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中的孤岛
——《木兰从军》拍摄始末与价值重估

2020-01-17 21:00杜瑾倩山东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从军孤岛木兰

杜瑾倩 山东师范大学

1937 年11 月底上海沦陷到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的英美法租界被日寇包围成为“孤岛”。在租界文化的影响下,“孤岛”时期的上海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特征,也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文化。在政治高压下,创作者无法直接表现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因此只能拍摄历史传奇故事、爱情故事等题材,并借古讽今将家国情怀穿插其中。《木兰从军》作为这样一部“爱国历史片”其艺术和历史价值绝不仅止于“孤岛”电影“畸形繁荣”。

一、从传奇故事到电影

木兰从军是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的历史传奇故事,其是否为真实发生的事件已不可考。但关于这一故事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的《才调集补注》中收录的《题令狐家木兰花》一诗批注中,其大意是对“应添一树女郎花”一句进行详解,提到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代父从军十二年无人得知她的真实身份是女子,来比喻木兰花的坚韧品格。宋代的《乐府诗集》收录了完整版的《木兰诗》二首,两首诗讲述的故事大意相同,讲述了木兰怜惜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立功勋,凯旋回朝后放弃功名利禄毅然辞官回家和家人安享天伦之乐的传奇故事。两首在木兰究竟从军几年这一问题上有出入,且主要表现的方面也有所不同。第一首主要赞扬她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卫家国的情怀,不惧强敌的英勇,以表现木兰从军和征战的整个过程为主;第二首则主要表现了木兰的性格和品行,以木兰的内心情感为主。这两首诗原本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世各朝各代文人的加工润色,在增强其文学性的基础上,也保留了其原本故事的内容。明代话本在描述其故事内容时也大致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故事内容,但在清朝的传奇小说中则有了较大的出入。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中对故事中的花木兰有更为复杂的人物塑造。她的父亲叫花弧,是曷娑那可汗军中的千夫长。故事发生在隋末唐初群雄争霸的时代,刘武周投靠突厥成为定杨可汗,与曷娑那可汗结盟攻唐。与“可汗大点兵”这句对应。但刘武周好大喜功,李世民斩于马下。曷娑那可汗早已与刘武周闹的不痛快,李世民借机劝说曷娑那可汗与唐军结盟。但在木兰代父从军这一段与木兰辞记载并没有太大出入。她随可汗入见秦王,秦王见她“相貌俊伟,为人伶俐”,十分喜爱,提拔为亲兵。她带兵攻打窦建德时,结识了窦线娘。窦线娘操练的士兵勇猛精进,木兰被俘,被拆穿了女子身份。窦线娘敬佩她的孝义与她义结金兰。此时窦建德兵败被俘将被处以死刑,窦线娘请求代父受刑,而木兰为义选择与她一起赴死。李渊被两人的义烈打动,留了窦建德的性命。木兰回到故土才得知父亲亡故,母亲为了生存选择改嫁,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弟妹相依为命。可汗也得知木兰是女子,想强娶她入宫,在家庭和朝堂的双重打击下,她选择在父亲坟前自刎而死。20 年代,随着古装武侠商业片的兴起,天一影片公司出品了《花木兰从军》,让“木兰从军”的故事首次影像化。1939 年,华成影片公司将“木兰从军”的故事同时代需要进行结合,出品了黑白有声影片《木兰从军》,在“孤岛”电影中,它具有最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最高的成就。

二、影片细节探究

《木兰从军》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1938 年欧阳予倩接受张善琨的邀请,由于上海失守他辗转多地,最终在香港完成了本片的剧本创作。20 世纪20 年代的古装片、神怪片被认为是精神鸦片,可以麻痹观众,使人沉浸于虚假的影视奇观中。但在“孤岛”时期,这类题材的电影便可以成为进步的电影人们伪装自己,唤醒大众最好的保护色。但又必须与后来日伪推出的一系列粗制滥造的古装武侠片做出区分,“爱国历史片”是将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埋于传统故事之下,潜移默化的唤醒观众的民族精神,而日伪拍摄推出的神怪片不过是意识形态试图操纵大众的工具。

作者简介:杜瑾倩(199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欧阳予倩提出,当时上海沦为‘孤岛’,不宜摄制明显地宣传抗日的片子,应该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含蓄地表现花木兰智勇双全、杀敌卫国的故事”。①“木兰从军”这一流传至今的故事中蕴藏的爱国意识是当时抗战反侵略大环境急缺的东西。因此上映后激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也同时唤醒了民众的家国情怀。

