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挑战、动力与路径探析

2020-01-18 21:37周昱成谭炳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时代发展

周昱成,谭炳华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人类社会由低向高呈螺旋式不断发展,表现为 “不满足” — “追求满足” — “满足” — “不满足” 的 “量变与质变” 和 “否定之否定” 动态的渐进循环式发展模式。美好生活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向往的生存状态,也是人民奋进的内在动力。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好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大体一致的。在泰勒看来,美好生活 “是更加完满、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值得过、更令人敬慕,更是生活应有的样子”[1];雅斯贝斯认为,美好生活 “应被看作是对所有人的基本生命需要的有目的的满足。人的精神进入这个世界,是为了这个世界而要求对这个世界的权利”[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作了丰富而深刻的阐述,他说: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总之, “美好生活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4], “核心是快乐和幸福,基础是健全的道德人格”[5],物质是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6]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既鲜明地指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明确地点明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同时也表明要实现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就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均衡充分发展。

一、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7]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在今日日益复杂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我国的崛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然,这些挑战也往往意味着机遇。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立足本国国情,聆听人民心声,认清世界形势,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

(一)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面临的国际挑战

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通过立足现实来谋求和实现,同时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每个时代的挑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新时代也不例外。现阶段,我国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1.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意识形态代表着国家统治阶级的意愿。我国的意识形态跟西方国家不一样。二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格局,它们主张所谓的自由、民主等思想,并利用控制世界舆论的优势,不断向世界其他国家灌输这些思想,企图在思想领域上牢牢掌握其他国家。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唱衰中国,企图从意识形态上影响、控制我国,意识形态渗透行为从未间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更加高明、更为隐蔽,也更具破坏性。同时,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加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毫无根据地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他们构成威胁。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也对我国进行渗透,影响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信仰,在国际事务中削弱和打压我国影响力的同时挑战我国的意识形态。

2.世界格局改变带来的诸多冲突。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是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8],通常伴随着难以避免的冲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国身份的彰显,美国一手策划发起的以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为特征的中美贸易战,不仅会影响、妨碍到我国深刻融入世界和以及世界中的地位,也引发其它很多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新的重大挑战。

3.地缘政治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总趋势,但世界并不太平,还存在着包括来自地缘政治因素引发的各种矛盾。我国处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在陆地上与多个国家接壤,同时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与很多国家为邻,由此注定了我国在地缘政治上与周边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与这些邻国存在着一些需要协商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和制约着我国的发展。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阵营,通过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内政,长期暗中挑唆周边国家同我国制造摩擦,其目的就是要阻止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日本在购岛事件上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在南海仲裁案上,美国随着印度国内领导人的更替而暂时选择沉默,但从长远来看,仍存在变数;在南海问题上,越南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寻衅滋事,企图挑战我国海上主权。此外,尽管巴基斯坦与我国在瓜达尔港开发方面已签订协议,对我国石油运输事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控制着海上运输的马六甲海峡仍会制约着我国海上运输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崛起,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更加坐立不安,企图通过中美贸易摩擦,极力遏制我国的崛起。总之,一系列的地缘问题使我国仍面临着诸多的周边矛盾,若处理不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阻力和变数。

(二)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面临的国内挑战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腐倡廉出现新动向。随着反腐败的深入,反腐败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涉及的人也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真伪难辨。一些腐败分子在未被调查之前的正面形象和被查之后的负面形象,给老百姓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老百姓辨不清谁是好官,谁是贪官,从而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腐败更加隐蔽。随着反腐败的力度加大,许多腐败分子只接受他们信得过的人的贿赂,腐败更加隐蔽,给办案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腐败分子想方设法转移行贿受贿地点,如一些不易发现的休闲农庄等。三是腐败形式多样化。单从行贿受贿的物件来看,过去主要是贵重金属、现金、房子等,现在还出现了艺术品、土特产等。

2.经济结构转型出现新问题。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不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膨胀的同时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和边缘化等现象,一些乡村更加衰败。二是经济转型给城市经济增长率带来微下降趋势。当前我国产能总体过剩,传统产业不振,许多中上游行业不同程度存在亏损,再加上刚转型的产业还处在适应期,造成不少城市经济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三是新型增长模式下工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社会一时难以满足。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状况还不足以让经济转型升级的城市工业获得更优质的劳动力。四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第三产业能持续发展,证明生产力水平仍在提升,否则,第三产业也会出现萎缩。

3.创新发展遇到新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我国在各个领域获得了创新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一是创新未能立足实体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对其他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更具有基础性作用。现阶段,伴随我国产能持续过剩、实体经济质量不高、制造业发展乏力、创新着力点不到位等现象,一些创新变成了形式上的创新,实际作用不大。二是虚拟互联网的创新掩盖了实体经济的创新。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这种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取代了实体经济自身的创新发展,致使实体经济创新不足。三是人力资本创新不平衡。伴随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彰显,非技术性的劳动力将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性劳动力。但是,当下我国人力资本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少部分的精英群体上,未能挖掘和开发一线技术工人群体的创新潜能。四是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虽然总体发展不错,但是在自行车、公交车、新能源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的投入和创新不够,不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调整。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处理好很多关系。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在法律上处于合法地位,享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弱势状态,没有被平等对待。二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正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提升经济活力,是当前重要的现实问题。三是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部分人现在已经富起来了,但是,要让先富起来的人切实帮助还没富起来的人,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来解决。五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由于农村长期支援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再加上农村地理位置较偏、资金来源不足等诸多劣势,致使许多地方乡村仍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城乡差距增大,甚至越来越大。如何消除城乡差距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六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许多地方在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七是男女比例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造成男女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利用现代科技向大自然不断索取,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出现。

