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基本意蕴和实践价值

2020-01-17 15:49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

闫 燕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9)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次围绕人民生命健康问题发表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书写此次疫情防控“中国答卷”的思想之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在新时代浪潮中朝乾夕惕,紧密贴合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将卫生健康事业和人民健康福祉等关涉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置于突出重要的高度加以强调,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而又独具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既为畅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释放了“健康红利”,砌筑了“健康长城”,也为世界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生成背景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单元和独特标志,从生成视角进行探源,它发端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盼,酝酿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追问,是马克思健康思想穿越时空的当代出场。加强对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生成背景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凝聚形成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与发展共识,切实发挥该理论体系的实践引领价值。

(一)现实观照——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呼应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进行哲学研究首先必须直面的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146。这种“现实的个人”既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发端,也定格着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内在规定的理论坐标。马克思关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阐释集中体现在其对理想社会的建构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好生活绝不是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所谓享受超凡脱俗的抽象精神生活,而是依托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实现,并且必须以首先解决肉体组织的生存问题,即健康的“生活”为基本维度。因而马克思始终高度关注工人的生命健康问题,翻开《资本论》,俯拾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贪婪行径深恶痛绝的批判和对工人健康的滴血般的心痛,“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实际上正是劳动的这种直接社会性质造成工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浪费”[2]。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生命健康是人维持生存、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前提和根本保障,警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积极作为,自觉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3]30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呼应了今天神采奕奕的中国“当惊世界殊”的繁荣景象,既昭示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转向,也内在规定着中国共产党亟须针对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转向进行深度聚焦并及时回应。一方面,美好生活愿景的实现离不开人民健康的参与。新时代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基调愈发呈现为在物质积淀基础上加速崛起,并逐步迈向优质化的精神经济时代,与之相应,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意识和愿望愈加强烈,在从“盼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向中,“治未病”“投资于健康”等理念逐渐为人民接受和推崇,享受健康福祉、美好生活健康化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诠释方式。另一方面,人民生命健康客观上保障并实现着美好生活。健康既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物质需求,也是实现其精神追求的前提和出发点,因为健康能够以隐微的、弥散的和自觉的形式,规定并调节着人的生命追求。在体魄健康的基础上,人们往往倾向于建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社会心态并充分释放内在自觉性和驱动力,追求富含质量、档次、格调的生活目标和幸福体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守护人民的美好生活集成合力时,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明确指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3]374,力图供给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的丰富养料,厚植全民健康的肥沃土壤。

(二)实践追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在扬弃圣西门“实业制度”、傅立叶“和谐制度”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治理观前提下,在对市民社会本质科学认识的基点上,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治理弊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社会治理思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但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却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这些“端倪”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序曲和主题前身。如马克思最早谈及利益问题时就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这一论述明示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激发人们自觉活动的内驱力是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口。根据马克思系统论观点,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需要不断优化各项部件来减少熵值、降低不确定性,以维护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有序和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可以看出,健康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同时人民健康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水平的评测因子和现实指标,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下中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转型时期,“中国之治”的复杂境况要求我们亟须采取措施建构社会成员认同秩序,抓住可能契机调试社会结构、创新社会治理,助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然而,成熟完善的规范格局和现代文明秩序不会自动生成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进行我国社会治理的设计谋划,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真抓实干,应对各种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各方面挑战,不断将医疗、药品、安全等关涉人民切身利益的各种“短板”纳入社会治理现代化场域之中,这不仅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优质生活诉求的重视,还表明了人民健康权益正作为一项重大社会治理问题走进国家议事日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社会健康治理共同体,始终践行“公平公正”的价值承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落地落实落细,这些健康治理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自觉和行动伟力。

