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档案及其价值

2020-01-18 11:43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沙水海塘奏折

王 申

(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是清代浙江地方官定期向清廷奏报的以钱塘江河口段海塘情形和水文观测记录为主要内容的档案文献。 这批档案始于乾隆朝,迄于清末,系统反映了钱塘江河口潮势大小、沙涂冲淤、江道地形变化及塘工损修情形,是研究钱塘江河口水文环境变迁及人类相应活动的绝佳资料,具有珍贵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军机处录副奏折与宫中档朱批奏折中,共有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2 000 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朱批奏折中有塘工沙水奏折600 余件,在内容上与前者有较多重复。 自20 世纪70 年代起,台北和北京两地先后推出的《 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 和《 光绪朝朱批奏折》等档案文献汇编著作中,[1-3]即包含钱塘江沙水奏折,但嘉庆至同治及宣统年间的沙水奏折皆未见出版。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档案中蕴藏的丰富历史与科学信息,应引起历史与水利学界重视。本文将介绍这批档案的形成背景与经过、内容与特色,探讨其历史与科学研究价值。[4-6]

1 塘工沙水奏折的形成

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游荡性河口,河口段河床宽浅,内窄外广,呈 “喇叭口” 状,河底是堆积深厚且易于冲淤的细粉沙, 东西横亘上百里, 称作沙槛。河口江道主槽随着径流的丰枯, 常常大幅弯曲摆动,倏忽南北,变化多端。 这一特性给河口两岸防御涌潮和洪水带来严峻挑战。 历史上人们通过修筑海塘来抵御洪潮冲激,护卫生存空间,而海塘工程质量与防御效果又与人们对钱塘江沙水变化特性的认识紧密相关。 尽管在宋代燕肃、朱中有等人就已认识到钱塘江河口涌潮是由于西进的海水遇到水下堆积的沙坎阻拦后蹙遏而成,沙坎的分布变化影响到潮流走势,[7]且元代就已首次出现河口水深测量之举,但最早系统的钱塘江沙水动态观测与记录却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钱塘江海塘捍卫的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是漕粮来源重地,国家赋税半出于此,因而海塘安全备受中央重视。 康熙朝后期,有关海塘外护沙涨坍的信息便常与塘工损修情形一起出现在奏折中。 雍正朝时,因开挖钱塘江中小门引河之故,对中小门上下游沙水情形尤其关注,在疏浚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隆异都曾详细丈量引河水深和宽度,绘制引河工程全图和沙水形势上报。 乾隆朝前期,钱塘江主槽先是向南摆动,并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行走中小门,两岸海塘外涨沙绵亘,塘工稳固,江海安澜;乾隆二十四年起,江道主槽又摆回北大门,涌潮冲坍北岸塘外淤沙,逐渐威胁到海塘安全。 这一江道主槽的剧烈变动及其与海塘工程安危关系的强烈对比,使乾隆帝愈发关注钱塘江河口的沙水变化。 乾隆二十四年,庄有恭任浙江巡抚,他在关于海塘修治的奏折中,必汇报沙水变化形势,至乾隆二十五、六年时,已形成一定的观测范围和奏报格式,并附有绘图。 二十七年,乾隆南巡至海宁,阅视塔山石坝时,命人在坝外石篓上安设三处标记,以验涨沙丈尺。 二十八年四月,庄有恭与熊学鹏上奏,称嗣后将按月奏报塘工沙水情形,得乾隆朱批: 奏折每月一次, 绘图两月一次即可。之后,钱塘江沙水测量与奏报便形成定制。 四十三年春夏间,钱塘江潮水先是逼近北岸,刷坍塘外涨沙,令海宁老盐仓以西柴塘吃紧,后又南趋,北岸复涨新沙,乾隆帝披阅沙水图时,认为形势或有转机,命浙江巡抚王亶望下月绘图再奏一次。 其后浙江地方大臣即改为每月一折一图上报,一直延续至宣统三年。 如此便形成了今日留存丰富的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档案。[8]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的内容,主要涵盖塘工、潮势和沙涂坍涨信息。 塘工方面,每次检视的各段海塘工程是否稳固,何处出现损坏需要修葺,何处较为薄弱存在隐患,以及具体整修方案和实施进展等均需奏明在案。 若修整工程较为重大, 开销不菲,则须在折内奏明请旨,等候上谕。 潮势方面,则反映涌潮的缓急,行进方向,贴近南岸还是北岸冲刷,主冲地点在何处,等等。 河床沙涂的坍涨是观测与奏报的重点。 每折须奏明各测量点旧沙( 又称老沙)的长宽有无变动,若有刷短缩小或淤积扩张的新沙(又称嫩沙),则应给出准确丈尺数,塔山坝外的沙涂积坍高度则通过标的物读取。 如果新涨沙尚未淤高,潮来漫盖,潮退显露,即称为 “ 水沙”;潮退后也未能露出水面的,则称 “ 阴沙”,皆需观测。潮水沙势变化对海塘工程的利弊和安危形势评估,也常在奏折内分析。

