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递铺研究的成果、不足与思考

2020-01-19 08:33尚永凯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驿路驿站时期

尚永凯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我国古代驿传系统高度发达,因其“置邮传命”的特殊地位深受历代统治者重视。急递铺始设于宋朝,于元朝达到顶峰,到明中后期渐趋衰落,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急递铺的发展过程作为宋、元、明时期社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研究者所关注。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许多研究邮驿史方面的论著,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急递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急递铺发展的诸多方面,还提供了对其进行总结和思考的条件。因此,本文拟对宋、元、明时期急递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急递铺问题研究的水平。

一、急递铺研究的相关著作及综述文章

急递铺这一独特的制度,一直以来为史学研究者所关注。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国内外有不少著作涉及急递铺问题的研究。如日本学者曾我部静雄的《宋代的驿传邮铺》(1930年)、青山定雄的《宋代的邮铺》(1936年)等。而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驿传系统发展历程的专著是楼祖诒先生的《中国邮驿发达史》,书中亦有述及急递铺的情况,尤其是对铺兵的相关律法规定论述较为详实。[1]

之后,相关研究著作主要有:苏同炳的《明代驿递制度》,从制度史层面比较详细的论述了明代驿传制度的发展演变,且附有明代各省驿站与驿路分布图,可对其具体分布情况一目了然。[2]其中有对急递铺的一定考察,指出了铺路一般在驿路上,但基本是泛泛而谈,未进行深入探究。赵效宣的《宋代驿站制度》,主要论述了宋代驿传制度的递角的传递制度、人与物的传递制度及驿站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内容,是最早研究宋代驿传制度的著作。[3]书中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文献史料,几乎述及驿传制度的所有内容,其中亦涉及对宋代急递铺的研究。刘广生主编的《中国古代邮驿史》,较为详尽的论述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邮驿发展的状况,涉及驿传的组织设施、管理及驿站与驿路的分布等方面。[4]亦有一些古代邮驿规律总结,叙述有一定的深度,可作为研究急递铺及相关问题的通读材料。杨正泰的《明代驿站考》,从《大明会典》中辑录出十三部省的驿站,并以《寰宇通志》和《读史方舆纪要》为参照,结合其他方志材料,再列出《会典》中已裁革和漏载的驿站。[5]其比较系统的考证了明代各省驿站的设置沿革及地理分布情况,且书后附有《一统路程图记》,列出了明两京十三布政司的水陆路程等,这对于研究明代的交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书中只是将各个驿站的建置时间和现在的大致地望考证出来,未作深入分析与研究。曹家齐的《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专门考察了宋代驿传制度,对宋代金字牌与摆铺创设时间、急脚递文书递送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系统论述了宋代递铺的运行管理模式。[6]此外,亦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述及急递铺及其他相关问题。[7-17]也有一些有关急递铺研究的综述性文章。[18-23]其中,《宋元明清急递铺述略》主要论述了急递铺在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其中也有叙述明代急递铺的运行及相关律法规定。[19]而《唐宋金元急递制度的沿革》一文较为具体的叙述了急递铺与通信在唐及唐以前、宋、金、元各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明、清时期均有急递铺的设置,只是所传文书性质与宋、元不同而已,文中还分析了急递铺存在的一些弊端。[21]

二、宋、元时期的急递铺及相关研究

宋、元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邮驿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宋代急递铺及相关研究

宋代是我国古代驿递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变革和创制颇多,其最突出的是驿递分离,设立了一套独立的递铺系统。宋代创设递铺系统,是由其特殊的政治军事格局和统治者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所决定的。当时北宋与辽及西夏等之间因战争或对峙产生了大量的军事公文,促使北宋政府设立了一套近乎专门递送文书的递铺系统,以满足军事公文传递的需要。并为保障该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制定了完备而严密的递铺制度。同时,为保障递铺之间文书传递的安全性与及时性,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金玉新书》。可以说,急递铺始设于宋代,宋代递铺制度具有开创性,在我国古代邮驿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金、元、明、清四朝的急递铺制度有深远影响。

关于宋代急递铺的相关研究不仅较为成熟,而且数量也比较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急递铺及相关问题。[24-34]其中,汪圣铎的《宋代的递铺》,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宋代急递铺传递信息、运输物资的职能及其分布情况、运营与管理、相关律法的处罚规定等方面的内容。[24]曹家齐的《宋代急脚递考》,主要考证了宋代急脚递的传递方式,论证精详,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他指出宋代急脚递实际上是乘马传递与脚走传递并存,且宋代各个传递等级主要是根据文书的性质和各类传递规则而定。[26]焦杰的《北宋急脚递的传递方式考》,围绕北宋时期急脚递的传递方式是马递还是走传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认为北宋急脚递的传递方式本应乘马,但受马匹来源的限制,至中后期不得已而采取走传的方式作为补充。但因资料有限,未能做出一个肯定性的结论,暂停留在基本符合史实的推测阶段。[29]郭磊的《宋代递铺问题研究》,以宋代递铺问题为中心,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省铺、斥候铺与摆铺的组织和管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分析了宋代递铺存在的利弊及原因,并指出宋代急脚递传递的文件最为紧要。[31]王蕤的《宋代递铺制度研究》,主要探讨了宋代递铺的建置、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制度的兴废,从法律视角考察宋代递铺制度,乃是其特别之处。[32]

