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方言的比较句

2020-01-19 11:56朱伟林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枣阳主客体娃儿

朱伟林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比较句最早是在马建忠“实字卷之三”被提到,“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深浅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1]后有吕叔湘分类比较广,将比较句按意义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就动作比较、得失、不如、倚变等数类[2]。太田辰夫相较于印欧语中形容词副词“级”的概念,将汉语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和极比。”[3]163-172

近代对比较句的研究日渐兴盛,多集中在:一是断代研究,主要通过专书研究。如:赵良剑对《史记》的研究[4];赵君对《孟子》《荀子》的研究[5];刘建国对《朱子语类》的研究[6];邵颖对《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的研究[7];比较近的有石锓、马碧对明代语料的研究[8]等。其中大多数是硕士论文。二是方言的研究。如:汪国胜对湖北大冶方言的研究[9];何洪峰对湖北黄冈方言的研究[10];盛银花对湖北安陆方言的研究[11];崔霞,曾镫瑶对福州方言的研究[12]等。三是少数民族比较句的研究。如:向亮对土家语比较句的研究[13]等。四是从比较句的某方面入手的研究。如:陈伟“有”“没(没有)”比较句不对称现象分析[14]等。

历数各家,对比较句的分类不尽相同,大多是在《马氏文通》“平比、极比、差比”的基础上,按照语义标准,根据作者的需要,种类有所增删,如,“差比、极比、递比、等比”,或“等比、差比、限比”,还有“平比、差比、层比、极比和递比”等。这之间的区别有些是只是称呼不同,如,“等比”和“平比”;有些是上下类范围不同,如,“差比”可以包含“层比、递比”。有些是从语法范畴入手,将比较句分为基本句式“等比句”和“差比句”,如,何元建[15]。有些是从生成语法着手,将比较结构理解为“等同义、不等义、极值义和关联义”。有些根据比较的目的,将比较句分为示差比较和显同比较,如,盛银花[11]。有些从“词汇-构式”角度将比较句分为“词汇型、句法型、语篇型”,如,耿直[16]。还有些从类型学的角度将比较句分为“差比句”和“平比句”,如,石锓、马碧[8]。

何洪峰以《中国文法要略》比较句的理论为基础,将黄冈方言的比较句分为四类:“平级句,胜过句,不及句,极比句。”[10]本文结合枣阳方言的特色,认为沿用何洪峰的分类标准比较恰当。其中,又把平级句通过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三种句式进行阐述,胜过句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不及句从4种否定句,极比句从肯定句和否定句进行阐述。比较句的基本要素有五个:比较主体(甲),比较客体(乙),比较词(比/一样等),比较点(D),比较结果(A)。

一、枣阳方言的平级句

平级比较句表示相比较的事物在比较点方面相同或相近,没有高下之分。枣阳方言平级句的结构和普通话基本一致,其中比较词最能体现枣阳方言的特点,主要通过肯定式、否定式和疑问式三种句式进行分析。

(一)肯定式,最常见有7种

1.甲+跟+乙+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A

这种句式的“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可以看作是比较词,后面一定要跟上比较结果,结果都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表示“甲跟乙在某方面性状一样。“跟”前后可以是名词、代词、名代词词组、的字短语。比较点(D)有时出现,有时隐含在句意中。

例(1)小张跟小王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高。

例(2)你跟他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高。

例(3)我的个儿跟小王的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高。

注意:比较结果往往是“多、快、高、大”等表增多或好的趋势方面。下面几种说法就不可以。

例(4)*小张跟小王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矮/差。

2.比较点(D),甲+跟+乙+一样/差不多儿[11]

这一句式中“一样/差不多儿”既可以看成是比较词,也可以看成是比较的结果。句式后面不再出现比较结果。比较点(D)可以出现,也可以蕴含在句子中,比较点出现时往往在这一句式的前面。如:

例(5)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小张跟小王一样。

例(6)种麦跟种菜籽一样。

例(7)这一对双(shuàng)生儿个儿差不多儿。

例(8)去年包谷的产量跟今年差不多儿。

这里的“一样”和“差不多儿”虽然都是平级比较,但是“一样”表示的结果更加精确,完全相等的。而“差不多儿”则不那么精确,如例(5)中,指的是小张和小王期末考试的分数是一样的。如果换成“差不多儿”,则分数不一定是一样的。此时具体情况要根据说话人的心理来判断。如果比较主体出于一种谦虚的心理,难么实际的分数会比比较客体多;如果出于一种惭愧或不好意思的心理,那么就会比比较客体的分数低。

3.甲+跟+乙+一样样(yāng)儿(的)

这种句式中,“的”可用可不用,使用的人群较前面几种有差别,多用于小孩和女性的谈话中,男性一般不会使用这种句式。表达一种亲昵的语气,可以拉近谈话双方的情感距离。

例(9)我昨天买的衣裳跟你的这个一样样(yāng)儿的。

例(10)真格儿里,怪叫儿咧,我们的衣裳一样样(yāng)儿的。(真是太巧了,我们的衣服一样。)

4.甲+(跟)+乙+(D)+一模儿一样

这个句式多用来表示祈使语气,表示吃惊、难以置信的样子。“跟”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比较点(D)前面经常用副词“竟然”“真滴”修饰。

例(11)我滴天哪,那俩娃儿竟然长的一模儿一样!

例(12)你不知道,我昨儿里在街上看见一个人跟你一模儿一样!

5.甲+跟/像+乙+样的

这种句式的结构特点是:用比较词“跟/像”引出被比项,“样的”是比较的结果,比较点(D)一般要在上下文中指出来。表示甲和乙在某一方面相同,往往指的是消极的方面。

例(13)割稻谷跟插秧样的,腰疼的很。

例(14)吃凉馍跟啃石头娃子样的,哏的牙疼。

“样的”含有乙描写甲的意味,有比喻的意思。

6.甲+有+乙+A

这种句式表示两个事物相等,比较词是“有”,直接跟乙比较。

例(15)这个堰肯定有那个堰大。

例(16)他一个儿逮滴鱼有你三个多。(他一个人捉的鱼比你的三倍还多。)

这一句式的比较词还可以用“贴(tié)”是“抵得上”的意思,这个时候结果一般不出现。如:

例(17)老黑(hē)娃儿能吃滴很,一个贴两个,干起活儿来两个贴不倒一个。

例(18)在外头干一个月的活儿,贴在屋里干半年。

7.甲+比/抵得上+乙

例(19)你一个月的工资比/抵得上我一年的。

(二)否定式,主要有以下3种

平级比较句中有的没有否定式,并非是和肯定式一一对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用“不”否定比较词:

1.甲+跟+乙+不一样+(A)

例(20)小张跟小王不一样高。

例(21)我滴田跟你家里不一样。(我的田跟你家的不一样。)

式中:λ=α2(n+κ)-n,α为一个尺度参数,一般取值在10-4~1之间;κ为第三刻度因数,通常设为

2.甲+不跟/像+乙+样的

例(22)我不跟你样的,一天到晚儿吊儿郎当的。

例(23)人家不像你样的,都(dòu)知道胡搅蛮缠。

这种句式后面会跟一个分句,是对前面比较句的补充说明,往往表达的是消极的感情色彩,含有对比较客体(乙)贬低的意味,如例(22);或者含有说话人对自己人表达嗔怪或自谦的意味,如例(23)。

3.甲+跟+乙+不一般(bǎn)儿+A

例(24)我滴桶跟你的不一般大。

(三)疑问式,主要有5种

1.否定句+“吗

在否定句的末尾带上疑问语气词“吗”如:

这种问句的疑问语气比较弱,主要是说话人提出一种猜测,想要得到对方的证实。上引例(25)言下之意是,说话者希望比较主体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即鸡同别家的一个价。

2.是不是+比较词

在比较词前面用“是不是”表示是非疑问。

甲+是不是+跟+乙+一样

例(26)你看我这麦种是不是跟你的一样?

