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探讨

2020-01-17 05:58闵祥娟
知识文库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闵祥娟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幸福感。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对中职、中专和技校的学生(统称“三校生”)存有一定的偏见,很多人认为“三校生”就是随随便便混日子,相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往往得不到家人和周围人的关心和关注。而“三校生”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面对自身的弱点、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就业、升学压力,“三校生”们可能承载着比同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三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日益增加。

1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上海市某中职学校的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中,有84.62%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个身心健康的人,当孩子遇到心理疾病时73.85%的家长回答会及时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做进一步诊断、治疗,同时也有超过80%的家长回答当孩子遇到心理疾病时会多倾听、理解、陪伴孩子。但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只有57.14%的家长回答会及时疏导或者建议孩子做心理咨询。结合上述数据,以及平时在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很多案例说明,现在的家长普遍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可能忽略了平时对孩子的陪伴、沟通和疏导,对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认识也不足。当孩子开始出现问题时不够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疏通,只有到达一定严重程度才会引起重视和实施补救措施,但往往会错过很多关键期。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重视,更需要家庭的重视。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家庭问题上出现缺失,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

2 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几条途径

2.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认为,成功的智力教育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即,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就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自己作为“父母”才是成功的。“三校”好像从来不是父母的第一选择,当得知孩子考不上高中只能读“三校”后,很多家长就觉得孩子不争气、很失败,这种“失败”的标签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下,很多时候孩子会潜意识地认同父母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或者呈现另外一个极端,如和父母逆反、对立、逃离家庭等一系列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

家长要学会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引导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关心帮助他人,如何适应自然和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幸福奠定基础。

2.2 创設良好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相对而言,在众多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为重要。俗话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感情是否和睦也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良好的夫妻关系也更利于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夫妻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和分歧,也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虽然父母分开了,但都仍然爱着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爱和付出,对孩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建立具有积极影响。

2.3 建立对孩子合理的期望

有研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我国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家长的期望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孩子期望过高,会限制他们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但若对子女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会致使孩子将来骄横、任性、独立性差,其缺点也会因长期得不到矫正而形成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对其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是非常必要的。家长要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学习能力只是其中一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学会用积极发现的眼光去看孩子,发掘孩子的优点特质。在对孩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暗示,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并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发挥其长处,增强其自尊和自信。

2.4 不做“控制型”家长

《包宝宝》是由华人导演的一部动画短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看过之后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迈的华裔母亲,因为儿子的成年后离家而郁郁寡欢,在一次梦境中成为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包宝宝”的妈妈。重新成为母亲的妈妈对“包宝宝”呵护备至,画面温馨、和睦。随着“包宝宝”一天天长大,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妈妈却要干涉他的兴趣爱好,偷偷地听他的电话,不能接受他的恋爱,阻止他离开家……最后,妈妈在小包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彻底“失控了”,她一把将小包子吞进了肚子里,随后泪流满面,痛苦不堪。短片深刻地描绘了很多华人家庭的亲子相处模式——“控制才是安全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控制型”的父母,用爱的名义“吞噬”了孩子的自由和人生。真正的父母之爱,应该是在孩子小时候给予足够的爱、尊重和照顾,明白孩子终将要长大,在孩子长大过程中学会渐渐得体退场。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试着信任孩子,给孩子空间和自由,不做“控制型”家长。

2.5 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有效沟通

青春期又被称为逆反时期,是指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极强,渴望彰显自己的个性,渴望独立。这个时期,家长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有效,是很多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如果亲子之间长久沟通不畅,会影响到孩子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过程,孩子各方面发展也都会受到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反抗的往往不是家长说话的内容,而是家长说话时的态度,同样的话转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态度,效果会截然相反。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言语内容,不能以家长的身份居高临下,避免情绪的发泄和语言暴力。当孩子犯错后,可以试着进行建设性的批评,即询问:你的哪些行为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做才可以改善?

家长要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孩子与家长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沟通模式,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当孩子经历挫折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和陪伴,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了解孩子心理状态。试着接纳、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温暖港湾和坚强后盾。

2.6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在上海市某中职学校的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中,有81.53%的家长表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会感受到压力,61.98%的家长表示偶尔会主动给孩子讲讲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只有49.64%的家长表示会通过书籍、网络、电视、学校等渠道学习心理相关知识。家长只有加强学习,多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才能给孩子传递正确的知识。家长通过学习,还可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也能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共性,促进良好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的建立,还能主动掌握和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恰当方式解决,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教育部在2012年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形成教育合力,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幸福感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