(二)元代急递铺及相关研究

宋代递铺制度为金、元所继承,及至元代,由于递铺制度与传统驿传完全分离,遂使急递铺成为一个独立递送公文的通信机构。随着元朝不断的对外战争,疆土的扩大,相关军事及行政管理事务也越加繁多,各种文书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急递铺的普遍设立不仅满足了上述相关需求,还保障了全国各地驿路的畅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然而与宋、金比之,元代急递铺则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急递铺的管理十分严格,尤其在公文递送方面;急递铺有一套极为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急递铺开始参与日常政府工作等。可以说,元代是急递铺发展的顶峰时期,相关制度更加完善,又与驿站并行且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对明、清急递铺制度有重要影响。

有关元代急递铺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在少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潘念慈的《关于元代的驿传》,从建立驿传制度的原因、驿务的领导关系、驿站的成员等多个方面对元代驿传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其中亦有探讨元代急递铺设立的原因、工作人员及转递的对象等内容,认为其设立于“此驿与彼驿之间”,虽与驿站不同,但对驿站起着配合作用。[35]丁忱的《元代公文驿传制度述略》,主要对元代驿站与急递铺的设置、管理、职掌等情况作了初步探讨,并指出元代急递铺是专递紧急重要公文,但也会传递一般公文,甚至一些物品。[36]邱树森、默书民的《元代官府公文传输的几个问题》,主要考察了元代急递铺设置的目的、过程,揭示了它与宋、金旧制的关系,并指出设铺道路的选择以便于文书传递为依据,其与驿路并不统一,而且认为元代急递铺在传输信息时可能使用了马匹。[37]胡晓旭的《元代急递铺略述》,主要论述了元代急递铺的建立、管理及运转等内容,并指出急递铺始设于宋,于元达到顶峰,且与站赤并行,对于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8]此外,还可以参阅一些学者的文章。[39-45]

三、明代急递铺研究

明承元制,在许多方面没有什么新的重要变化,只是在具体条文规定上因时而做了相应的调整,其曾在明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到明中后期开始逐渐衰落。与元代相比,明代急递铺在制度上的规定记载不详,远不及元代。其地位也不及元代急递铺,元代急递铺与驿站并行,明代其地位则不及驿站,且明代急递铺相关记载大多疏而不详,散见于实录、明史、会典、方志等。而明代见诸记载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有缺憾之处,如:明代不少地区的方志已经缺失,又编纂体例及成书年代的不同,相关记载也是有详有略,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工作的困难。虽然有些“先天不足”,但是因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不同,使得明代急递铺有其自身特点,尤其是对某一地区急递铺的研究方面。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会对研究明代急递铺制度注入新的气象。

有关明代急递铺问题的研究起步较之宋、元时期的研究要晚,研究成果也不及宋、元时期的丰富。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明代急递铺问题的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林金树的《关于明代急递铺的几个问题》,此文是笔者所见较早系统论述明代急递铺问题的文章,其对急递铺的数量与分布、组织管理、铺兵负担与承充期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地探讨,并认为明代急递铺是用步递而不是马递。[46]通过该文大致可对明代急递铺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因文章引用史料相对较少,如在驿站递送公文的性质、类别之不同等方面的论述不是很精深。贾卫娜的《明代急递铺的研究》,对明代急递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主要论述了明代急递铺的分布、日常运转、管理、铺舍及铺兵等问题。同时叙述了它在整个驿传系统中的作用,并对宋、元时期的急递铺进行了回顾论述。[47]然该文在急递铺与驿站、递运所的区别及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论述有些粗疏。方珂的《明代四川省急递铺的地理研究》,认为明代的铺作为与驿站平行的交通系统存在,少数沿交通大道分布,多数分布于崎岖小道上,规模建置虽不如驿站,但数量庞大,设置灵活,在一定时期曾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历史地理的视角,从四川地形、道路环境、社会环境三方面考察急递铺在四川的分布,并分析了急递铺对地理空间及社会环境的作用。[48]张宪功的《明清山西交通地理研究——以驿道和铺路为中心》,以明清时期山西的铺路和驿路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分析了山西道路的特点。文章认为驿路与铺路的基本走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易发生改变,而引起其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并指出道路的形成和拓展更多体现的是人类基于现实需要对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利用。[49]于桃桃的《明代北直隶急递铺研究》,主要考察了明代北直隶急递铺的设置与分布、运营与管理、铺舍与铺兵及其与驿站、递运所之比较等方面的内容。文章指出铺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铺所在地的交通、地理位置等问题,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50]而一些学者亦从不同角度述及明代的急递铺问题。[51-67]

