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九个传奇

2020-01-20 02:43云歌司卿
华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山洞村定西

云歌 司卿

中国的减贫奇迹让世界惊叹:中国为什么能?脱贫路上的九个传奇故事或许能给出答案。

十八洞村拔穷根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直很出名。以前,一到年关,村民拎上麻袋,结伴去讨饭。一见到他们,湖南人往往脱口而出:“十八洞村的!”

现在,十八洞村更有名了。不光本省的人,就连外国元首和大专家都往这儿跑。许多人慕名而来,不仅想看看村里拔穷根了,更想知道这穷根是怎么拔掉的。

这一切都源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此后,龙秀林被派到十八洞村,当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和村干部明白,十八洞村要脱贫,关键是要换掉“等靠要”的脑子,让村民有内生动力。

于是,村里开道德讲堂,树致富榜样,实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通过评星级、树榜样、办讲堂,十八洞村的贫困户们已经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就连曾经家徒四壁的醉汉懒人也出息成了年收入几十万的老板。

两年过后的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8000元,而2013年只有1668元。次年2月,十八洞村摘了穷帽,曾被村民嫌慢的猕猴桃也挂果了,产量200吨。2018年猕猴桃销售收入782万元,村民人均分红1200元,2019年分红有望再涨300元。

悬崖村:云端上的脱贫路

四川大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勒尔社,网上都叫它“悬崖村”。因为村子与山下地面垂直距离是800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以前,进村要爬17条藤梯,多处梯子倾斜60度以上,最险的一段接近90度。

2015年,县上派来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因为是悬崖峭壁,只能修钢梯。几个月后,钢梯修好了!村民走在上头,别提多兴奋。老藤梯,就这样告别了悬崖村。

钢梯修成,村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现在,村里的勒尔小学的条件不逊于县城学校,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电扇、饮水机,还开通了网络教室,实现了远程在线教学。

西海固:“洋芋蛋蛋”变成生钱宝贝

西海固,中国脱贫攻坚战场出了名的硬骨头,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曾经的苦,不仅连着风沙、烈日、黄土,也连着一种食物——洋芋蛋蛋。

苦日子里,洋芋填充着饥饿的胃,是“救命蛋蛋”,但是现在,“救命蛋蛋”变成了生钱宝贝。通过科学种植,宁夏佳立、西吉土豆种业2个脱毒繁育中心,年繁育原种5000万粒。2019年全乡5万亩洋芋又喜迎丰年。而在西吉县,足足有85万亩洋芋地。

新知识新技能成了致富催化剂。泾源县新民乡党委书记马义杰发现其他地方早把油松做成了景观树,造型越怪,卖价越高。随后,整个固原建成57个500亩以上示范园,重点示范推广了86个新品种。

农家乐也搞得红红火火。隆德县黄宏子的新家有7间房,腾出几间办农家乐,政府3年共补贴她5万块钱。隔壁是闽宁合作的人造花扶贫车间,不用当地操心订单、销路,做不完的活计带回家也能接着干,每个月人均收入1000多元。像这样的车间,仅在隆德县就有11个。

纳威赫:从“去不得”到“了不得”

中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纳威赫便是毕节“贫中之贫”的一个小乡村。谁能想到,这苦穷了上千年的地方,正变得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如今,打隧道、架桥梁,纳雍县也在2015年底盼来了高速路,水泥路跟着修到英底村口。家家养猪、人人干得起劲。

产业扶贫也没落下。陶营村推广樱桃种植,3万亩玛瑙红樱桃,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还带旺了乡村旅游。就拿2019年来讲,包括陶营村在内的整个厍东关乡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超过5000万元。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贫中之贫”的小乡村已换了新模样。

定西:曾经“苦瘠甲天下”,如今“甜在心里头”

晚清重臣左宗棠来甘肃定西后,给了句评语:苦瘠甲于天下。定西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降水量三四百毫米,蒸发量却是一千四五百毫米。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2014年12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包括定西百姓在内的230余万人,生产和生活用水得到了解决。

