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浙江“幸福大水网”的探索思考

2020-01-20 04:35方子杰夏玉立唐燕飚
中国水利 2020年8期
关键词:水网平原防洪

方子杰,夏玉立,唐燕飚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310012,杭州)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浙江治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守江河、筑屏障、保安宁,兴水利、惠民生、稳经济,强监管、保生态、谋未来,让浙江大地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打造新时代“幸福大水网”,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

一、大发展需要“大水网”

1.顶层设计——打造新时代省域“幸福大水网”

浙江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浙江治水工作也同步进入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阶段。 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置、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原则,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基础设施 (“传统基建”) 的完善提升及其与水利数字化基础设施(“新基建”)的融合,着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提升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打造省域“八水纵横、五原织网、互联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大水网”,构建“一湖八系脉相通,江河碧水润浙江”的水安全保障蓝图,实现“幸福浙水”战略目标。

2.基本框架——聚焦“五大需求”打造“五张网”

按照 “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以及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提出的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求我们要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 健康水生态和宜居水环境,这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总要求,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治理五大体系,聚焦“大安全、大保障、大保护、大治理、大数据”五大需求, 在水利工程体系方面着力打造四张互联互通、 联防联控的实体水网, 在智慧决策体系方面打造一张共建共享、智慧高效的智能水网,合力打造浙江全域“五高五化”“幸福水网”。

一是围绕水安全保障体系,聚焦“大安全”,加强防洪排涝建设,着力打造高标准、 系统化的 “防洪安全网”。 省域主要江河干流防洪能力总体达到20 年一遇,“八水安澜”;沿海主要平原基本实现“强排成网”,沿海平原排涝能力全面达到20 年一遇,“五原安定”;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能力总体达到50 年一遇以上(含),“百城安宁”;基本建成洪涝兼治、分级设防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域安康”,为推进浙江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省域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

二是围绕水资源保障体系,聚焦“大保障”, 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着力打造高品质、一体化的“优质水资源网”。 紧紧围绕浙江省“四大大都市区”与“四大城市群”部署,突破水资源传统分区与配置思路,结合水资源总体规划要求,近期按照环杭州湾城市群(杭甬都市区)、温州都市区(含丽水青田县)、金义都市区、台州、丽水等五大区域布局,先行打造五张区域性供水水网,多源互济、互联互通。后续通过构建完善“九纵六横”骨干水网,串联温台沿海城市群、衢丽花园城市群,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沿海大通道打通温台沿海城市群与环杭州湾城市群两条供水大动脉,着力打造环杭州湾、浙南沿海、浙中三条输水“大通道”, 最终将八大水系串联为一张省域“大水网”,形成全域“多源互济、四通八达、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供水大格局,省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同网同质同服务”。

三是围绕水生态保护体系, 聚焦“大保护”,加强水生态修复,着力打造高品位、绿色化的“健康水生态网”。实施“生态源头、生态廊道、生态湾区、生态水乡”等“四大生态”建设,打造从源头到河口、 从乡村到城市的全域健康水生态格局。生态源头、生态廊道建设主要在“八大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水乡建设主要在平原河网地区, 其中杭嘉湖平原为“江南水乡”生态水网,萧绍宁平原为“浙东水乡”生态水网,温瑞平原为“浙南水乡”生态水网,温黄平原为“山海水城”生态水网。

四是围绕水环境治理体系,聚焦“大治理”,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打造高颜值、 亮丽化的 “宜居水环境网”。 结合全省“大花园”建设,打造浙北诗画江南水乡、 浙东魅力滨海水城、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四大宜居水网”,水岸同治,共建水网与绿网,彰显浙江大花园靓丽底色,实现人水和谐与绿色发展,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五是围绕水管理治理体系,聚焦“大数据”,完善提升信息化与强监管能力,着力打造高智慧、数字化的“智能水网”。 按照“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创新推进江河湖泊监管、水资源监管等水利行业“六大监管”,结合浙江省数字化转型与水利数字化建设要求,着力打造以“调度”“监测”“监管”为核心内容的智能水网,支撑上述四张实体水网建设。

以上五张网,“防洪安全网”强化网络骨干节点建设;“优质水资源网”强化网络框架经纬线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打造“九纵六横”骨干水网;“健康水生态网” 与 “宜居水环境网”融合,重在水岸同治,强化水网与绿网共建;“智能水网” 强化平台建设,突破传统监管思路,打造统一监管平台与流域统一调度平台。

二、“大水网”要有大格局

1.坚持“系统治理”,打造高标准、体系化的“防洪安全网”