沙水观测的范围,在乾隆朝逐渐扩大并定型。乾隆二十七年的沙水观测与奏报,仅限北岸仁和念股头至海宁马牧港一段塘外沙涂坍涨情形和尖山石坝涨沙变化。 二十八年时,则扩展至北大门南岸河庄山、严峰山、蜀山一线。 二十九年二月,又扩展至海宁城东念里亭一带。 至五十五年,北岸的测报范围上起仁和乌龙庙,下至海宁尖山石坝,均被囊括其中。 五十八年,南岸则向上游延伸为西兴到党山一线。 其后观测点不尽相同,但均不出此范围。

与沙水奏折一同上报的还常有沙水清单和沙水图。 沙水清单是各处沙涂与上月相比较坍涨尺寸的详细列表。 沙水图则是以彩色绘图方式呈现钱塘江河口主槽路线,沙涂位置,一目了然。 沙水图的着色方案是 “塘内用深绿,中泓用深蓝,阴沙用水墨,各色绘画分明”,并常以贴黄的方式注明变动情形。 这两者,是沙水奏折的重要补充,与单纯文字表述相比,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信息。

2 塘工沙水奏折的特色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是以水利为主题的专类奏折,在清代奏折中,具有主题集中、连续性好、准确性佳,图文互证等显著特色。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的四点特色,使其成为准确、系统、连续反映钱塘江塘工,尤其是江道、涌潮环境演变的珍贵历史文献与科学资料,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宝藏。

2.1 奏折主题明确集中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所奏内容主题十分集中,不惟与一般奏折相较如此,即便与其他海塘类奏折相比,内容也更加专一。 清代钱塘江海塘关系到国家赋税和漕粮保障,为历任皇帝所重视,清庭与浙江地方官员间通过一般奏折和朱批寄谕的方式往来沟通治江防潮、海塘修筑事宜。 清代关于海塘事务的奏折留存丰富,但这类奏折中涉及内容甚为广泛,不仅包括钱塘江防潮方略的部署与争论,筑塘经费的筹划与报销,还有规章的制定,人事的调整,官员的奖惩,等等。 而塘工沙水奏折目标明确,任务单一,主要奏明潮势河势环境变化及其对海塘影响,内容以塘工安危、局部损修和沙水变动情形为主题,每折内专言此二事,较少涉及其他信息。

2.2 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从形式上看,钱塘江沙水测量与奏报活动在乾隆二十八年形成定例后,浙江地方官员即每月按期观测与奏报,除同治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而出现中断外,其余各朝均能坚持,一直延续至清末。 最后一次塘工沙水奏折的上报日期是宣统三年农历八月十八日, 即辛亥革命爆发前一天。 从内容上看,由于观测地点固定,各处沙水的变化情形得到连续的动态反映。 尖山、塔山坝外沙涂的消长,海宁至杭州段塘外护沙的淤坍,南岸蜀山脚下积沙尺寸,以及江道主槽的曲线,四季潮势的强弱等各项信息均基本形成连续的记录。

2.3 信息呈现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钱塘江塘工沙水观测与奏报的信息还具有较为可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首先,观测与奏报的内容为客观环境变化,不涉及社会关系,无利益瓜葛,因此奏折内无矫饰或作伪的必要。 其次,每次奏报前,一般先由布政使将沙水情形禀报至巡抚,巡抚再亲自前往勘验,检查情形是否如实,最后再奏报给皇帝。 这一程序设计也可防范观测或奏报人疏忽职守,随意奏报。 再次,在其他海塘类奏事折中,也常会提及塘工和沙水情形,这些奏折常来自不同官员,无形中对沙水奏折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另外,沙水形势与塘工安危息息相关,若沙水变化不能认真测量汇报,则塘工损修事由则无法解释。 以上诸条因素表明,清代塘工沙水观测信息是准确可信的。

