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2020-01-21 09:39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耳顺魏征徐志摩

叶水涛

唐太宗问魏征:“何为明,何为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之所以重要,在于人们普遍地“偏信”。只接受愿意接受的信息,相信愿意相信的道理,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接受或者拒绝,起作用的主要是认知水平,但有时情感的因素更重要。凡人不免有认知的误区,有情感的偏好。偏听则偏信,偏信则偏执。因此,人需要有“兼听”的自觉,有听得进不同意见的雅量,以修正自己的言行。

南京某大学有一位教授,按骗子的吩咐去银行打款。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并阻止。该教授生气地说:“我就是教《逻辑学》的,怎么会分不清信息的真假呢?这个人不可能是骗子。”这位教授的思维水平无疑是很高的,因此他的自负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碰到的确实是一个骗子,而且他相信了这个骗子。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提议教授与汇款对象通個话。通话中此人自称是上海人,人在上海。恰恰这位教授也是上海人,就用上海话与他交谈。此人无法应对,只能挂上电话。无疑是骗子。可见人的认知不免会有盲区,逻辑学教授也不能幸免,同样会偏听和偏信。

此外,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是群居的动物,因意气相投而组成不同的圈子。对社会生活中的同一事件,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观点。因不同观点的争执,原本其乐融融的老乡群、同学群会因此而撕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老朋友因此反目,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有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情感隔膜,摆事实讲道理之类常常无济于事,当事者都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真理”,是“正信”。

其实,人们心目中的“真理”,都不是来自神喻,它受制于人的信息渠道、分析能力和情感倾向。因此,需要接受质疑,更需要自觉的审察,而不是一味地“信”。中国古人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对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有“信”,可以避免虚无主义;有“疑”,可以避免固执己见。有比较,然后才能有鉴别;有扬弃,才能有接受、包容和融合。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生活中有很多一见钟情的故事,但有更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构成纷纭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世象。徐志摩追林徽因不得,失落之情酿出《再别康桥》,中国现代诗因此而有这浪漫主义的杰作。而后与陆小曼的结合,才子佳人的浪漫终究以悲剧收场。父母曾极力反对,老师梁启超也极为不满,无奈徐志摩充耳不闻。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普遍的人性,因此,人类社会有友谊、爱情和共同的信仰追求。然而,它同时也会带来认知的固化、情感的狭隘和对异己的排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儒家认为,“同”必须上升到“和”的境界。因此,“兼听”便特别重要。倘一味偏听偏信,如何能“和而不同”呢?“兼听”却又很难。孔老夫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可见,“耳顺”境界之高——高于“知天命”。也足见悦纳不同意见之难。然而,倘能“兼听”并“耳顺”,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便能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化的最高境界。马克思说:“人按美的规律建造(塑形)。”

——有感于2020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猜你喜欢
耳顺魏征徐志摩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花牛歌
何谓耳顺?
耳顺与随喜
再闻费翔先生演唱“故乡的云”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