圆满的‘解释’,恰恰忽视了精神世界自身的特点,忽视了精神世界——把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特殊存在物的不可替代性。”[21]所以,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重视西方实验科学的对象化分析,更要强调中国武术基本理论的阴阳五行哲学、生存伦理、民间民俗等人文知识,探求武术的强身健体与身心平衡、体现武术的文明化进程和世界共享的人文精神。总之,学科建设不应脱离民众,尤其是扎根民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理应见人、见物、见生活,回应邱丕相“到民间去问艺于民”[22]和俞孔坚“回到土地”[23]的研究思路。

4 结论

新冠疫情终会退去,但人类必须明白新冠病毒并不会消失,世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维持这种平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并不缺乏文化理念和操作经验,缺乏的是对先人智慧的再认识。通过审视新冠疫情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价值、人文精神和现代化问题,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凝聚民族国家集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进而以文化自信构建和主导学术话语,共享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太极拳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