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1-18 03:12梁玉丽刘占卿田海勇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工作

梁玉丽,刘占卿,田海勇

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梁玉丽a,刘占卿b,田海勇c

(衡水学院 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公共管理学院;c. 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由一开始形式简单的“经济援助”发展为“七位一体”“四维度”并重的资助体系,该体系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资助模式由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二是资助结构由无偿资助发展为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不精准、实效性不强、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系不完善。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以上问题,还应积极探索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的科学占比、丰富有偿资助形式、注重实证研究和资助育人效果评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发展趋势;精准识别;育人平台;育人体系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对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学校的积极努力下,高校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关于高校资助育人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为保证文献获得的全面性,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内,以“资助育人”为主题,截止到2019年10月共检索到中文文献 1 906条,其中论文成果1 815篇,报纸报道7篇,会议论文4篇,硕士论文77篇,博士论文3篇。以“资助育人”为关键词,共检索到中文文献844条,其中硕士论文18篇,会议论文1篇,其余为期刊文献。通过对上述文献梳理分类后发现,现有针对高校资助育人的研究主要涉及资助育人的内涵及维度、资助育人的意义、高校资助育人的发展趋势、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资助育人有效性的路径以及资助育人效果评估等。笔者将从以上方面对中国高校资助育人展开综述。

1 资助育人的内涵及维度

1.1 资助育人内涵

“资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用财物帮助”。《教育管理词典》对学生资助的解释为“政府部门为保障学生顺利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而采取的系列性财政资助政策”。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是国家和政府为了解决和帮助高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通过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其他资金为辅而建立的一整套经济援助体系[1]。黄建美、邹树梁[2]指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期”(1952—1982年),该阶段实行的是“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的资助模式;第二阶段为“改革期”(1983—1991年),“免学费+人民助学金”格局逐渐被“收费+资助”的模式取代,标志着中国“免费上大学”政策终止;第三阶段是“调整期”(1992—1998年),该阶段助学金制度、奖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并存;第四阶段为“成熟期”(1999年至今),是高校资助改革的独立探索阶段。韩丽丽、李廷洲[3]将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资助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一是人民助学金阶段(改革开放至1983年);二是人民奖学金和人民助学金并存阶段(1983—1986年);三是奖学金与助学贷款并存阶段(1986—1994年);四是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阶段(1994—2007年);五是多种助困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阶段(2007年至今),逐步建立起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的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这也是我国当前正在运行的资助体系结构。

随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向辉、曲莎莎[4]认为资助育人内涵应做到“思”与“行”合一、“德”与“才”合一,资助育人首先应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其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发展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赵贵臣[5]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是通过经济扶贫达到精神扶志的效果。该观点使资助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实现了从扶贫到扶志的跨越。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我国十大育人体系,要求资助育人应把“扶困”与“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2 资助育人的维度

《纲要》指出应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资助育人的维度也应从以上四个方面设计展开。物质资助的主要途径是“奖、助、贷、补、减、免、勤”,分别指的是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道德浸润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和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能力拓展主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精神激励重点通过励志教育和心理帮扶等途径增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

2 资助育人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学生总量的增长,占大学生总数20%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资助对象,国内学者在研究资助育人意义方面,主要从政治和社会角度阐述资助育人的意义。

就政治和社会角度而言,资助育人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向辉、曲莎莎[4]认为资助育人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本质可以看作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就高校教育资源来说,一方面看学校是否为所有学生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条件,还要看是否为原来有所不足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补充资源。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限制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约束条件,并积极为他们创造和争取“平等”成长的机会,才会实现真正的公平。杨晓慧[6]认为学生资助是社会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能够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切实化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张永[7]指出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的认同感,培养好贫困户子女使他们成功就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以上学者主要从教育公平、社会和谐和精准扶贫三方面阐述了资助育人的意义。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高校培养人的角度和学生个体成长需要角度研究了资助育人的意义。曲绍卫、刘晶[8]通过对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资助问卷调研发现,获得资助有助于减轻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业,增强学习动力;有助于减轻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愿意与人交流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还能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晓峰、肖剑、刘荣贵[9]认为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载体,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校风、学风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高校资助育人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在不断调整和创新中逐渐完善,资助育人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资助模式由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二是资助结构由无偿发展为无偿和有偿相结合。

