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汐子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的困阻与解措

2020-01-18 09:48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抗旱水源应急

王 珊

(宁城县水利局,内蒙古 宁城 024200)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干旱、区域水源供水紧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情况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基地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加强水利工程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北方地区抗旱减灾基础能力,解决区域性干旱问题,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势在必行。

1 基本概况

宁城县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缘,位于赤峰市南部,北与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宁城县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西辽河流域。

1.1 水文气象

宁城县老哈河为松辽河流域西辽河水系,是内蒙古赤峰市河流最长、河川天然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位于辽河干流上游,是辽河源头,全长425km,总流域面积29710km2,河道总落差1215m,河道平均比降1.5‰。

宁城县天义气象站观测资料(1975—2005年)显示,该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51.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32.3mm;多年平均气温7.0℃,最高气温42.8℃,发生在7月;最低气温-33.7℃,发生在12月,封冻期在11月中旬—翌4月上旬。

1.2 水文地质

地表水储蓄工程位于老哈河河谷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为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上更新统冲洪积砂砾卵石及中更新统砂砾卵石含亚黏土。含水层厚度6~36m,水位埋深0.5~16.0m,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地下水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是老哈河两岸山区的基岩孔隙裂隙水的侧向补给,以潜流形式向河谷排泄。

2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必要性

2.1 农民基本口粮田的保障工程

根据《水利部关于下达2014年抗旱应水源工程建设任务的通知》(水汛〔2014〕239号)、《关于开展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3—2017)编制工作的通知》(水汛〔2012〕401号)、《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水汛〔2014〕275号)等文件精神,干旱年份下,要确保农民基本口粮田建设,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举措。

2.2 解决食品粮基地水源危机的重要工程

宁城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大县,项目区所在的汐子镇,又是宁城县主要产粮区,因此,汐子镇产粮区水源建设,直接影响着宁城县产粮品位及数量。近年来,随着干旱频率的增高,项目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许多机电井出现吊空现象,无法保障产粮区灌溉水源。另辟水源,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对确保基本口粮田高产稳产,保障当地粮食生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精准扶贫的工程保障措施

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导致粮食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以土地为赖以生存资源的当地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收入低,生活困难,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绊脚石。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是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的有效工程措施,是当地人民群众收入稳定、生活可靠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非常必要及时。

3 应急水源工程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3.1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理念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受益区为汐子镇,水源位置在从家窝铺村南、老哈河北岸、二龙高铁桥上游,路线为从家窝铺村—二龙桥—四家村南—天平线公路—汐子村。工程建设主要任务是在水源地建设地表水储蓄工程,通过取水口、利用潜水泵及输水管道将老哈河天然径流地表水输送到汐子镇直接向项目区供水。在保证当年粮食灌溉的前提下,将多余的天然径流地表水,入渗、储蓄、回灌到地下水层。在发生干旱年份,通过取水井将储蓄的地下水用潜水泵输送到受益粮食种植区,以达到发挥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作用的目的。

3.2 应急水源工程主要建设项目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位于北纬41°37′54″,东经119°16′41″。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

整体工程主要分两部分,其一为地表水取水、输送工程,其二为地表水回灌工程。设计流量0.23m3/s,抗旱应急月份输水总量60.92万m3。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路线穿越铁路1处、公路2处、桥涵3处、山洪沟7处、交叉管线2次,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地表水储蓄工程、取水工程、输水管道及交叉附属建筑物。其中新建挡水坝1座605m、盲沟3条、回灌井1眼、取水井10眼;输水管线铺设长度17.79km;在输水管线沿途新建阀门井10座、泄水井3座、排气井3座、检修井2座、调压井18座。

3.3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及目标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受益项目区分布于输水管道沿线,自上游至下依次为汐子镇四家子、二十家子、三十家子、二龙、山前、汐子6个行政村。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保障2500口人和一定数量的家畜的饮水安全。建设主要实现目标是:在干旱情况下,提高人饮保证率及产粮区保灌率,确保人民群众有可靠的饮用水源,保证粮食高产稳产。

设计情况下,保证人饮人口3600人,5—8月人饮时段,保证率达到95%;保障灌溉面积1.5万亩,7—8月灌溉时段,保灌率达到75%。

3.4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情况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共分为两个标段,工程建设设计工期为12个月。其中第一标段于2015年11月12日开工,由于占地协调等原因,工程正式开工日期为2016年4月3日,至2016年7月27日完工;第二标段于2015年10月26日开工,至2016年10月22日完工。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完成各种工程量32.53万m3,其中土方开挖15.13万m3,土方回填14.93万m3,砂砾垫层0.99万m3,铅丝石笼0.11万m3,石方开挖1.37万m3。

2017年1月23日,由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厅建管处、计财处,赤峰市水利局、防汛抗旱调度中心、宁城县水利局、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等有关单位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对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4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总投资2052万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417万元。宁城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较少,加之该县处地偏远,远离沿海等活跃经济带,小微企业生产情况很容易受区域大气候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极其有限,很难拿出多余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地方资金不到位,有些配套工程项目不能正常实施,同时,也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

4.2 申报程序复杂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在宁城县算得上是一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17.79km输水线路及15座各种穿越、交叉建筑物中,有8km输水线路需要穿越林地,有9座建筑物需要占用土地、房屋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涉及土地、林业、交通、城建等多个部门颁发的土地证、林权证、房屋证,动用哪一项,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且都需要时间,这些不兼容、相互抵触,甚至相互矛盾的规定,直接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制约、阻滞。

4.3 水源水量不充沛

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想法是好的,应急水源工程的关键是可保证的水源,但事实上,旱情已造成宁城县老哈河时流时断,河道长期处于微细流状态。除了老哈河,宁城县又无法找到其他可以代替的补充水源地。河道水源问题,成为制约、阻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的主要瓶颈。

5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时采取的应对解决措施

5.1 扩展资金投入渠道

实践证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是保证国家粮仓建设、群众精准扶贫达小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建立有效、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国家对县级抗旱资金扶持力度。本工程建设时,县政府采用银行借贷、社会集资等方式,筹集工程建设资金,补齐了地方配套资金额度,保证了工程投资。

5.2 提高地方政府协调机能

涉及社会基础性、人民生存保障性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不是哪个行业能够独立完成的。本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协调难问题,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机能,以政府牵头,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各相关涉及部门为成员单位,汇集各方力量,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凡是各部门自己份内的事,由各部门自己解决,这样有效化解、协调了各部门之间矛盾,变消极对抗为主动负责,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5.3 建设河道截渗工程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关键是有保证的水源。建设抗旱应急水源类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是通过截潜、水保等工程措施,确保水源水量供应。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审时度势,在老哈河取水口位置,修建了河道地下截渗墙工程,防止浅层河道水流下渗,并将地下暗河水流变成河道地上明流,确保了引用流量稳定、充足。同时,安排老哈河取水口以上流域,采取植树、种草、水保等有效措施,加强流域内水源涵养区建设,保障雨渗入河,保障河道流量。

6 结 语

我国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近年来干旱频发,特别是季节性干旱,使农作物产量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宁城县汐子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自2016年8月通水以来,运行正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值得类似地区借鉴。

猜你喜欢
抗旱水源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