影片将木兰驱除外族、保卫疆土的段落进行了重点刻画,在达到主题表达目的的同时,还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勇有谋,勇敢坚韧、爱国爱家的奇女子形象。同时她还有人人平等的现代思想,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但同时有治军严明,制定了“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营私舞弊”的军纪,这些军纪同样有着现代性的思考。花木兰的赫赫战功与刘元度对她的帮助和支持、元帅将士们对她毫无保留的信任脱不开关系。这也是影片对战争的一种理想化表达,向观众展现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脉脉。影片中有大量的隐喻,如木兰刚出场时便被几个李家村的年轻猎户言语轻薄。她们面对木兰制定出的不合理的新规,如“越界”“抽税”等,便是对租界所处的尴尬现状的隐喻。影片还为我们展现了“边界”,这个词对上海租界的百姓来说是相当敏感的,它是那一时代的特殊产物。“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随着国民党军队撤出上海,上海彻底沦陷,租界成为“孤岛”,“孤岛”有着明确的边界,可以存在靠的是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岛内的人们在外族人的压迫下苟且地活着,“边界”这一鲜明的隐喻,直接戳中这些偷安人们的痛处,戳破了人们的“清醒梦”。

影片大量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木兰从军”的故事核心便是驱除外敌,守卫河山,因此“从军”可以说是贯穿电影始终。这一词主要反映的主题是“忠孝两全”木兰从军的原因不再仅限于她对父亲的“孝”,还来源于他对国家赤诚的爱。陈云裳演技纯熟,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木兰代父从军首先是不忍老迈的父亲受军旅舟车劳顿之苦还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情,顾全了自己的小家。但是对关山不再的痛惜让她愿意牺牲自己的小家,以女儿身投身军旅。陈云裳在劝说父亲这段眼含热泪,除了对父母弟妹的不舍,但同时也有对国家危难的焦急和忧心。影片创新性的对中国传统的“孝道”做了全新的解释。木兰代父从军是为了尽孝,但她的孝道是在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一个士兵之家,为国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样的“孝”,有了“有家才有国”的现代概念。而“孤岛”上看到这一内容的观众,大多是小市民心理,他们对国家兴亡的关心往往会排到自己个人生活的后面。当战争结束后,木兰并不想要高官厚禄,而只是想回到父母亲人和爱人身边。这种心境其实是租界里百姓心态最好的反应。

影片的故事内容固然上佳,但最终票房大卖也有当时商业电影大环境的刺激和张善琨优秀的商业策略的原因。“孤岛”时期中国商业电影蓬勃发展,在《貂蝉》连映70 天后,在不到4 年的时间,20 余家电影公司拍摄出品了近250 部故事片。②电影的商业运作机制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大量的好莱坞电影和古装、神怪、武侠片连续不断地上映,构成了“孤岛”电影至今仍为人诟病的“畸形繁荣”。

明星运作机制带来的“明星效应”让各家公司找到了更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同时,疯狂的追星现象为商业电影的快速生产和“造星”运动建立了更稳定的投资保障,这也大大促进了“孤岛”时期商业电影的繁荣。

张善琨善于巧用具有时效性和煽动性的宣传手段。《木兰从军》在进行影片宣传时更是大打“暧昧牌”将陈云棠直接塑造为当代花木兰这样一个自信、智慧 的女性。陈云裳青春健康的明星气质吸 引了不少民众走入影院,无疑是影片票房大获全胜的重要保障。“孤岛电影”的明星运作策略,在中国电影“明星制”尚未成型之际,成功地为中国电影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明星制”研究范式。

三、影片价值重估

“孤岛”时期的上海民族电影产业在多国政治高压下被压抑在艺术死角中,能被我们拿来分析的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少之又少,但却在观众对精神文明的激烈追求下蓬勃发展起来,甚至带来了一波商业电影热映高潮。在这样的困境与机遇中,从商业策略、“明星制”到电影中家国情怀的隐晦表达,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木兰从军》在当时的电影中都可算作巅峰之作。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木兰从军》成功之道。历史传奇故事是中国电影人可以尽情改编创作的资源库,这与观众对他们的熟悉程度和它们本身的戏剧化脱不开联系。但我国近年来在对这些或武侠或神怪的故事进行改编时,往往过于重视武打场面或特效cg 展现的奇观场面,而忽视了这些故事中蕴藏了中国沉淀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影片真正切合国人文化观念的部分表现力度不足,这或许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走出一条让世界认可的道路,依然要在深挖中华文化蕴含的同时吸取他国电影艺术的精华,同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创作出既有现代性又不失文化底蕴的影片。

注释

① 顾也鲁:《影坛忆友悲欢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年,第 18 页。

② 弘石:《特殊的风景“孤岛”电影重读笔记》,《当代电影》1998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从军孤岛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不再是孤岛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送友人从军戏作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
《岛上书店》:与书相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从军
若是木兰能网购
中交兴路:打通信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