按照省域空间总体规划与水利空间总体布局,以浙江省八大水系与五大平原万里河道堤防为网络内线,沿海千里海塘为外边线,全省星罗棋布的山区水库山塘及平原涵闸泵站为联结点,串珠成链,编织打造一张覆盖浙江省广大山区、平原、滨海全方位的省域空间防洪保安网,构筑与浙江省“两个高水平”相适应或适度超前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1)湖库长藤结瓜,流域蓄滞成网

一是实施“十库新建”与“十库储备”,新建一批、储备一批流域控制性大中型水库。按照大中型水库“宜建则建、宜大则大、宜快则快”原则,进一步加强流域上蓄能力建设, 重点推进开化、莲湖、南岸等浙西南大中型水库群建设, 有效发挥大中型水库防洪、供水和生态综合功能。 同步推进“十库储备”, 积极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库储备项目前期研究。按照流域规划以及防洪要求,加快推进密赛、狮子岭、许江岸等大中型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创新流域上蓄方式,对常山港与新安江等具备分洪引流条件的相邻流域可实行联库联调, 腾挪蓄水空间;部分水库谋划建设库中库,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控制能力,补齐重要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不足的短板。

二是实施“百库提升”,积极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库防洪能力提升。 浙江省水库总库容已达448 亿m3,但防洪库容只有45 亿m3,仅占总库容10%;相比长江流域23%的防洪库容占比,浙江省水库防洪控制能力不足。 要多措并举着力挖掘提升现有大中型水库防洪能力, 重点推进庆元兰溪桥、遂昌成屏、临安里畈等水库改扩建以及衢州铜山源等水库防洪能力提升;采取优化调度、水库功能调整、征地移民、土地租用、防洪保险等非工程措施挖掘提升大中型水库防洪调控能力,充分发挥防洪功效。

三是推进湖泊湿地型蓄滞洪空间建设,创新建设平原海绵农田,提升蓄滞能力。蓄滞洪空间平时用于种植业,当江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将超标部分洪水导入其中临时储存蓄滞,以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按照流域规划,推进浦阳江、曹娥江、苕溪流域蓄滞洪区建设;进一步谋划椒江、姚江等流域蓄滞洪空间建设,因地制宜、能布尽布。 在沿海五大平原,结合空间规划与粮食功能区建设,维护农田低地湿地等生态空间,着力推进海绵农田建设,通过开发水田、引导耐水作物种植等方式,维持或恢复农田滞蓄水能力;通过集中流转土地,融合农业生态观光产业、田园休闲产业打造田园湿地。 创新平原区域调蓄新措施,以推进平原型水库建设为重点,增加沿海平原蓄滞洪空间。

(2)堤防改造提升,江海筑牢屏障

一是持续开展江河堤防加固与提升,打造沿江万里防洪生命线。 堤防分级设防,漫而不决、冲而不垮,持续推进五大江河干堤加固工程,确保五大江河干流堤防达到规划防洪标准, 重点推进兰溪钱塘江堤防加固、环湖大堤后续、东苕溪西险大塘等重要堤防建设;“十四五” 期间加固堤防300 km。 重点加强保护规划新城区、工业开发区堤防建设,形成防御闭合圈,保障防洪安全。 积极开展流域内或跨流域分洪研究, 谋划新辟排洪通道, 对重点隐患区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二是持续开展海堤加固提升与生态化改造,打造沿海千里御潮生命线。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建设标准,结合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以“安全、生态、美丽、智慧”的高标准,组织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 打造沿海防台安全屏障。重点加快推进沉降量30 cm以上、塘身结构单薄及不闭合海塘的加固,并对防御标准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海塘实施提标;同步实施配套建筑物改造, 补齐堤防工程体系防御短板。 同时,统筹融合沿海挡潮、滨海绿道、滩涂湿地、海岸线保护以及交通市政等综合功能,高标准推进生态海堤建设, 建成不少于500 km 生态海堤。 以萧山亚运防洪大堤为标杆,着力打造浙江第一、全国领先的“最美海堤”,引领生态海堤建设。

(3)水系联通联控,平原强排成网

以 “近期可应对高强度台风、暴雨、内涝,远期可防御历年发生最大降雨”的高标准,通过拓浚通道、扩大强排、水系连通、增加蓄滞等综合措施, 完善提升沿海五大平原排涝格局,构筑沿海“水系联通、泄排畅通、纵横交错、分级控制”的骨干排涝网,形成“高速水路”,基本实现“强排成网”的格局,力争沿海平原治涝标准及排涝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在杭嘉湖平原,按照“北排太湖、东排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排水格局,“扩强排”“固圩区”。 构建排涝高速水路、连通中小河流水系,推进太浦河后续、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 杭州城西南排通道等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圩区综合整治建设,全力 打 造80 万 亩(1 亩=1/15 hm2)现 代化“平安圩区”,着力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合作先行区的防洪排涝安全。

