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培养引领时代的设计师

2020-01-25 11:18林楠
设计 2020年24期
关键词:瑞雪设计学生

林楠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成立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与设计专业大学,也是唯一的全研究生大学。皇家艺术学在学术上的声誉冠冕全球,其毕业生在诸多创作性行业中成为领军人物。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上,该校曾多次列为“艺术与设计类大学”全球第一,成为国际学子们的向往之地。

作为曾经RCA的毕业生,宋瑞雪如今又回到母校央美任教,在教学第一线的她秉持着RCA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RCA的学术研究坚持“创新文化”、“思辨文化”、“开放性”的理念,这也使它在过去不同的年代中总能培养出在艺术设计领域对时代有影响力的人物。

《设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全球设计艺术领域的领先性主要體现在哪些方面?

宋瑞雪:曾有幸作为一名在校生,在这里的求学,当时的经历确实十分难忘,我想我的很多同学们也都深有体会。一个好的大学开创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文化。回顾RCA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不同年代它总是能培养出对设计、艺术有影响力的人。我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它基于一种正向的价值体系吸引了大量坚持自己理想的人,很多人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找到自己值得为之坚持的方向。在整体的学术氛围之中充满对于创新、思辨、“开放”的自觉。这也与学术研究中提倡的“创新文化” 、“思辨文化” 、“开放性”有关,当然要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从学校提供的空间效用上来讲,美术馆、图书馆不追求规模但足够精致,校外不远就是博物馆街,有V&A,自然博物馆,近年又有了设计博物馆,多人共用的开放工作室。这些条件,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将对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的一些相关思考融入实践之中。

《设计》:请详细介绍下学术研究中提倡的“创新文化” 、“思辨文化” 、“开放性”。

宋瑞雪:我接触到的是关于造物设计的方向,从制作者和设计者的角度来讲,自身作品创新的程度或者说创新之处自己会清楚。我认为这种“创新文化”既是指一种思想上的革新,也是一种想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的勇气。 “思辨文化”是思维上的逻辑性,语境上的合理性,更是一种思考的习惯。“开放性” 主要是指一种学术氛围,在课题选择或者说思考范围是开放的或者跨界的时候,没有人会限制你,同时学习的环境是开放的,大家都能知道别人在做些什么。

《设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什么?

宋瑞雪:每个学科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我想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我们产品专业的学科希望学生去认知“设计”,将它看作是对世界的基本形态的塑造,同时设计也在影响世界基本形态的变化。这样在其中我们可以去寻找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领域,从那里去开启引领时代进程的变革,或者对世界基本形态的塑造作出贡献。此外就是认识到,我们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前瞻性的思考,参与更多新的可能。整体上而言应该就是通过平衡创造性技能和技术性技能,以结合对“概念”的洞察力,能够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培养未来的设计师,通过他们的眼力来驱动,处理和重新定义行业,改变制造者,并能创作高水平的作品,展示智力思维、创造力和技术。

《设计》:如何平衡理论和实践的比例?

宋瑞雪:学生是更偏实践性的,每个专业都会配备自己的工坊,工坊中有学科需要的各类加工设备,方便学生把想法付诸实践。同时也强调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鼓励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来完善理论基础,帮助逻辑形成。

《设计》: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

宋瑞雪:每个课程都提供一整套的辅导课、研讨会以及对个人和团体项目的支持,学习的重点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支持,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积累专业知识。设计产品专业(DP)的Tord Boontje 教授曾经提出过关于设计思考工具的理念,他将设计思考的工具分为三类,分别是“极端功能”、“设计宣言”、“异想天开”。但三种工具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在实践或写作之中都强调“批判性”、“原创性”和“技能”,并鼓励提问,鼓励通过实验来研究的方法。

《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体现全研究性大学的特色?

宋瑞雪:学校通过理论(CHS)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并形成惯性。学习过程中,很多学院与创意企业、文化和学术机构制定了合作研究计划。学生选择探索的主题领域是多样的,每个研究生都由一个或多个导师指导,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寻求专业顾问的支持。

《设计》:学科和院系之间有哪些交流合作?

宋瑞雪:Across- RCA是院际间的平台和项目合作的项目,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参与一系列的讲座和工坊。另外CHS课程有一系列全校范围的研讨会和讲座。秋季学期系列课程与专业相关,春季学期系列课程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特色是什么?

宋瑞雪:“设计产品(Design Products)”专业的概念与“产品设计(Products Design)”有区别。为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身份和设计文化,设计产品专业构筑了一系列的设计文化,例如“为制造而设计”、“物品作为交互中介”、“设计作为催化剂”、“制作作为方法”,“探索新兴未来等”。通过这些平台,挖掘现存问题或者探索未来的某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调查,激发、挑战和质疑来结合人、地方、技术、事物和系统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将想法生成观念。

《设计》:介绍下在校期间的课程体系设置?

