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光:技能形成制度的理论视角

2020-01-18 15:29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制度化技能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在《发达国家技能形成制度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中认为,技能形成制度体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同政治经济利益安排。技能形成方式有企业内部制度化培训和外部制度化培训两种,实施路线有高技能均衡和低技能均衡两种偏好,约束技能形成方式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可信承诺和集体行动困境,其主要矛盾本质上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协调性市场经济对资本和劳动的不同利益平衡方式。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发达国家技能形成制度相关理论做了简要阐述,并重点分析了德、英、日三国的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现摘编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

1 技能及其形成

技能,泛指有别于天赋,必须耗费时间,通过学习、训练或工作才能获得的能力。本文讨论的技能主要指生产服务一线工人的工作技能,它体现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潜在价值。“技能型劳动者”作为技能的人格化,既是技能劳动的主体,又是重要的社会主体。技能形成体系包括生产实践技能的生成发展、形态、分布和传播机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发展、劳动组织状态和关键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2 技能形成方式

技能形成方式是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在手工业时代,技能的形成由手工生产作坊中师徒传承的学徒制完成。学徒制既是一种中世纪以来最原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经过时代的洗礼在一些国家延续至今,虽也曾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被抛弃,但近三十年来又以现代学徒制的面貌得以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学徒制仍然是工厂化生产中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直到19 世纪30年代,职业学校才逐步登上技能形成的社会舞台,它开始只是作为学徒培训的社会化辅助教育。直到20 世纪初,职业学校作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才大量出现。国际上通常将现代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方式分为两种:企业内部制度化培训和企业外部制度化培训。前者属于技能的企业自我生产,主要实现途径是企业内部在职或在岗学习培训并借助企业内部劳动市场机制,技能形成的实施主体是企业自身的培训机构。后者属于技能生产的外部替代,主要实现途径是公办或民办职业教育并借助外部劳动市场机制,技能形成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当今时代,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无论从结构、功能还是规模上都已成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不应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企业内部的技能培训。企业和技能劳动者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应受到丝毫动摇。

3 政治经济学的新关注

在经济学家眼中,技能的获得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对国家的增长作用极为重要”。他们对技能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技能获得的积极后果:一是国家生产力的增长,二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与经济学不同,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技能习得的社会结果,涉及利益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资本主义多样性的政治经济学者发现,在资本主义世界,不同国家的技能形成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技能形成主要采用企业外部培训方式;而在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所谓协调式市场经济国家,除了一定的外部技能形成方式外,企业内部培训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形成方式。这两种不同的技能形成方式构建了不同的培训制度,并与一系列社会后果和经济影响相联系。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技能形成制度,目标“是对这一社会客观环境下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体制因素做理论分析”,考察的历史起点多选择在19 世纪初,重点是制度形成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技能政治经济学在21 世纪以来的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中别开生面,拓展了理论空间。同时,从职业教育研究的应用需求看,技能形成制度的相关理论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和科学治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制度化技能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劳动技能up up!
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学习中央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指示精神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