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管、萧之亚匹”注译质疑

2020-01-18 06:08谭良啸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萧何三国志管仲

谭良啸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两次以“管、萧之亚匹”来类比称赞诸葛亮,一次在《进诸葛亮集表》中说:“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一次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末评论曰:“(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1]

对诸葛亮“管、萧之亚匹”的两次类比称赞,学界的解释是:诸葛亮可以与管仲、萧何相比,只是语气不同而已。如《三国志今译·诸葛亮传》:“诸葛亮的才干和政治作为,大概也能与管仲、萧何相匹敌”[2]636;“诸葛亮可以算是懂得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不相上下”[2]639。《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诸葛亮传》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或许也比得上管仲、萧何了”[3]1850;“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了!”[3]1853

以前代著名贤相管仲、萧何来比喻称赞诸葛亮,又以“亚匹”来对称,对此胡三省最早提出质疑。他认为“亚匹”不是一个词,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特别在这句话下注曰:“亚,次也;匹,偶也”[4]2299。他指出这是两个词,意思有异。胡三省的注释告诉人们,将“亚匹”直接译为“相匹敌”“不相上下”“比得上”“相媲美”等,他不认同。那么他的这一质疑是否有道理呢?

在《三国志》中陈寿也多次采用这一形式来评价人物,为有助于对“管、萧之亚匹”的理解,特检索出其它的相关事例。

在《三国志》卷十末评论说:“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1]332认为荀攸、贾诩可以说算无遗策,能通晓和运用权变,是仅次于西汉谋臣张良、陈平的人物吧!

在卷十一末评论说:“袁渙、邴原、张范,躬履清蹈,盖是贡禹、两龚之匹。凉茂、国渊,亦其次也。张承名行亚范,可谓能弟也。”[1]366评赞袁渙、邴原、张范,躬行清高,进退遵循道义,都是与西汉贡禹、龚胜和龚舍一类的人物。凉茂、国渊,也仅次于他们。张承的名声、品行,虽次于张范,可以说也是一个能干的弟弟了。

在卷十四末评论说:“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划所料,是其伦也。”[1]462认为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人的谋略筹划、预测能力,与荀攸是一类的人物。

在卷十八末评论说:“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1]554认为许褚、典韦在太祖左右抵御袭击,大概如汉代的樊哙。

在卷二十五末评论说:“辛毗、杨阜,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1]719认为辛毗、杨阜,刚直忠诚,直言敢谏,不顾安危,仅次于西汉汲黯的高风亮节。

在卷三十六末评论说:“黄忠、赵云强鸷壮孟,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1]951认为黄忠、赵云强壮勇猛,都充当战将,可算是西汉灌婴、夏侯婴一类吧?

瓷胎竹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陶器起源之时,人们为了储备多余的粮食发明了编织和制陶工艺,用竹编或藤编做底胎,再在表面覆上泥土进行烧制,形成了瓷胎竹编的雏形。起初人们为了保护一些瓷器等容器,用竹编编织成一个“套”包在外面,后来这种编织技艺愈发成熟,逐渐从单纯的保护作用演变为装饰作用。清朝,瓷胎竹编成形,竹编技艺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成熟,可以达到叹为观止的地步。

在卷三十七末评论庞统、法正说:“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1]962用曹魏的谋臣来比较,庞统与荀彧近似,法正可与程昱、郭嘉相当吧?

在卷三十九末评论吕乂说:“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1]989吕乂在郡治理时留下美名,入朝任职则声誉受到损害,也如西汉黄霸、薛宣之流,只是稍次一些。

在采用类比的形式评价人物之外,陈寿更多地是用直接的、确定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在卷十末评论说:“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1]332。直接肯定荀彧清高优秀,学识通达博雅,具有帝王贤辅良佐的风范。

在卷三十二末评论刘备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1]892明确称赞刘备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英雄的度量。

在卷四十二末评论说:“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卻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1]1042直接明确谯周有董仲舒、杨雄的规范,卻正有张衡、蔡邕的风格。

在卷四十七末评论孙权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也。”[1]1109称赞孙权有越王勾践的特质和奇才。

从以上检索《三国志》得知,陈寿评价时比附人物的类比词“亚”用了三次,“匹”“次”“伦”“徒”各一次,“流亚”“仲叔”“俦俪”“亚匹”等也各一次,“抑亦”两次。而表达自己肯定的评价时则用“有”这样确定的词。

人物类比的用词,除肯定的用语外,表示相当、类似的一般称之为俦、伦、匹、伯仲、比肩等,表示次一等的则称为次、亚、逊、不及等。陈寿在《三国志》书中三次“亚”、一次“次”,意思都是“仅次于”“几乎比得上”;“匹”“伦”“徒”意为一类、相似。“抑亦”是语气词,而“亚匹”“仲叔”“俦俪”在《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中却没有,也就是说不是常用词,除陈寿外,在他之前、之后都没有人使用过,所以辞书未收入。显然,“亚匹”“仲叔”“俦俪”这些词是陈寿根据具体情况自己选字组合的,有独到、特别之处,其词意就需要具体分析,以准确理解。