3.甲+(跟)+乙+是不是+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高

例(27)你们瞅瞅我们俩是不是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高?

这个句式是一种固定的用法,只用来询问身高是否一样高。

4.甲+跟+乙+一不一样

例(28)你看小张和小王的答案一不一样?

5.甲+跟不跟/像不像+乙+(一样)

将比较词肯定否定相重叠,构成疑问句式,有“跟不跟、像不像”,此时后面不用跟疑问语气词。如:

例(29)你看瓠子叶儿跟不跟方瓜叶儿长的一样?

例(30)拥军和爱民这一对儿双生儿长的像不像?

二、枣阳方言的胜过句

胜过句是两个同类事物相比较,一方在某方面比另一方强。枣阳方言所说的“胜过”不一定是指一方比另一方在某方面更有优势,而是指在比较的结果上要胜过,可以是更“小、差、短、轻”等。胜过句也可以通过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三种句式进行分析。

(一)肯定式,主要有以下6种

1.甲+比+乙+A

例(31)上学比干农活轻松些。

这种句式在胜过句的肯定式中使用频率最高。

2.甲+比+乙+还+A

比较结果(A)表示性状或是带有程度修饰的动作行为,前面可以加“还”表示程度加深。如:

例(32)蚕豆儿比花生还好吃些。

还可以在A前用“不晓得……”“强……”如:

例(33)今年的稻谷不晓得比昨年好到哪儿去了。

例(34)你们娃儿的成绩比我们娃儿强到天上了。

3.甲+比+乙+A+一些

例(35)梨比苹果水分大一点儿。

例(36)这几年儿比前几年生活条件儿好多了。

这一句式后面可以跟“一些、一点儿”等补充量,表示语气的舒缓、自然,可以省略。

4.甲+跟+乙+A+些

这个句式中的“跟”相当于比较词“比”。同“甲比乙A一些”意思相当。这里的“些”也表示补充,是表达舒缓语气,同时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感受。一般说话的时候不会省略“些”。如:

例(37)夏天堂屋跟耳屋凉快些。

5.甲+动词+得过+乙

例(38)小张跑得过小王。

6.甲+D+A

例(39)到枣阳从红卫路走,要近个七八里。

这种句式中不出现比较客体,但也能清晰地表达比较的意味,或者从上下文能够弄懂其表达的意思。这种情况在枣阳方言中很常见。

(二)否定式,2种

1.甲+不/没有比+乙+A

这种句式,一般在比较词前加否定词“不”“没有”等。

例(40)哈不要姑娘,其实姑娘不比儿子差。

2.甲+比+那个+A不了/不倒+多少

对比较结果(A)的否定。常常在比较结果(A)后面用“不了多少”“不倒多少”。如:

例(41)这个屋儿比那个小不/不倒了多少。

(三)疑问式,主要有2种形式

1.甲+是不是+比+乙+A;甲+比不比+乙+A

在比较词前用“是不是”提问或将比较词肯否定相重叠,构成“比不比”形式。

例(42)这一布袋儿花是不是比那包重些?(这一袋棉花是不是比那一袋重些?)

例(43)这一布袋儿花比不比那一袋儿重?

这一句式后面有时可以加补充词,如“些/点儿”。如上引两例,后面都可以用“些/点儿”。

2.甲+比+乙+(D)不(D)+A+些/点儿;甲+比+乙+(D)不(D)得倒+A

用比较方面(D)重叠构成疑问式,,后面常跟不定量词。如:

例(44)沥青路比水泥路好不好走点儿?

例(45)精肉比肥肉贵不贵得倒一块钱?