3.1 资助模式: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

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相关教育体制的变革,促进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许翠梅[10]在分析了我国现存资助体系及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型资助作为“保障型资助”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理应作为今后高校资助体系的创新源泉。王长喜、陈孜[11]指出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已由最初的以“减轻学生经济压力”为主要特征,以“扶贫帮困”为核心的保障型演变为以“实现育人最终目标”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发展型。新时代下发展型资助模式具有“资助理念呈现层次性、人本化;资助方式趋于精准化、信息化;资助形式更加个性化、人性化;资助育人贯穿全过程、全方位”等内涵特征。李义波[12]指出如何实现保障型资助转型为发展型资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自助意识,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实力,符合以生为本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资助结构:无偿资助→无偿有偿资助相结合

随着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加大了高校学生资助力度,资助金额也在逐渐增加,但是由于资金资助是无偿资助,部分学生增长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更严重时会出现“竞贫”现象,因此有必要完善资助结构。赵妍[13]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切入,聚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从资金分配到对象选择、从目标优化到机制改进、从物质补助到精神培育的全过程,提出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的建议,建议之一是实现从心理“无偿”到“有偿”,即为增强学生自助意识,对于资助形式较为灵活的社会助学金,可设置受资助的必要条件,比如受助学生要有志愿服务、暑期支教等经历,同时将社会资助金转化为勤工助学岗位奖励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阶梯式酬劳,视学生勤工助学的时间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给予相应的酬劳,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生活困难。张志勇[14]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精准育人工作应拓展多样化的资助方式,注重有偿资助,让受助学生认识到资助和回馈的有机联系、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相互依托。余子侠、李玉文[15]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两个时期:单一的无偿资助阶段(1949—1986年)和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阶段(1987年至今)。在此期间,形成了两大联盟:“无偿资助为主”的联盟和“有偿资助为主”的联盟,这两大联盟的相互博弈促成了我国资助政策的变迁。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但是,当前资助结构仍是无偿资助占主导,如何使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保持在平衡发展状态,保证无偿和有偿资助结构的科学性是国内学者以后要深入研究和攻克的难题。

4 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资助育人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完善,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呈现出不少问题,通过梳理国内文献,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的资助育人体系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突出:

4.1 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不够精准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帮扶,保证资助育人工作公平性的前提是精准认定贫困生。郭兆云、黄文婷[16]指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会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如贫困生基础资料辅证的真实性、贫困生认定小组操作的规范性、上级对贫困生审核过程的严谨性等。许翠梅指出正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证体系,才催生了不健全的认证办法。吴海燕[17]认为在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上,存在着“地区差异”与“标准统一”、“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4.2 资助育人实效性不强

近年来,高校阶段资助育人力度不断加大,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该阶段的学业,最终是要通过资助达到育人目的,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但是,高校在提供资助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致使在无偿资助条件下,学生自助的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倾向严重,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甚至有的学生开具不真实证明骗取助学金。许翠梅[18]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出发,指出高校资助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层面,这些学生除了最基本的“吃饭”之外,还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杨晓慧、韩丽丽、李廷洲、易桂姣[19]都指出高校资助工作治标不治本,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少心理诉求的路径,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的平台有限,高校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4.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系不完善

许多学者针对资助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当前的资助管理体系在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梁天梅[20]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的运行程序,指出了高校资助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如资助政策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助资源的投入力度待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推动难度较大、资助过程的监督机制很薄弱等。针对以上问题,她运用PDCA循环理论,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管理政策(P)、资助过程管理执行(D)、资助过程管理检查(C)和资助过程管理改进(A)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资助工作管理体系的对策。李洪霞[21]认为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但是对数据库的管理和更新不够及时、不到位,学校应定期对数据库进行调整。易桂姣认为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过度关注前期的贫困生认定、名额分配、档次确定等环节,而忽略了学生后续资金使用价值追踪调查。

5 保证资助育人有效性的路径

资助工作贵在实效性,国内学者在如何提高资助育人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不少对策。