在萧绍宁平原, 萧绍平原按照“北排钱塘江、西出浦阳江、东入曹娥江” 的排水格局,“扩强排”“增调蓄”;宁波平原按照“东入东海为主、北排杭州湾为辅” 的排水格局,“拓通道”“扩强排”。 加快推进一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提升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群岛新区的排涝能力,着力保障环杭州湾经济区金南翼萧绍宁平原排涝安全。

在浙南沿海地区,台州沿海平原按照“东入东海、北排椒江、南排乐清湾” 的排水格局,“拓通道”“扩强排”“增调蓄”;温州沿海平原按照“北排瓯江、南排飞云江、东入东海”的排水格局,“扩强排”“强连通”。 加快推进一批温黄平原和温州沿海平原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着力保障浙南沿海地区排涝安全。

2.坚持“空间均衡”,打造高品质、一体化的“优质水资源网”

浙江省谋划打造 “新型城镇化2.0”, 将整个浙江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 加快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大都市区核心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浙中城市群、衢丽花园城市群加快发展。 优质水资源配置,重点要支撑保障环杭州湾两岸杭嘉湖、萧绍宁两大平原两个 “两千万人口”超级城市群发展,助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金南翼”。

一是在环杭州湾打造杭州湾城市群“清水网”。 环杭州湾区充分发挥千岛湖作为华东地区重要战略水源地的作用,在现有“三纵一横”格局基础上,进一步谋划扩大千岛湖(扩容)与扩大浙东引水(复线)等新“一纵一横”, 同时加快实施湖州安吉两库引水与太湖(太浦河)引水,总体上构建环杭州湾区“五纵二横”骨干水网,打造“两湖一江三库(群)、外引内调、分供提质”的水资源保障网。 通过联网联调、串珠成链,一江清水北至嘉兴、南至舟山,构建“多源一网”的互济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提升钱塘江河口地区与环杭州湾区水资源配置能力,以“高品质”与“一体化”使浙江省大湾区水资源配置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在温台沿海区打造浙南沿海输水“大通道”。 该区域已基本建成温州珊溪—赵山渡水库引水、台州朱溪—长潭水库西水东引两大骨干水网。 发挥瓯江、椒(灵)江主力水源作用, 优化配置温台沿海区水资源,加快推进温州市瓯江引水、椒(灵)江建闸引水, 同时解决温台城市备用水源。 总体上构建温台沿海区“二纵二横”骨干水网,打造“闸库结合、上蓄下拦、分供提质”的水资源保障网,有力保障温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用水安全。后续积极推进瓯江小溪调水研究,谋划瓯江、椒江、甬江三大流域水资源互联互通, 打造浙南沿海输水 “大通道”,连通环杭州湾城市群“清水网”。

三是在金衢丽区打造浙中输水“大通道”。 加快推进扩大乌溪江引水工程复线,以隧洞输水,途经衢江、柯城、龙游与金华市区,沿途串联莘畈、九峰等水库,经九峰水库向金华市区、义乌市和兰溪市补充城市供水, 打造浙中供水 “大通道”, 联通衢州—金华—义乌区域水网;另外,加快建成丽水滩坑引水工程,保障“大花园”核心区丽水供水安全。总体上构建完善金衢丽区“一纵二横”骨干水网,打造“蓄引结合、多库联网、应急互备”的水资源保障网,有力保障浙中城市群、衢丽花园城市群以及“金义都市区”用水安全。

3.践行“两山理论”,打造高品位、绿色化的“健康水生态网”与高颜值、亮丽化的“宜居水环境网”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按照浙江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标准打好治水硬仗的要求,创新河湖生态建设,系统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文化,以流域为单元、区域为整体,高标准打造“水清景美、生态健康、人水和谐、韵味独特”的全域“美丽水网”,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

一是打造浙北诗画江南水乡。 浙北杭嘉湖区主要利用钱塘江河口及太湖水资源,实施水生态补水与水环境配水,合力打造诗画江南水乡美丽水网。 共护“一条运河”,加强运河、良渚、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水乡古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合力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样本;共治“一座太湖”,完善“从源头到入湖口”太湖流域治理合作体系,科学调度太湖水资源,共建共享美丽太湖,联手打造世界级湿地景观和生态湖区。 全流域共治钱塘江“一江水”、共护千岛湖“一水源”,全域共建“名河名湖名市”。