2.4 实现直观的图文互证

图文互证是清代钱塘江沙水奏报的又一特色。沙水图所反映的信息几与奏折相等,览阅更为简便直观,因此备受皇帝重视。 《 清实录》 中多处记载,乾隆帝经常将不同月份沙水图放在一起观察,对比沙水河势变化。 乾隆帝十分重视沙水图的绘制质量,曾因图内着色不清晰,无法分辨沙水深浅而责令浙江巡抚应严格“ 分别颜色绘画”。 乾隆五十八年三月,浙江巡抚长麟所进图中,未绘江水主泓道,从图上无法印证文字奏折中所谓南坍北涨之势,乾隆帝将该图与前次进呈旧图一并下发,命江水中泓“每月照旧绘在图中呈览,毋得似此牵混”。 此外,乾隆帝还偶在图中直接批点圈阅,令臣工按照指示位置实施疏浚或筑塘工程。 沙水图构成了沙水奏报的重要部分,与文字描述相互印证,直到清末都保持了较高的绘图质量。

3 塘工沙水奏折的学术价值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中蕴含的江道水文变化信息,为解决诸多历史和现代河口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及研究途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1 历史研究价值

塘工沙水奏折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为研究钱塘江海塘修筑、治江防潮历程、河口江道环境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钱塘江海塘的历史研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已有的丰富研究成果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海塘修筑本身的历史、塘工技术史、筑塘经费及海塘管理问题,与筑塘有关的地方经济开发史,等等。 即主要从社会史、经济史和技术史的角度展开分析。 从环境史视角进行的研究,则着重考察涉塘动植物、石料开采与山林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于钱塘江江道地形和涌潮大小的基础性环境因素则较少注意。[9]诸类研究所依据的文献也是以地方志、海塘专志及海塘类奏事折为基础,对于塘工沙水奏折则缺少系统的利用。

事实上,沙水奏折出现以后,其所反映的江道地形与河势潮势变化,是中央做出海塘修筑决策的重要依据,离开对这一基础性环境因素变化的系统分析,对筑塘史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 例如,钱塘江北岸海宁至杭州段应以柴塘御潮还是应改筑石塘,清廷内曾长期争论不休,乾隆帝在第五次南巡时,始决定将此段柴塘改建为石塘。 至于在前几次南巡时为何乾隆没有做此决定,学者多倾向于认为是由于石塘施工技术上的困难,使改建石塘无法进行,这也是乾隆帝自己的解释。[10-11]然而,通过分析沙水奏折中所呈现的钱塘江沙涂涨坍与河势潮势变化可知,乾隆前几次南巡时,北岸受潮势威胁较轻,至第五次南巡前数年,北岸塘工则处在严峻潮患威胁之下,时时受损。 乾隆帝正是有鉴于潮势变化,才在石塘施工技术困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仍下定决心改建柴塘为石塘。 同样,后来杭州段柴塘改石塘的决策,也是依据沙水环境变化做出的。沙水奏折提供的水文变化信息,避免了对塘工决策背景的认识偏差。

与塘工决策相关的钱塘江治江防潮方略的整体部署及调整,也可从沙水奏折中找到解释。 乾隆早期江水涌潮行走中小门时,两岸塘工稳固,岁修经费开支甚少。 尽管后来江道重归北大门,但疏浚中小门和南岸挖沙引流的工程曾长期作为一项与修筑海塘相辅的防潮措施。 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三年曾多次尝试开挖引河和南岸疏沙工程。 尤其是乾隆四十三年四月,高宗亲在沙水图中点出蜀山脚下新涨嫩沙,命人将其挖去,引导潮水南行,促进北岸涨沙护塘,后来因施工难以奏效,又转而下令 “尽力保护柴塘”。 这些治江防潮方案,均随时与沙水变化形势相适应。

沙水奏折在河口环境史和社会史研究领域也有重要价值。 钱塘江是典型游荡性河口,江道主槽的南北大幅摆动和江水涌潮的汕刷冲激,必然带来两岸剧烈的坍陷和淤涨,进而影响河口地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开发。 在以往研究中, 利用了大量正史、方志、文集笔记、农书、古地图、碑刻资料乃至地理遥感、实地考察等手段还原河口岸线的历史变迁和沿岸居民的开发活动,对清代沙水奏折却较少利用。[12-13]沙水奏折所记录的河口江道环境变化虽仅一百余年,但整体上反映了南岸沙涂向北淤涨,可垦殖土地和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的趋势,而北岸则凭海塘固守岸线。 通过对沙水奏折中这一信息的系统梳理,可以反映出今萧山、绍兴一带北岸沿江地区在清中期以后的开发进程。