5.1 多举措保证资助对象精准识别

资助育人不是简单的“物质施舍”,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资助工作的初衷和价值,首先必须精准识别贫困生。关于如何精准识别,很多学者也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吴海燕、王莺、王娜等学者都提倡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学生基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设立多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银行卡资金往来情况、日常消费水平、学生代表民主评议、日常表现等,坚持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王莺[22]还主张运用数据挖掘决策树C4.5算法,构建贫困生评价模型,预测学生是否属于贫困生范畴之列。王娜[23]还建议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消除“受助光荣”和“受助可耻”这两类极端思想,避免“贫而不申”和“申而不贫”现象,高校还要建立完善的诚信制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孟国忠、农春仕[24]指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坚持大数据思维,突出“靶向”效应,让“数据说话”,使受助学生的基本信息在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衔接更便捷,实现与教育、民政、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管理数据信息的“迁移对接”,避免评定结果受人的主观思想影响,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大数据还可及时发现“隐性贫困”,也使弄虚作假者难以混迹于受助群体。

5.2 多途径搭建育人平台,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体系

王芝眉[25]认为可尝试以过程思想为指导,构建高校“4P-2U”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即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整合为心理、励志、学业、拓展等四种类型的过程性平台和反馈、反哺两个保障内在动力循环的控制单元,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姜沛民[26]主张扶贫必扶智,应多维视角关注学生发展,构建“四资助”模式,即经济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和精神资助,实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单一保障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吴海燕主张更新工作理念,变保障性资助为发展性资助,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化方式精准施助,引导学生积极“自助”。张志勇[14]建议拓展多样化的资助方式,注重能力资助、有偿资助、激励资助和个性化资助。

国内很多高校也在积极创新资助育人体系。大连海洋大学构建了“四个关爱”育人体系,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五个结合”工作经验[27]。温州医科大学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底线、主线和高线”三线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28]。广西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素质与能力支持”,大一到大四学生,根据其所处年级不同,为其打造与之所处阶段相适应的培训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基本能力,实践、创新和发展能力,满足学生长远发展和生存需要。清华大学探索并实施了五大举措并行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新资助体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全民创业”的时代要求,以“开发人的价值”为导向,探索以项目化形式构建“育人+技能+资金”的模式,重点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变无偿直接资助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获取项目的间接资助[29]。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打造三大新平台,即“互联网+”助学平台、“双业”发展平台——爱心驿站、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资助工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5.3 多方面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特点,要想实现精准资助需要有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完善的保障体制。赵贵臣、刘和忠[30]建议为充分调动资助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构建整个资助体系工作考评机制;加强动态管理,注重资助体系的求是效应;突出人文关怀,注重资助体系的服务效应。王娜、易桂姣建议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组建专业化学生资助团队,注重对资助团队的业务培训,增强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科研转化等保障体系,为精准资助提供人力、智力和体制机制支持。易桂姣还建议建立高校资助育人考评体系,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惩戒制度,确保资金如期归还;建立资金监管体系和保障制度,对进行高档消费的受助学生取消其评定资格。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由一开始形式简单的“经济援助”发展为“七位一体”的、“四维度”并重的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工作在保证教育和社会公平、精准扶贫、社会和谐、促进高校培养人才质量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资助育人工作也在朝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体现了“以生为本”,以“育人为使命”的宗旨;无偿有偿资助结合有利于减少无偿资助带来的种种弊端,增强学生自助意识,但有偿资助形式及在资助结构中所应占比例仍是该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三大困境: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不够精准、资助育人实效性不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系不完善。面对这三大难题,国内学者也都纷纷献策,主张高校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坚持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保证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在育人平台、育人理念和育人体系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完善的资助育人保障机制。

6 现有研究的启示、不足与展望

6.1 现有研究的启示

现有研究能够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指明资助育人工作改进方向。以衡水学院为例,衡水学院目前的育人途径有主题班会、大家访、诚信教育月、励志征文、自强之星评选、心理健康咨询、校园志愿者、学风建设月等,育人载体和平台看似丰富,但是缺乏可持续性、系统性的资助育人体系,还没有开发出实效性强,易推广的资助育人品牌。虽然学校建立了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但是数据库内信息主要由学生个人填写,辅导员审核,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未能将民政、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管理数据信息同学校掌握的学生信息进行“迁移对接”。衡水学院目前有专门的资助管理部门,但是还未配备专业化的学生资助团队,资助育人任务较重。本校教师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科研成果较少,使资助工作缺少科学理论成果的指导。这些问题也是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通病,为此高校应做以下努力:

6.1.1 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制

成立专门的资助育人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注重对该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动态管理并建立资金监管体系,跟踪受助学生消费情况,对有高档消费的受助学生取消其评定资格并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构建资助工作考评机制,充分调动资助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高校教师从事有关资助育人方面的科学研究,对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奖励和推广宣传。

6.1.2 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资助育人品牌项目

育人品牌项目建设有助于为资助工作搭建平台和载体,有利于保证资助育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实效性。高校应打造符合本校实际的高质量的资助育人品牌项目。

6.1.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

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将民政、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管理数据信息同学校掌握的学生信息进行“迁移对接”,结合学生访谈、大家访和民主评议等,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定量与定性评价,杜绝非困学生“浑水摸鱼”,突出资助工作的“靶向”效应。

6.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6.2.1 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关研究的攻关方向

现有研究注意到了无偿资助的多种弊端,提出了无偿有偿资助相结合,但是理论界就“无偿资助占主导”还是“有偿资助占主导”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此外,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各应占多大比例是科学的,也无学者涉及;有偿资助形式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6.2.2 实证研究缺乏,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现有研究成果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证研究较缺乏,有些文献所提出的对策措施较笼统,缺少可执行性。未来将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邀请兄弟院校协助,获得资助育人的一手资料,以期为资助育人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6.2.3 资助育人效果评估应受重视

国家、社会和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资助工作,理应对该项工作进行效果评估,找出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进行工作经验总结,为下一轮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做好铺垫。

[1] 段玉青.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7.

[2]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3] 韩丽丽,李廷洲.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6):29-36.

[4] 向辉,曲莎莎.挖掘育人内涵促进高校资助体系成熟化——以清华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2):46-49.

[5] 赵贵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4-96.

[6] 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9):22-25.

[7] 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8] 曲绍卫,刘晶.当前我国高校助困与育人契合的实效性分析——基于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资助问卷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19-121.

[9] 高晓峰,肖剑,刘荣贵.高校助学与育人并重工作体系构建研究——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0.

[10] 许翠梅.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57-59.

[11] 王长喜,陈孜.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124-138.

[12] 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68-70.

[13] 赵妍.心理契约视角下高等教育资助问题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74-75,81.

[14] 张志勇.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84-85;85.

[15] 余子侠,李玉文.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9(9):1-6.

[16] 郭兆云,黄文婷.影响高校贫困生认定公平性的因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71-72.

[17] 吴海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9-73.

[18] 许翠梅.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57-59.

[19] 易桂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路径探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9(4):154-156.

[20] 梁天梅.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1] 李洪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4):23-27.

[22] 王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优化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45-47.

[23] 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实践研究,2018(7):102-105.

[24] 孟国忠,农春仕.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74-76.

[25] 王芝眉.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实践研究,2012(12):87-89.

[26] 姜沛民.育人为本需求导向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4-17.

[27] 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4):27-28.

[28] 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5):152-155.

[29] 沈敏,金星,李淑娟.保障与开发:高校助学模式融合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37-38.

[30] 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2-134.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ubsidized Education

LIANG Yulia, LIU Zhanqingb, TIAN Haiyongc

(a. College of Marxism; b.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c.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r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work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eveloped from the simple form of "economic assistance" to the "seven in one" and "four-dimensional" funding system. The system presents two major trends: first, the funding model has changed from security funding to development funding; second, the funding structure has changed from being free to free-and-paid combination. Through comb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qualification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s inaccurate; the work is not very effecti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s not perfect. Besides taking various measure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actively explore the scientific proportion of free-and-paid financial aid, enrich the forms of paid financial aid, and pay attention to empiric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aid on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 subsid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ccurate recognition; education platform; education system

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9

梁玉丽(1985—),女,河北临西人,讲师;

刘占卿(1964—),男,河北肃宁人,副教授。

G410

A

1673-2065(2020)04-0089-07

2019-12-10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不工作,爽飞了?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选工作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