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自动控制在低压配网中的应用

2020-01-17 02:47赵慧峰
黑龙江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低压配电控制技术电力工程

赵慧峰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1 电力自动控制概述和意义

电力自动控制技术是在电子网络或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实现有效传输调配和智能化管理的技术,包含了配电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电力自动控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接受计算机的合理控制,并结合有效的配电调配管理实现合理监督,为配电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合理性作出保证,提升电力工程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实现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成为当下工业生产中无法剥离的一环。随着电子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生产背景下,大部分工业生产都基于电力自动控制实现。电力自动控制不但能够实现对设备的合理监督控制,还可以对工程设备的合理使用作出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的实际质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电力自动控制技术的使用需要重视其中的重点问题,为电力系统工业化发展作出保证。在发展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时候,还要针对传统技术和现有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对自动控制技术充分优化。应当将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控制中合理应用,促使工作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也可以将其在通信和监控系统中合理使用,实现自动化软件应用。电力工程系统的结构会产生改变,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电力工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2 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结构特征

2.1 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特征

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主要分为多功能电力仪表、数字式电力测控设备、控制设备、总线集结器、监控系统、测控设备、多功能仪表、通信模块等。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分层结构和分布式结构,根据一些多功能电力仪表的构成,使用串口方式将其通信方式进行连接并自动接入电力控制系统,各个构成部分之间使用总线将其连接统一。

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中的控机主要针对一些电力信息进行处理,电力自动控制系统后台也会对数据实施控制和储存,对系统数据实施较为综合的管理。控机也有打印和显示的作用,能够针对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中一些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缩短发现电力故障的时间,为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优化提供保障。数字电力测控装置能够对低配电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实施不间断测量,同时还对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开关实施合理监督,假如产生超出负荷的现象就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在接到警报之后便可以及时查看。数字电力检测装置还能够针对继电器出口和通信功能进行控制,这也提升了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多功能电力仪表主要是对电量和当电能实施精准的测量,结合实际测量结果实现带配网的智能化,并借助对LED现场的显示为其提供串行异步接口,让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在稳定通讯电路中实现传输。

2.2 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特征

电力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精准测量,提升通信网络架构的合理性,还可以实施自检。电力自动控制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其故障分析功能相对完整,假如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产生故障就会非常精确地测量到故障地点,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故障排查时间,提升检查效率,为系统稳定运行作出保证。电力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对电压不平衡现象进行测量,更好地实现节约电能的目的。电力自动控制系统运行中使用的是分层分树通信方式,借助通信网络模块和总线的连接,降低了拓扑结构的复杂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系统通信效果。电力自动控制系统在低压配电系统中有控制和保护自检系统,这也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打下了基础,为其保驾护航。假如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产生故障,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出故障存在位置,节省电力企业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实际支出。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低压配电采用的是标准协议,该标准协议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有宽带高、兼容性好的特点,这也让高压系统中的相应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更加简便,降低其实际操作难度。

3 自动控制系统的保障策略

A.对系统材料选择方式进行优化。相关人员在实际优化系统运行结构和运行效果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为管理控制措施符合实际标准作出保障,让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完整程度和稳定程度得到提升。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系统材料并以其为基础,针对系统材料和实际元素充分考量,使其符合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系统整体功能得到升级,并提升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顺畅度,避免设备在运行中的实际损耗,更好地优化升级。相关人员对材料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较为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使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在保证最小消耗的基础上实现配电系统完整性,并对其节能和管理控制制度进行升级。

B.优化操作系统建设。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系统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自动化控制框架,只有对操作项目的完整性作出保证,才能更好地让自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得到升级,顺利保障配电项目的完整度。相关人员在针对操作系统进行实际分析的时候,要对系统实际功能的有效发挥作出保证,从而真正落实合理的系统建设目标。要充分发挥系统实际应用效果,促使远程操作结构的实现,保证便携程度得到稳定提升,进一步优化系统完整性。在产生问题的时候,需要建立较为合理的反馈系统,促使系统稳定运行能力得到提升[1]。

C.增强电网运行结构规划程度。相关管理人员想要促使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使用效果得到提升,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电网规划目标,为低压分支线路使用水平能够达到最高标准作出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线路实际运行中产生的损耗,提升电网合理规划和供应程度,保证供电系统完整性,减少实际供电损耗项目。管理人员需对结构规划给予必要关注,使用自动控制手段,增强低压配电系统监督管理力度,尽快达到整体结构平稳运行的目标[2]。

4 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低压配网中的使用

A.低压配网系统实际设计标准。对低压配网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始终遵循高效且稳定的规范,一些低压配电系统在优化的过程中其标准主要是实际工作中的安装结构,需要相关人员合理分配低压配电系统供电设备,降低供电设备之间存在的施工材料浪费现象。低压配电系统在实际设计的时候也要提升对节能设计的重视程度,需要主动使用一些较为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强化节能施工材料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基于此促使节能效果的提升。低压配电系统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要对其安全稳定性给予一定重视,为低压配电系统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作出保证。想要更好地为低压配电系统设计可靠性奠定基础,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提升对电线的设计标准,保证其始终处于有效距离中,提升低压配电系统电路线的绝缘程度,以高效设计标准为基础。低压配电系统使用的设备相对较多,对设备使用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在相关人员实际设计的时候要保证供配电系统负荷平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低压配电系统优化设计[3]。

B.促使电力测控作用和网络架构作用的实现。低压配电系统应用中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相关系统建立健全,促使电力工程测控认知得到提升,为相关信息的合理整合以及相关信息搜索储存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和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的时候,要强化对主控机和电力测控系统的监督,为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效率作出保证。低压配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为了对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网络进行架构,为了进一步对低压配电系统稳定运行结构完整程度作出保证,就应该提升网络架构的稳定性,使其满足相应标准,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低压配电系统得到稳定运行,将其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在相关人员实施通信网络架构的时候,需要相关人员对抽屉式开关柜给予详细分析,促使现场总线水平的提升。相关人员要有效避免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为整体运行参数的稳定高效作出保证,在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维护制度,对其进行升级和调整,为整体联入奠定基础[4]。

C.提升电源模块的管理效果。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促使电源模块管理有效性得到了相应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获得LED,需要相关人员对电源模块和显示屏的完整性作出保证,从而为电力自动化控制工作的稳定开展作出保障。对电力工程LED电源模块处理的时候也要让其实现综合性处理,将电源模块的管理效果充分发挥出来,让系统能够始终高效合理运行。低压配电系统中电力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操作简便,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抵抗,适应性强。对于新型低压配电系统,电力自动控制系统在应用时可以借助信号采集方式来实现无限监控,这也可以进一步完成监控目标。还可以使用监控中心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优化实际存储数据。电网设备运行监督系统也让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得到了满足。基于实际实践进行分析,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不但能够准确地监测电力系统,还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营稳定性。要对电力自动控制系统加强控制和警报,增强故障检查的有效性。远程控制是由自动化实现,这也让工作人员能够安心进行实地维护工作[5]。

5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和配电系统维护有着一定联系,能够将低压配电系统实际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能够改善电力自动控制效果。在分析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低压配电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运行框架,健全相应的操作框架,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要顺应智能化发展目标,降低线路损耗和铺设损耗,推动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低压配电控制技术电力工程
试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基于人工智能的探测与控制技术”专刊
BIM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浅析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分析
低压配电网接地方式及与剩余电流保护的配置探究
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对工程建设中的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
基于BTN8962TA的PVG32比例阀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