“流亚”一词《辞源》《辞海》虽然收录,是因为在陈寿使用后还有使用,因此成为用语被收录。《辞源》中“流亚”释义:指同一类人物[6]952。《辞海》中“流亚”:同一类的人物,犹言同辈[7]1787。两书引用的例句相同,先是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吕乂传》末的评语;然后是《晋书·桓温传》中人称“温眼如紫石棱,鬚如猬毛磔,孙仲谋(权)、晋宣王(司马懿)之流亚也”[8]2568。将“流”与“亚”组词,品类与次于连用,意思令人费解。其实,蜀汉的吕乂与西汉黄霸、薛宣的经历虽相似却是次一等的人物,因为黄霸、薛宣都曾调中央任御史大夫、丞相。东晋的桓温长相奇特与孙权、司马懿类似也是次一等人物,因为孙权为王称帝,司马懿奠基晋朝,追封为宣帝。因此,“流亚”应该点断为“流、亚”,释义当为:类似而次于,略逊于同类。

“仲叔”,是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去掉老大和小四后的组词。一般人物比较时用“伯仲”,表示不相上下,而没有用“仲叔”的。陈寿取兄弟排行的中间“仲叔”来比称,很显然,意思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意思,即稍逊、近似。

“俦俪”的“俦”,意思为同辈、同类、伴侣;词组有俦匹;俦侣。“俪”的意思为成对,配偶;偕,同,倂。两个近义词组合,词义不变。

而“亚匹”,在辞书中是作为两个词来解释的。《辞源》中“亚”解为:仅次一等的,次于;如亚父、亚圣[6]147。“匹”意为:对手,匹偶[6]359。《辞海》中“亚”的解为:仅次一等的,次于;如亚父、亚圣、亚岁。关于“匹”:匹偶;对手,匹敌;引申为俦匹[7]1824。

《中华大字典》中也没有“亚匹”一词,也是作为两个字来解释。“亚”的解为:亚,次也(如亚父、亚卿、亚圣)[9]23。关于“匹”:配也[9]156。《汉语大词典》也是“亚”“匹”分开释义。“亚”解为:亚,次一等,次[10]12。关于“匹”:匹,相当,比得上;同类,友辈[10]38。

“亚匹”是两个词意不同的词连用,

“匹、亚”是两个词,一个词意是次于,一个是等同。所以《辞源》《辞海》两书没有收录,作为一个词难以理解。陈寿对诸葛亮名相地位的认定以“亚匹”连用,不是一个词组,《三国志今译》译为“不相上下”,《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译为“相媲美”,则是不合适的。因此,著名学者缪钺先生主编的《三国志选注》在《诸葛亮传》的注释时避开了两词词意不同这一尴尬,巧妙地把“匹亚”的注解和在文中的意思分开,曰:“亚匹:亚,次;匹,偶。这里‘亚匹’作‘一类人物’讲。”[11]701也就是说“亚匹”不是一个词,本身没有“一类”“同类”的意思,应该点断“亚、匹”,作为两个词来对待,只是在特定的地方作特定的解释。这无疑是稳妥、正确的注解。

关于“亚匹”释义造成的困扰,是与“管、萧”连用有关。

陈寿的“管、萧”并称也有令人费解之处。因为评论人物的类比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同类型,二是同档次。管仲、萧何虽是贤相同类型却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

从三国当时对诸葛亮比赞的用语看,有“伊、吕”“伊、周”“管、晏”“非皋则伊”等组合。如,蜀汉彭羕称诸葛亮为“当世伊、吕”[1]996,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的诏策中称他“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勳”[1]927;孙吴张俨在《默记·述佐篇》中以“古之管、晏”来比喻评价他[1]934,西晋初年的郭冲称他“有踰管、晏”[1]917;西晋的李兴在《祭诸葛丞相文》中称赞说“非皋则伊,宁彼管、晏”[1]937。其中以“管、晏”使用得最频繁,可是没有“管、萧”的比称。为什么呢?管仲、萧何二人虽同是贤臣辅佐但不在同一档次。管仲常常与晏婴并列,二人一前一后为春秋时齐国贤相,功绩卓著,名垂青史,同时代同类均为良辅贤臣,司马迁的《史记》就将管、晏并列为一传,所以后世也常以“管、晏”并称。而萧何作为西汉开国功臣,一般是与继任的曹参连用。如《三国志·高柔传》中“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1]685,就将萧何、曹参作为贤臣并列,因为二人同属西汉开国功臣,是同一层次的人物。

由此可知,“管、萧”二人有层次之別,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

对诸葛亮名相类比的选用,明明可以借用当时人们的比赞,陈寿却没有,而是以“管、萧”并列比称,这是陈寿的创举,是他根据具体情况选定的。为什么这样选用当然自有他的道理。