四、急递铺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从上述对宋、元、明时期急递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关于宋代急递铺的研究较为成熟,其中驿递传递方式、公文邮驿律法等方面都有专门的研究。元在沿袭宋金急递铺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完善,而关于明朝急递铺的专门研究相对而言不多,已有的研究多围绕急递铺的设置与分布、组织与管理、日常运转、铺舍与铺兵等内容进行论述。总之,急递铺研究的时空跨度比较长,研究面比较广,几乎涵盖了相关研究的诸多要素,而且还有部分学者对急递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考察,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知。

(一)急递铺研究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急递铺问题的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显得有些滞后,因此也就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1.急递铺研究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从时间方面来讲,虽然研究时间从北宋到明末,跨度比较长,但大部分学者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宋、元,而对于明代急递铺研究则比较少。通过上文对宋、元、明三朝急递铺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其中原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急递铺的地位。宋代始设铺递系统,驿传逐渐分离;至元代,急递铺发展到顶峰,并成为独立递送公文的通信机构;而明承元制,其地位远不及宋、元时期,亦不如明代的驿站。二是宋、元时期急递铺变革颇多,特别是在制度和管理方面,而明代未有新的重要变化,只是具体条文的适时调整。三是明代相关史料的记载大多疏而不详,散见于实录、明史、会典、方志等,且都有一定程度的缺憾之处,从而为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空间方面来看,纵观宋、元、明三个时期,对于急递铺的研究,都比较侧重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北等地区进行研究,而较少对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进行研究。究其原因,无不与边方军事需要紧密相关。边方稳则国家安,在边方广泛设立急递铺,有利于军情之递送,上情下达,作用重大,同时保障了驿路的畅通,有利于边方贸易、物资交换、使节往来、文化交流等。从这一层面来说,边方之地位要比内地和东南地区的高,对边方急递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则显得非常有意义。

综上,该方面研究在时空上的不均衡,导致各时期、各地区急递铺研究缺乏有效的联系与比较,给人以时间与空间上的断裂之感,进而难以对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急递铺研究侧重于叙述,轻于归纳。如果关于急递铺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史料的罗列与史实的叙述,而缺乏对有关史料的考证、分析、归纳,那又如何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知?又将怎样来指导实践呢?值得一提的是,王亚莉的《黑水城出土元末〈签补站户文卷〉之“急递铺户”考证》,依据黑水城出土的《签补站户文卷》中有关“急递铺户”的信息,从亦集乃路驿站的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及铺兵传递速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分析,最后得出元代亦集乃路驿站系统并未专设急递铺站,而甘肃行省与亦集乃路总管府之间的公文往来有很大可能是由驿令和使臣捎送的结论。[45]

3.急递铺研究的一些问题仍需不断深入。对于急递铺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所引相关史料要真实可信,文章结构和行文逻辑要清晰,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综观宋、元、明时期急递铺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关于地区性的研究难免会带有些许地域观念等主观因素,从而会影响一部分研究者对相关史料的准确理解。这些在急递铺研究的一些问题上较少涉及,比如在区域性急递铺的研究中,对于急递铺与铺路的考释关注较多,而很少对急递铺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所以,关于急递铺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关于急递铺研究的几点思考

1.研究内容需要均衡与深入。关于急递铺问题的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学术工作。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元、明时期及各地区的急递铺研究,甚至研究比较成熟的宋代急递铺问题,仍然存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然而,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到行之有效的联系与比较,才能使急递铺研究在横向和纵向上保持均衡、协调。

2.征引的史料需要批判性的考证与分析。急递铺研究不应该只是对史料的罗列与史实的叙述,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从纷繁的史料中找寻出有价值的线索和内在规律,这样才有可能向更高层次的史论发展。如:曹家齐的《宋代急脚递考》,通过对宋代急脚递的传递方式的详细考证,得出宋代急脚递实际上是乘马传递与脚走传递并存的结论,十分难得。[26]

3.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欲想急递铺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发展,则需要研究者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并引进新的研究理念和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提出假设,科学求证,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如:张宪功的《明清山西交通地理研究——以驿道和铺路为中心》,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明清时期山西的铺路和驿路情况,视角独特,并得出驿路与铺路的基本走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易发生改变,而引起其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的新观点。[49]

总之,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和考证、分析相关史料,并引进新的研究理念和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严谨的态度展开对急递铺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使该领域的研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驿路驿站时期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驿路桃花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
从《驿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恋观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