二、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动力

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压力,需要我们积极去面对,化压力为动力。与此同时,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也有着强劲的动力:我们伟大祖国的自信心、伟大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一)来自我们伟大祖国的自信心

新时代在变化中延续,在延续中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年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中国道路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民群众选择的结果,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通往美好生活的人间正道。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逻辑性、人民性的理论,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和自信。

(二)来自伟大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的持久、永恒的动力。自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传播开来,迅速传入中国并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创新成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有了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在制度上,我国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市场环境;在科技上,自主研制前沿高端技术,用科技创新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上,以立足新时代、倾听社会心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为素材,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三)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人的意识能动作用,有利于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时代人民奋斗的坚强动力,而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当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距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从横向来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从纵向来看,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治理下,在勤劳、勇敢、大胆、创新的优秀传统基因的助推下,人民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实现美好生活。

三、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

在新时代,党和国家要 “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10],并以问题为导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好生活应 “基于感性生活、德性生活与超越性生活的共生”[11],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生目标”[12]。立足新时代,结合我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人民群众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走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因此,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站稳政治立场不动摇。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提出具有战略眼光的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提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乡村振兴战略、 “一带一路” 倡议等宏伟计划,使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果,证明了我们党的制度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人民群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获得极大丰富,国力才会强盛,进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艰苦奋斗和务实的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取得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有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每当灾难来临之时,共产党员发扬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现实生活中震撼和感动着亿万人民。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从 “吃不饱” 到 “吃得饱” 再到 “吃得好” 的转变过程。由此可见,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得以实现。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均衡权力和资本来凝聚民心,调整阶层结构来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来形成科学体系,让民心、力量和科学三者高度结合,推动和加速实现人民美好的生活。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 “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13]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大对公有制经济的持续改革,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尽可能体现公平公正。二是适度下放政府权力,减少公权力对经济社会的不当干预,净化政治生态空间,肃清党内外一小撮吸血虫,建设生态政治,同时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通过人才交换、资金倾斜以及其它相关政策,调整与解决东部和西部区域的均衡发展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尽最大可能体现机会平等、法制公正、信息公开的原则。五是通过向富人征收遗产税和房产税等政策,让富人让出一部分利益,增加社会福利,使弱势人群在教育、医疗、保险、住房问题上得到政策倾斜性援助。六是通过城市反哺乡村的方式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七是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解决因计划生育带来的男女比例失衡的尴尬局面。八是通过道德和法制来规范人们行为,促进社会更和谐。九是利用科学技术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尽可能体现公平正义,让那些需要伸张正义的人得到社会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援助,让弱者坚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有人在民族振兴大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中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伴随着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电子商务等的兴起,人民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国家建设、提供相关配套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1.加大公共交通产业投入,降低信息费用,提高人民生活效率。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许多城市交通越来越堵塞,人们耗在等车、乘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但是,从出行的人数来看,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仍占大头,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例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等来合理调配,缩短等车、乘车时间,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在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趋势,而网上购物势必会加重公共运输业的压力,因此,加大对共享自行车、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飞机等交通运输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和研发投入,把它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十分必要。此外,因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加大了人们对流量的消耗,从而增加了人们的经济压力,对此,国家应继续挖潜降费,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拉动和扩大内需,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和生活水平。

2.增加公共活动场所,扩大景点开放力度,丰富人民的生活内容。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和社会整体生活水平较低,老百姓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生产劳动上,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活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整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老百姓用在生产劳动上的时间缩短了很多,从而有更多的属于个人的空闲时间从事其它活动,包括休闲、娱乐。对此,政府应该增加和扩大图书馆、文化站、体育馆等活动场所,让人们在空余的时间里有很好的去处,得到合理的释放。与此同时,国家要进一步扩大对相关景点的开放力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观和了解名胜古迹特别是红色旅游景点,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革命先烈事迹的了解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因此,增加公共活动场所和扩大景点开放力度,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生活内容,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大力办好和改善孤儿院和敬老院,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而办好孤儿院和敬老院,免除人民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和谐,就是对这一观点的贯彻和落实。要办好和改善孤儿院和敬老院,国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出台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支持政策,调动社会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和政府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观为出发点,具有开拓性的战略计划。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我国城乡变化的特征进而提出来的宏伟计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

在精准扶贫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下,乡村振兴战略是通过重点扶持那些处于老、弱、病、残的贫困户,振兴乡村产业,搞活乡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要使人才和资本回流,寻找和挖掘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使乡村自身具备造血功能,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消除乡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不断充实农民朋友的钱袋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使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现阶段,乡村振兴可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1.在精神动力上,重拾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本身蕴含的潜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区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的 “根” 和 “魂” 在乡村,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还需要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神力量,凝聚发展动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力量来源上,吸纳优秀人才,大力筹集建设资金。首先,要吸纳和造就一批农业人才。政府要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同时通过组织科技和人才下乡服务,使科技和知识在乡村落地生根,产生持久的作用。其次,国家应在涉农专项资金等财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调动、挖掘和发挥乡贤的光环作用和余温效应。此外,要把闲置的资源合理利用起来,落实 “三权” 分置制度,推动流转土地,使土地增值。总之,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企业、群众和个人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综合性收入。

3.在建设布局上,重点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下功夫。以城市群为主体,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休闲乡村和现代化特色乡村。

4.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挖掘和开发乡村自身潜在资源。与此同时,发展新型产业,兴办初、中级加工厂;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小城镇化的发展优势,发展乡村农贸市场,搞活农村经济,打造魅力乡村。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