(三)理论重奏——马克思健康思想的提振弘扬

马克思突破了传统哲学在抽象的“彼岸世界”关注人的阈限,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本真,将其内心迫切的带有终极性的关切诉诸“此岸世界”,即现实世界中工人的生存与健康问题。从早期证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到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毕生都站在无产阶级的生存与健康立场,致力于实现人们生命现实关怀与终极意义关怀的交汇融一。这种关怀内嵌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既蕴载于其生命健康思想内,也映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健康思想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实际开创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内容,在深刻洞察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熔铸于自身关于健康问题的独特认知和科学把握中,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进行了形象表达。首先,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以马克思“大健康”思想为理论基点。马克思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体生命的表现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即社会劳动力及其再生产兼具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性,工人健康问题不仅在于生物学因素,还在于其所根植于和生成于的“社会病灶”,因此马克思始终在人与社会链接的视角中审视工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结构的重塑。基于当今中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大健康”思想,强调以“政府+市场”的模式做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大健康”理念来汇聚保障人民健康的各方合力、以健康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实现并促进人民健康,等等。其次,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以马克思的“终极关怀”为实践遵循。尽管马克思没有进行刻意描绘和阐释,但其全部的理论、学说和行动都自然糅合为一个精神内核和根本线索,即为“现实的人”求索安身立命之本和自由全面发展之道,使之成为“大写的人”,而健康是其中的重要命题:健康是“自由”的人之“自由自觉活动”的前提,是“全面”的人完整而均衡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的重要方面,是“发展”的人不断超越并开创无限可能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长远旨归,以卓越的战略性思维将马克思这一思想进行了契合时代的发展,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既关注人民身体健康的保障与提升,又强调对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的生态、心理、精神、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把控。最后,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以马克思“生态健康”思想为重要视域。马克思以人的“无机的身体”来描述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强调无视自然规律“只会带来灾难”。自然是人类重要的生命空间,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生命的健康与从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与生命健康直接对接,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基本意蕴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为重点,以发展健康生产力为基础指导健康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体现出价值取向的为民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完整缜密的系统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品格。准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意蕴,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健康建设实践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为民性

马克思否认了唯心主义哲学路径上“世界精神的代理人”式人民主体地位的界定,从确认人民的历史地位出发强调“人民”概念及其生命意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4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和实践标准,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健康事业也不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7]。在民生健康领域,“以人民为中心”就具体化为以人民健康利益为中心,这就规定了我国各项健康事业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突出地体现在对人民健康利益满足的“三个整体性”上。

1.人民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统一的主体整体性。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所着眼的不是某些特殊群体的、单一的、全盘商业化的健康利益,而是全民的、公共的、普惠性的健康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生保障与发展的均衡公正配置,全面推进全民健康利益的均等化和最大化,力求实现提升健康效益与“公平正义”价值承诺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还体现在对人民力量的依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健康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全民都应是健康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

2.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历史整体性。“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3]370。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表明人民健康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具有鲜明的过程性特征,既应最终带领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艰巨伟业,又需依照人民当下的健康诉求设定、引导并实现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具体奋斗目标,使人民不断收获国家进步和自身权益正向度变化的积极直观反映。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兼具现实针对性和未来前瞻性,既以大局眼光将健康事业构筑在民族发展前景上,又刻画入微地写进实现全面小康的形象表达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事业的目的地和着力点。

3.中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福祉相统一的空间整体性。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事业深化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对国际国内双重背景的动态调适和融会贯通,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世界胸怀和国际化品格勾画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同心圆”,明确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8],在破解中国难题的过程中让世界各国共享“健康红利”,以“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许和肯认。

(二)以问题导向为重点——与时俱进的发展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地存在着”的。这种肉与灵、主我与客我的“双重存在”能够以“实践”为桥梁,无形酝酿着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的二元张力作用,诱致人们形成摆脱有限性和必然性束缚、寻求自由性和未来可能性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性和科学性的关键就在于其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能动理论品格,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历史难题时能够拨云见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法宝。

人民生命健康领域是一个民族发展中具有现实性的关键领域,有着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3]220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问题导向密切关注人民健康领域发展势态,与时俱进地识别基本问题、研究反常问题、关注萌芽问题。早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就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发展状况,明确提出要“构筑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9],并密切关注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紧迫性问题。随着新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民生健康发展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障碍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371如针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新趋势和新需求,确立了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健康水平的改革目标,不断深化推进健康发展及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并逐步将健康中国的理念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组合拳”狠抓推动落实;针对解决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强调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一影响民生健康的问题;针对全球健康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顺应世界健康变革趋势,“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研究和谈判”[3]229,并表示中国愿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实现“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针对此次疫情的空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亲自部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指导下,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层层递进,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注入了健康“保鲜剂”、精神“镇静剂”和信心“兴奋剂”,成为以问题为导向办事创业的实践典范。从当下看,健康中国建设的非凡成就、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的取得,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民生健康的发展。