二是打造浙东魅力滨海水城。 浙东萧绍宁平原主要利用钱塘江、曹娥江、 甬江等三江河口及浙东引水工程,温黄平原主要利用椒江河口及椒江建闸引水工程,温瑞平平原主要利用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江河口及瓯江引水工程,大力实施水生态补水与水环境配水,合力打造魅力滨海水城美丽水网。 绍兴充分发挥浙东引水工程作用,改善提升平原河网水生态环境,着力打造“两江十湖一城”的现代水城;宁波实施“清水环通”工程与生态补水“双水源”建设,着力打造“三江成网、六塘织造”的现代港湾水城;舟山构建“一核一轴两圈多岛连线”的水乡格局,着力打造海岛水上风情花园;台州开展全域“美丽河湖”创建,着力打造“五湖四环、一廊多带”的“山海水城”;温州围绕“山水瓯越、灵韵水乡”主题,着力打造山水田园、人文河居、多元滨海等“三走廊”,建设美丽浙南水乡。

三是打造浙中锦绣生态廊道。 浙中金衢盆地主要利用衢江、金华江及乌溪江引水工程,实施水生态补水与水环境配水,合力打造浙中锦绣生态廊道美丽水网。 金华依托现有山水脉络,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态,着力打造“一条主廊、三个节点、十大板块”的浙中生态廊道;衢州开展钱塘江南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保护自然生态山水,着力打造“一江两港十溪”的“大美衢江”与“千里黄金水道”。

四是打造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浙西南丽水强化瓯江源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大力推进瓯江源头与松古、碧湖、壶镇平原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瓯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一江三型、九城十区”的瓯江风情带。 着力打造“美丽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以及瓯江国家河川公园,推进丽水建设全面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助力打造中国生态第一市。

三、“大水网”要有大智慧

按照长三角经济区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以及深入推进数字强省建设、实施政府数字化转型部署,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实现水利监测调度与“六大监管”全覆盖,总体构建“全面感知、高速互联、充分共享、智能应用、周到服务”的“智能水网”,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基础。

1.构建高精准、数字化流域“监测调度网”

一是加快推进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建设。 加快实施水文“5+1”工程,推进水文“千站提升”与“百站优化”。 加快1 000 个重要水文测站卫星通信信道建设,实现移动、卫星双保障;加快实现行政交接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增加流量监测覆盖范围;推进平原全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等建设,实现全省八大水系干流、 沿海主要河口、11个地市全覆盖。 优化流域水文站网布局,新增100 个基本专用站,实现1 000 km2以上未控河流站点与200 km2以上河流潮水位站点布设全覆盖,逐步实现沿海主要平原骨干排水口门水量监测全覆盖,满足高精准监测预报预警需要。

二是优化流域防洪调度与洪水管理。 统筹防洪与兴利关系,优化各流域大中型水库控运计划与调度,细化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方案,洪水前通过预泄预排争取防洪主动权。 研究梅汛期和台汛期水库汛限水位分开设置动态调控方案,研究下调水库起调水位,更好地利用雨洪资源;布设准确精密的监测体系, 优化流域预测预报模型, 提高水利工程调度精准化水平; 科学安排上游水库与平原河道的预泄预排,完善超标准洪水对策措施。

三是推进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数字化平台建设。 加强数字流域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水上水下、江内江外、地上地下数字化流域模型,建设流域洪涝潮预报预警调度系统,建成集规划、实施、数字监管等10 个功能目标于一体的重要流域防洪数字化平台,努力建成全国领先流域防洪管理浙江样板、行业标杆。

2.打造高效能、精细化水利行业“统一监管网”

一是全面加强江河湖泊监管,管好“盛水的盆”。全面查清全省水域基础信息和空间数据,依法划定河湖水域管理范围,落实空间管控边界,争取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地;推进河湖水域管理数字化转型,建立全省统一水域空间数据库和全省水域空间动态管理一张图,强化水域管理与保护规划约束。

二是全面提升水资源监管,护好“盆里的水”。 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流域水量分配管理,率先完成大中型水库水量分配,加快开展跨行政区流域水量分配,发挥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指标刚性约束作用。 严格用水全过程监管,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 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 加强再生水、海水、 雨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利用,加强环境配水管理和生态流量管理。

三是全面覆盖水利工程监管,打造精品工程。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管。深入贯彻质量提升行动要求,打造都江堰式水利精品工程。 加强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监管, 加强政府质量监督, 建立全省统一的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强化从设计建设到投入使用验收的全过程监管。 建设水利工程数字化运行与监管平台,构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动态分析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情况,及时组织实施病险水利工程存量清零行动。

四是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守护绿水青山。 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内的生产建设项目或活动的限制性行为监控。 加强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全覆盖。 构建科学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推进监测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

五是全面深化水利资金监管,打造阳光工程。 加强水利资金申报、分配、拨付、使用、发挥效益的全过程监管,组织稽查项目的资金使用,突出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绩效为核心的预算资金分配机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六是全面严格水利政务监管,打造效能机关。 以问责为抓手,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对重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或挂牌督办, 督促水利重大政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确保水利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猜你喜欢
水网平原防洪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平原的草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