诸葛亮年轻时“自比于管仲、乐毅”,当时有“管、晏”等比赞外,也有以“管、乐”来称颂诸葛亮的。如袁宏在《三国名臣颂》中曰:“堂堂孔明,……远明管、乐”[8]2394。受诸葛亮自比和时人比赞的影响,陈寿首先选取以管仲来比赞,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他认为诸葛亮受遗辅政、安邦惠民的才能和业绩可圈可点,能与管仲相比。在《进诸葛亮集表》中和《三国志·诸葛亮传》末的大量评述,证明了这一点。在《进诸葛亮集表》中他说:在刘备死后,“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1]930在《诸葛亮传》末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1]934这一系列治国措施和取得的业绩,都是可以与管仲追比的。

为什么不以乐毅来比赞,陈寿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虽优秀然而业绩不足。他先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然后指出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由于诸葛亮“奇谋为短”,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如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连下七十余城的战绩,所以不以乐毅来比赞。那么在前代贤相名将中还有谁可以用来比附呢?他斟酌再三,仔细考量,选中了萧何。萧何是西汉开国名相,助刘邦定天下功居第一。刘邦曾评价他的才能功绩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5]381。即镇国抚民,足食足兵。陈寿认为诸葛亮治蜀惠民的功绩有如萧何,是他人难比。刘备在荆州时诸葛亮“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入益州后又“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1]916。这些都与萧何的业绩类似,可与萧何相匹。于是选用“管、萧”并用来比赞。不过,对此比赞称陈寿又有些犹豫。

的确,诸葛亮与管仲有很多方面都相似,年轻时就以管仲为追慕对象,但是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未能完成,没有取得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业绩。所以,陈寿认为诸葛亮完全可与萧何匹敌,却没有达到管仲的高度,有稍逊之处,在选用比附词时自创出“亚、匹”。

通过以上解析得知,“管、萧之亚、匹”,即亚于管仲,匹同萧何。很明显,这是陈寿在评价比赞诸葛亮时的精心用词,如此解释是不是有误于陈寿对诸葛亮的尊崇呢?

陈寿对诸葛亮满怀着敬意,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诸葛亮的才德功绩。在收集资料编辑《诸葛亮集》过程中,他不断听到梁、益地区的百姓称颂、追忆诸葛亮;深深感受到诸葛亮治蜀遗爱于民的功德,在《进诸葛亮集表》中说:“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1]931至今梁、益二州的黎民百姓,称颂追忆诸葛亮的话,都还能够听到;便感叹说,即使如《诗经·甘棠》赞美召公,郑国人歌颂子产,用来比喻也相差不远。诸葛亮治蜀功绩卓著,遗爱于民,受到追思、讴歌,陈寿认为可与召公、子产相比。但是在充分肯定诸葛亮的才德功绩的前提下,却没有用召公、子产来比附,他认为以前代名相“管、萧”来比赞更为合适。不过他又没有以确定词来表述而选用了“亚”“匹”,即亚于管仲,类匹萧何,因为诸葛亮比管仲稍微差一点。

开始,在《进诸葛亮集表》中他用了“抑亦”二字,语气缓和不肯定,译为“大概也能”“大概也比得上”管、萧。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末评论时则成为确定的表述。这一语气词的加减,他前后的表述在确定性上出现了差异,是因为奏表面对皇帝,称赞敌国的丞相有所顾忌、保留。虽然如此,比附词没有变,陈寿关于“亚于管仲,类匹萧何”的这一定位没有改变。所以,著名学者刘琳先生在译《诸葛亮传》的评语时依然用不完全肯定的语气说:“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萧何匹敌了”[12]216。他没有把“亚匹”理解为“不相上下”“相媲美”,而是“接近”之意。这是准确的。

陈寿在《三国志》人物纪传末写评语时,下笔特别审慎,颇用心思;在类比人物时仔细斟酌,不用现存的、他人的看法,而是自己根据具体史实选词组合。上述“流亚”“仲叔”“俦俪”等词,对诸葛亮评赞选用的“管、萧之亚、匹”的组合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史称陈寿“有良史之才”,这从他评价人物时所创制、选用的类比词也得到体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高,从“可比”“比肩”到“有踰”管仲等等,将陈寿评价类比的准确性推翻了。因为诸葛亮这样的贤相在后世几乎没有了,没有人能超越,他成为了贤相的楷模,成为后世士大夫企慕的对象。在东晋南朝时,“管、葛”连用就成为一个人物类比的常用词语,出现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如《晋书·殷浩传》中殷浩被时人“拟之管、葛”[8]2044。《宋书·刘湛传》称刘湛“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13]1815-1831诸葛亮已与管仲同列并称,陈寿“管、萧之亚、匹”的评价,也被人们忽略、被拔高了。

猜你喜欢
萧何三国志管仲
管仲买鹿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大话三国志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