水有了,可更深的改变还要从根上动起,定西人要种树。山上缺水,就自己背上去,一桶20斤,够栽两三棵苗,保墒、覆膜、挖“鱼鳞坑”——“愚公”式的种树方法,却硬生生出了成果。2018年,杜家铺村示范点种植的850亩云杉林,终于达到了100%成活率。

山绿起来了,回定西创业的年轻人也多起来了。2013年,渭源县劳务输出7.63万人,2018年减少到6万多人,2019年以来是4.9万人。贫瘠的乡村正因年轻人的归来而充满生机。

井冈山:“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

井冈翠竹常绿,井冈山始终是中国的“精神高地”,当地人却没能靠这“天下第一竹”脱贫致富,“精神高地”长期是“经济洼地”。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神山村,走进村民张成德家,还用左香云家门口的石臼打了糍粑。从那以后,神山村定下了发展旅游这条路子。高速路通了,房子外立面改造了,小广场建好了,贷款到位了,张成德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左香云也跟着开了一家,彭德良开了井冈红茶专卖店,常年在外打工的彭清凉回来卖起了自酿的白酒、神山糍粑和土蜂蜜……

2016年,来神山村的游客近10万人次,次年达到22万,2018年超过26万。借力红色旅游,神山村快速脱了贫,小康也近在眼前。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第一个宣布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井冈山市的贫困发生率降为0.4%,比2014年下降13.4%。

马山:“体育+”改变荒山

广西马山县最不缺的就是山,“九分石头一分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警戒线。路更是惊险崎岖,很多路都是开山炸出来的,车开过去都会“刮底盘”。受够了因山而苦的日子,马山人盘算,怎么靠山吃山。

2008年底,村民以山林土地入股,成立了广西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合作社——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2016年,马山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拿下“中国山马赛最美赛道奖”,头一回尝到了甜头。跑过山马,马山又承办了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巡赛、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系列赛等大赛事。

自2016年起,赛事沿线的羊山、安善、乔老、里民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近3年来,马山有38个贫困村摘帽,7049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20.22%下降至5.91%。体育扶贫、文旅扶贫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20%以上。“体育+”让穷苦大山有了新变化!

和田:“口袋底”鼓起来

新疆人说:南疆是新疆的“口袋底”,和田是“口袋底”的“底”。“底”啥样?交通最末端,条件极恶劣。人均8分耕地,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年浮尘天气200多天。

2017年,洛浦县墩库孜来克村因地制宜,探路食用菌产业脱贫。不到一年,村旁那块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一座黑木耳菌包生产厂,13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18年,村合作社又在厂子旁搭起50座大棚,“孵”黑木耳,贫困户优先入股。

2019年,不算援疆資金,光是国家、自治区给和田的各类扶贫资金就达117.34亿元。2019年,和田地区实现27.1万人脱贫,到2020年底,和田地区将实现全部人口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岢岚县:别了,“可怜县”

岢岚县属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人用方言说“岢岚县”,常被外人听成“可怜县”。加之本来就穷,“可怜县”的名号就流传开了。

2016年3月,岢岚县人大驻村工作队进驻赵家洼村,队员陈福庆后来成了村第一书记,帮扶从此开始。

赵家洼这方水土,根本养不好一方人。除了整村搬迁,没别的出路。农民在想啥,党和政府清楚:房子给盖好,家具给装上,补贴给谈妥,工作给张罗……

如今,岢岚县有115个村庄完成整村搬迁,2548户6100人住进新房子。岢岚县还做起了马铃薯、沙棘、中药材等产业。2019年5月,岢岚县脱贫摘帽,“可怜县”再也不可怜了。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侠客岛”2019年12月27日

猜你喜欢
马山洞村定西
藏马山滑雪记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苟征戈 罗一 马山作品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青海湖游记
景泰县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品比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