(三)以发展健康生产力为基础——完整缜密的系统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指出“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10]。明确健康作为人民存在发展之基、幸福安康之本,呈现为一种特殊而关键的生产力资本,因此解放和发展健康生产力就是投资健康、创造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关键角色的基础上,将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准与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标准整合融汇,既以关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防疫、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等守住人民健康安全底线,强调政府综合监管、医务人员主力发挥、社会全体参与以充分释放健康生产活力,将健康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处理一系列健康领域问题的关键,又以整体性视野统筹实现健康促进与环境治理、脱贫攻坚、健康产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的逻辑互动,以高远视野和睿智眼光将关乎人民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的部署和规划,体现出基于当下而面向未来的深刻辩证法思想和系统性思维。

一方面,这种系统性内蕴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人民健康生产力问题的卓越见解中。由于生命及其所置身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脆弱性,在人民健康的长远获得及实现中,最为重要的是剔除各种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和制约性因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扭住发展健康生产力这一核心,同时深度把脉各种健康供给瓶颈、科学研判各种健康安全风险,既对以“新发展理念”统摄各种结构性障碍消除进行战略思考,将健康理念内在地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规定之中,又以政策性设计思维明确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载入和强调为人民健康进行全周期、全过程的保驾护航,实现了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思路转变。另一方面,这种系统性彰显于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展健康事业的制度优势中。马克思始终本着人类解放的“初心”密切关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一现实路径,同时指出共产党人是“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政治保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践行这一价值理念最关键的力量,健康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内蕴着科学的指导思想,而思想理论是天然指向实践范畴的,系统完整的思想、科学严密的政策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网络来予以彰显。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坐标点”和“定盘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逻辑起点,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得以落实落地的关键制度资源,也是将理论诉诸实践继而发挥“全国一盘棋”制度优势的核心力量。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彻底而坦荡的超越,也基于此,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建设能够举全国合力、社会合力实现发展,并能够保障这种发展井然有序、协调推进。因此,将健康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作为人民健康保障与促进的基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集成与创新,也是对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建设实践的升华与凝练。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既是基于中国健康发展实践进行的理论创新,又指导着新时代中国健康工作体系的建构,从健康之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秉持和宣扬中与全球治理深度对接,成为引领全球健康走向的重要引擎。

(一)指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健康指南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民健康领域的具化与深化,它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为每个生命个体追求与享受生命健康、创造与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

1.为突发疫情防控提供根本指引。此次疫情是一场带有诸多不确定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社会稳定和公众健康有着巨大破坏性影响。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精神指导下,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逐渐提升,巩固了公共卫生防疫的重要防线,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升到新的水平;广大医务工作者、广大媒体工作者、广大党员干部、民警、社区工作者、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等一大批时代新人自觉接过保家卫国的使命传承,从迷惘到坚定,从幕后到台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将自身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在这场未见硝烟的战争中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战地颂歌;普通群众出门佩戴口罩、自觉居家防疫……在这场人民战争中,全民参与、众志成城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抗疫堤坝”和“钢铁长城”,取得了抗“疫”阻击战的决定性成果,全景式呈现出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中国风貌。

2.为人民健康需求满足提供坚实保障。民之所望,政治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满足人民差异化、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党的庄严承诺”为定位回应人民健康需求:强调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强调满足人民多元健康需求,关注人民心理、精神、环境、社会和道德等多重维度的健康;强调加强医学科研攻关力度、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制度、建设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和医保管理服务体系等,不断为人民身体健康素质提升作出努力。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0.7 万个。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 岁提高到2018 年的77 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 万下降到18.3/10 万,国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相对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1/6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