总之,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能够为研究河口海塘修筑决策、环境与经济社会演变提供重要的江道水文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诸多相关历史问题。

3.2 科学研究价值

利用古代文献记录解决现代科学问题的研究不乏其例,在天文学、气候学、地震学、地貌学、灾害学等领域都有经典的成果问世。 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由于连续、准确、完整地记录了河口涌潮、江道主槽、河床滩地等多项内容的变化,在经过科学提取和整理后,亦可为现代钱塘江河口与涌潮研究服务。

钱塘江河口涌潮过程和江道摆动的变化特性与规律,关系到河口地区的治理、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成为河口水利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利学界利用近几十年来的实测钱塘江河口涌潮数据和江道地形资料,深入研究了该河口江道主槽摆动和涌潮大小变化的周期与特征,从水动力学角度对涌潮的形成和运动全过程有精确的微观分析,绘制了河床上不同位置滩地受冲刷的几率分布图。[14-15]这些认识成果对于涌潮的防御、海塘的修筑和治江围涂规划线的确立都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然而,限于实测数据出现的年份,对新中国成立以前更长历史时段内江道、涌潮的变化规律缺少数据基础和认识方法,亟需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塘工沙水奏折中关于涌潮大小和缓急的描述,可以反映年内或年际之间的潮势变化。 奏折中,对于仲春以后,及夏、秋季节的潮势一般用 “ 旺”“ 盛” 等字描述,对冬季和正月潮势多用 “缓”“平” 等字描述。 这表示潮势在一年四季中的正常大小变化。而在某些季度中,也可见到冬季用“ 旺”,夏、秋用“缓” 字描述的潮势,则表示当季潮势强弱异于常态。 又可见潮势在数年内表现出连续的盛大或平缓,说明潮势的阶段性波动。 将涌潮强度逐月提取后,可以分析其阶段变化特性。 现代涌潮研究认为其强弱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年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则可以为这一认识作佐证或修正。

塘工沙水奏折中关于涌潮主冲地点和江道走势的描述,可与沙水图中所绘江水主泓线的位置结合分析,共同反映主槽的摆动变化。 现代钱塘江河口研究已绘制了1949 年以来,钱塘江主泓道的曲线,统计分析了其南北摆动的周期规律。 沙水奏折和沙水图则可以提供清乾隆以后100 多年内的钱塘江主泓道位置及变化信息,为在更长历史时段内研究其变化规律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 现代科学认为,钱塘江江道主槽的摆动与涌潮大小的变化密切相关,二者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也可通过沙水奏折的信息展开分析。

塘工沙水奏折中对南北岸不同江段滩地变化有着准确的丈量,作为附件的沙水清单中有着准确的数字变化比较,沙水图中又直观反映出各处滩地的位置和面积的增减。 因此可以选择若干代表性滩地, 计算其露出水面的年数和陷入水中的年数(即滩地保存率),考察河口易冲刷和易淤积的部位。 现代钱塘江河口治理过程中,曾依据滩地保存率制定围涂筑塘方案。 历史上滩地保存率则可以在更长时段内反映河口河床特性,为河口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

塘工沙水奏折中关于涌潮、江道主槽和滩地涨坍等多项水文要素的客观连续的记录,经过系统提取后,可形成持续100 多年的资料序列。 用现代河口理论为指导,对这一资料序列进行分析,可以在更长历史时段内认识河口水文变化的规律及特性,弥补现代钱塘江河口研究中实测数据年份较短的不足。

4 结 论

综上所述,钱塘江塘工沙水奏折及其附属的沙水清单、沙水图档案,是清代出于治理钱塘江需要而形成的珍贵的塘工水文及江道地形观测资料,其具有主题集中,内容连续、准确、完整,图文并重等显著特征。 这批档案对于研究清代钱塘江塘工决策背景、河口环境变迁、沿岸经济开发进程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所蕴藏的长达100 余年的多项水文资料序列,对研究钱塘江河口涌潮强度、江道摆动、滩地冲淤等在更长时段内的特性与规律,也有重要的现代科学意义。

猜你喜欢
沙水海塘奏折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浅谈幼儿园户外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中班幼儿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沙水初体验 乐享沙世界
探究在沙水游戏培养幼儿探索意识的途径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