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词语理解、句段作用

2020-01-22 07:03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会意句段经典著作

阅读综述

1.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往往是要求考生进行理解分析的重点词语。对于这一类词语,考生需要理解与分析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正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

2.结合语境分析句段的内容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1)从内容上说,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段,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中心论点,或者能概括段意或揭示分论点;(2)从结构上说,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段,往往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3)从表达技巧上说,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段,往往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4)从位置上说,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段,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段,往往是考查重点。

典例呈现

“熬”的境界

王兆贵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兴越灭吴。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有改动)

借鉴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列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以及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阅读文本,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所以,C项理解不正确。

2.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解析:本题既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又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时要对每个概念(关键词)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在理解“岁月熬人也树人”的含意时,我们需要通读全文,分别找到“熬人”“树人”(或与“熬人”“树人”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熬人”的内容:艰苦修行,持久忍耐,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树人”的内容: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然后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归纳,得出答案。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专项训练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训练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请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崔翔/供稿】

猜你喜欢
会意句段经典著作
“词字”——合文会意的字体设计研究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会意”读书法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连一连
以读悟情 以读会意——学会朗读与默读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