3.为人民美好生活追求提供健康智慧。习近平总书记酷爱游泳、爬山、足球、篮球等多项体育活动,将他对体育的热爱和感悟融注于其关于人民健康的系列论述之中,强调身体健康是人们“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倡导全民健身,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教育人们重视生命和健康的价值,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计成本,不求回报,一切以挽救生命为重,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通过弘扬体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等,引导人们关注自身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嘱托年轻人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要老熬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理念为人民健康领域的实践提供了资源支持,并转化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健康智慧,为人们树立科学的生命健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建构新时代健康工作体系的思想内核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生命健康水平、健康保障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有效的健康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统筹谋划,有力地推进了新时代健康工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1.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行动路线。健康中国建设是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实现大有作为的重要突破口,但同时作为一项涵盖众多社会领域和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牵引着许多需要明确的重大关系及其相关政策的范式更新,如健康责任主体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健康职能及其互动、健康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机理与引导措施、新型健康政策体系与既有体系的协调与互恰等等,民生健康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矛盾依然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直面难题,站位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民生健康这一关键角色进行宏观考量和战略布局,多次重点强调关涉人民身心健康的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健康服务、健康产业等问题,明确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并进一步细化其建设图景和具体方略,在此意义上,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不仅是发展我国健康事业的资源和参考,还为健康中国建设擘画美好蓝图、绘制具体航向和行动方案,有力地助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为民生健康工作提供价值标准。“人民”是始终贯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各方面的核心点和关键词。在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映射和延展不是僵硬机械的,而是熔铸其价值内涵和标准、实现要素整合而成的坚定价值理念,为各层级健康工作明确了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11]既明确了直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工作手段,也指出了间接满足人民健康的工作导向;强调最大限度地反映和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不断实现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公平分配,始终坚持健康工作的公平性、正义性价值追求;强调要把共建共享作为健康工作的重要方法路径,通过可参与、能共享、全覆盖,共同建设健康中国,共同享受健康红利。

3.为弘扬健康风尚提供思想资源。健康工作体系的建设是“顶层设计”和民众推崇与践行的统一,既有赖于党和国家完善的制度安排,也有赖于将国家意志植入国民内心、转化为广大民众真诚的心理认同、行为自觉,进而形成欣欣向荣的社会风尚,“人民健康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细致缜密、井然有序的思维及其练达自如的“习式风格”向民众传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建设的信心、决心、勇气和力量,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酝酿着浓郁的社会健康风尚。

(三)引领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的强劲引擎

健康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参数,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健康安全问题在国际社会间的传播愈发迅速,给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威胁,同时也唤起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的蓬勃兴起。针对全球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民健康事业既在中国场域之内进行建构,也要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这一思想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球健康建设和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思想引擎和风向标。

1.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积极能量。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威胁,人类大家庭安危与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孤军作战或独善其身,而应以空前的团结合作来化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生机。一些国家将疫情作为其进行国际政治斗争的议题和手段,频频“甩锅”、大打“政治牌”、大搞“污名化”,企图借机以抹黑的方式打击他国,破坏全球健康合作的氛围。反观中国,疫情暴发伊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就勒住了“脱缰野马”,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宝贵的疫情防控窗口期,并始终本着公开、透明、担当的态度,尽己所能地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提供防疫物资和战略补给,不断分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树立了实践样板。中国的出色表现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许和肯认,也给其他民族国家的疫情防控及健康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精神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本着担当与责任提出的有格局、有情怀、有温度的全球化理念,已然在国际参与中彰显出巨大的实践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本着人道主义的担当,多次在国际社会呼吁“大健康”系列活动,强调愿与各方共同维护全球健康。面对此次疫情的凶猛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这既是决定此次疫情防控能否取得最终胜利、关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普遍安全”的前提要义与基本要求。此次疫情说明人类健康事业发展风险无处不在,世界上没有“桃花源”“避风港”,各国只有首先以积极合作的态度承担责任、相互扶持,人类才可能拥抱美好健康的未来。

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引领全球健康治理积极走向的重要标杆。中国是当今世界极具特色的大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民族国家,妥善解决好本国的卫生健康问题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今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巨大飞跃,中国已然在全民健康大道上昂首阔步并持续为全球健康输出着积极能量,以健康外交的实践深刻佐证着我国面向全球的价值选择。今天我们不仅有能力帮助其他有需求的国家,实现从世界健康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而且中国对待全球健康治理的态度、理念和政策,无疑会对未来全球健康走向和前景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时局图
总书记来到咱山沟沟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 扎实推进人大工作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