三、枣阳方言的不及句

两个事物相比较,表示甲在某方面不如乙,是不及句。不及句的结构一般是否定句,表示不及的语义。枣阳方言的不及句往往表达的消极的色彩,甚至表示程度很深的鄙视色彩。

(一)否定式,主要有4种形式

1.甲+木得+乙+A

这个句式表示甲没有乙A,“木得”就是“没有”的意思。这里的A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的词语。如:

例(46)小张木得小王有板眼儿。(小张没有小王有办法(聪明)。)

例(47)小伟木得狗娃儿高。

2.甲+不如+乙+(A)

这一句式的比较结果(A),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不出现时必须在句子前面有提到相关的语境。“不如”前经常加上副词“还”,用来加强语气。如:

例(48)今年光下雨,种芝麻还不如种花生。

例(49)要说村里这几年换届的书记,道忠不如建国儿。

这一句式还有一种固定句式“一……+不如+一……”结构,表示几个同类事物的比较,一般是基于时间的比较,多用于发出感慨。如:

例(50)这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啦!

3.甲+贴(tié)不倒/不贴(tié)+乙+D[10]

用“贴(tié)不倒/不贴(tié)”作为比较词,表示甲不及乙,“贴”是“抵”的意思。这一句式一般由60岁往上的老人使用。如:

例(51)我们年轻的时候儿,一个猪娃儿贴(tié)不倒/不贴(tié)正点儿一个鸡子钱。(我们年轻时候的猪价钱还不如现在一只鸡。)

上引例(51)其实是一个复合比较句,大的比较套小的比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正点儿”相比,“猪娃儿”和“鸡子”相比。

比较词还可以用“赶不上”,“赶”就是动词“跟”的意思,“赶不上”就是“比不上”的意思。多用于发表感叹。如:

例(52)正点儿的人赶不上以前了!(现在人的人情味比不上以前了!)

例(53)我爸干活跟不上我妈。

4.甲+连+乙+都不如/都不胜

用助词“连”,强调一种对比较主体甲的严重的蔑视之情。如:

例(54)瞅你那窝囊样儿,连老黑娃儿都不如。(你太没有本事了,还不如最差劲的老黑。)

例(55)你一个(nia55)娃儿恁窝囊,连老春凤都不胜。(你一个小姑娘,太不讲卫生,还没有老春凤讲究。)

还有一种句式,比较词用“不咋样/不咋着”,也是表示对比较主体严重的轻视之情。这种句式比较客体乙往往不出现,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

例(56)说人家不中,她自己也不咋样/不咋着。

(二)疑问式就是在上述否句式的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吗”,跟普通话类似,这里就不再详述

四、枣阳方言的极比句

极比句表示某一事物在三者或三者以上同类事物中,某种性状“最……”。极比句也是表示比较的差距,由这一点出发,可以知道极比句是差比句的一种特殊情况。汪国胜:“它一般跟差比的不同在于比较的范围:一般差比的求比或被比对象是特指的,而极比的求比或被比对象往往是任指(或遍指)的。”[9]枣阳方言的极比句中比较结果最具特色,可以通过肯定式、否定式两种句式进行考量。

(一)肯定式[17],常见的有3种形式

1.(范围)+甲+最+A

这一句式用来强调甲是某一范围内最A的。如:

例(57)恁些娃儿们老大最孝顺。

这一句式还可以在比较主体(甲)前面加上“数/都数”,用以加强肯定语气,如例(57)的语气更强一点。这一句式中有时可以省略“最”,此时语气稍稍减弱。如:

例(58)都数今年冬天最暖和。

例(59)这一茬儿滴娃儿,数东升聪明。(这一辈的娃,东升最聪明。)

2.甲+都+比+乙+A

这一句式中,甲表示任指。如:

例(60)谁哪一个都比你能。(随便哪个人都比你聪明。)

这一句式中的“都”还可以放在乙后面。构成“甲+比+乙+都+A”如:

例(61)逮鱼摸虾,林军儿比谁都靠。(靠:厉害)

3.甲+比+乙+还+A

有时候极比句中会用到“还”,这种情况也算是一种胜过句。如:

例(62)牙疼比啥事儿还狠。

(二)否定式,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木得+甲(任指)+比+乙还A

这一句式表示没有哪一个甲胜过乙,“还”用来加强比较的程度。如:

例(63)木得哪个娃儿比东升还聪明。

2.木得+甲(任指)+比得上+乙

这一句式表示甲比不上乙,其中甲是任指。如:

例(64)木得哪家田比得上你的。

3.木得+甲(任指)+(会)跟你一样+A

这个句式中“会”可有可没有,意思不变,这个句式类似平级句的否定句式。

例(65)木得哪个会跟你一样傻。

五、小结

枣阳方言的比较句形式多样,平级句和胜过句数量较多,内容尤其丰富。本文总结了四种比较句的肯定、否定和疑问句式总共32种,基本上囊括了枣阳方言的比较句类型,概括了比较句的面貌。综观四种比较句,枣阳方言比较句的特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主客体

主客体由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动宾短语和句子构成。比较客体(乙)经常可以用代词代指,多出现在平级句、胜过句、不及句中,其中平级句涉及的数量最多。如例(34)。或比较客体(乙)省略,多见于胜过句。如例(39)。或比较主客体混为一谈,不分主客体,多见于平级句。如例(7)。还有极比句中,主客体必须有一个范围限定,要么是隐性的,要么是显性的。如例(57)是显性的,例(58)是隐性的。很多时候,极比句中主客体有一方表示任指。如例(60)中,主体表任指,例(61)中,客体表任指。

(二)比较词

平级句中,比较词后多用“儿”化,表达一种可爱、缓和的语气。如:“一般(bǎn)儿/般(bǎn)儿般(bǎn)儿”“一样样(yāng)儿(的)”“一模儿一样”“样的”“不一般(bǎn)儿”等。胜过句中的比较词“跟”,相当于比较标记“比”,也具有方言特色。如例(37)。不及句中的否定词“赶不上”“木得(dái)”“不如”“贴(tié)不倒/不贴(tié)”“连……都不如/都不胜”是一种固定的格式,和普通话有显著的差别。极比句中程度副词“数”“最”表达极比的意思,这里可以把他们当做比较词看待。

(三)比较点

集中在比较主客体的性状、程度、数量方面。平级句中,比较点往往暗含在句子中,这种句式比较的通常是人的身材高矮胖瘦、皮肤黑白、品行好坏等,可以通过比较结果看出来。如例(1)。

(四)比较结果

比较结果倾向于“多、快、高、强”等褒义的方面。比较结果后面经常用补充词“些、一些、一点”等,胜过句最多,“跟……差不多儿”“一样样(yāng)儿(的)”。比较结果前面经常用到“还”“不晓得”“强”等词。有些比较词也可以当做比较结果,如,平比句中“一样/差不多儿”。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结果偶尔可以省略,可以从上下文意思中解读出来。

枣阳方言比较句中有些句式有不同年龄的适应群体,表达不同的色彩,这种句式后面会跟一个分句,是对前面比较句的补充说明,往往表达的是消极的感情色彩;有些多用于小孩和女性的谈话中,有些一般由60岁往上的老人使用。这些都体现出枣阳方言比较句的特点。就句型而言,枣阳方言与普通话相类似,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与普通话最大的区别集中在比较词和比较结果上,其中语用特色尤其鲜明。本文着重从语义方面总结了枣阳方言比较句的一些基本句式,对语用方面总结的还不够,还需要做的更多。

猜你喜欢
枣阳主客体娃儿
古驿方言“娃”的用法探究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蔡伦小可能居住枣阳造纸
枣阳市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分析
浅析“物我本相因”
纸杯大变身
水孩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枣阳市熊集镇蛋鸡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