宋瑞雪:我们那一届的时候,第一年的课题是为了让大家对于模糊的概念,不确定的主题转向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开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第二年的课题,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的思考,自己组织团队或者自我表达,并且在第二年完成自主的毕业设计项目。这些阶段“项目”是核心的学习内容。这些项目大多是由学生自己主导的,在长度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其中会探索一系列的问题,来巩固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而每位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课题完善不同设计角色,如“制作者、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改变制作者、富有远见的思考者” 。另外还会有一些技能型的课程如软件类课程、电子技术工程类的课程,以及和专业人士的讲座课程作为辅助。

《设计》:从选题到最后落地,整个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更注重哪个环节?

宋瑞雪:独立学习的能力十分必要。教学中,老师很在意培养将设计的原则和思考内化的能力,并非一味强调结果导向。每学期的期中都会有一个为学生而设面向大众开放的展览 Work In Progress Show ,就是为了展示过程而不是结果。老师鼓励的是思考“对”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课题本质上是让学生的价值观、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表达综合起来。

《设计》:选题方向有哪些偏好和趋势?

宋瑞雪:一方面是平台导师会根据每个平台的方向进行半命题来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可自由选题,导师会对学生坚持的方向给予尊重。但从整体上而言,偏向全球议题、社会性话题, 实际我们认为每一种产品都是环境的产物。他们替代那些命令他们,设计他们,制造他们的人表达政治、经济、观点、抱负、价值观。设计是一个改变、鼓动、传递这些的载体,同时,这些议题的讨论也为重塑设计学科本身提供了契机。

《设计》: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宋瑞雪:老师指导学生有不同的形式,比如个人辅导、集体讨论、讲座等等,或者在工坊技术指导。教授给出的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但也不会告诉你该如何做,而是在不断的追问当中让我形成对所做的认知,明确目的性。有一次开题我很迷茫不知道选什么题目,老师看到我是中国学生,于是给我推荐了一些他认为不错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没有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我通过这样的线索挖掘到了关于中国工厂的主题,之后再到机械造物过程之中的工人。他们引导我,让我思考作为一位中国学生对于这些大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拓宽了我对设计一件产品背后的理解,明白设计产品不仅仅是终端的结构、材质、审美构成。

《设计》:老师会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个人特点及兴趣偏好去选择合适的方向引导吗?

宋瑞雪:对,可以说是老师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个人特点及兴趣偏好去选择合适的方向,但其实也是学生有很强的个人判断。老师并不会完全参与你的研究,但是他们能够把握关键的思考点,比如你的语境、你的主角、你的原因动机、你的判断、他们会在缺少这些的时候提醒你,但并不会帮你找到答案。

《设计》: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合作、学习,对研究和实践有哪些帮助?

宋瑞雪:在跨文化背景下合作、学习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关注自己的领域, 了解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最后坚持的还是自己。另外从设计习惯上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设计上的不同过程,严谨的、敢于尝试的。每个人都是比较专注且专业的,对自己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设计》:在校学生可以获得哪些优质资源?

宋瑞雪:我在校期间Kennth Grange,Ron Arad,Tord Boontje等著名设计师都参与过我们的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有跨学科导师、访问教授的指导等。 同学基于自身对设计角色的偏好选择不同的平台,学校提供每人一个独立工作台,在平时就可以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师互相交流学习。

《设计》:如何考核学生的表现?

宋瑞雪: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一共经历两次比较重大的有关学术作品的考核,以及论文的考核,较为小的评估则是每次完成课题平台之内的评估。大考核分别是中期考核和毕设考核。

Interim Assessment Review (中期考核), 是第一年即将结束时对每位学生的工作进行的正式评估,每位学生需要展示到评估为止时完成的作品。如果在期中考试,学生被认为是不及格的边缘,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善项目或者制订工作计划通过考核,以便升入第二年。

Final Examination (毕设考核),是在第二年夏季学期,通常在六月中旬,在毕业展的前几周举行,是展示每个学生最后一个独立研究项目,以及整个项目的过程。由学生的个人导师以及学术小组进行评估。汇报之后学术小组会针对项目的目的、意义、呈现方式等进行提问,考核学生的逻辑性以及应变能力。

《设计》:和国内教学的差别有哪些?

宋瑞雪: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性上面的差别,国内学生习惯等待老师下命令,而国外的研究生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属于研究型学校,课程少,学生需要清楚自己项目需要的支持,并自觉寻找资源,因而形成了良好的空间氛围。

另一方面, 因为前不久皇家艺术学院的老师Tord boontje来访中国,在与教授交流的过程当中,他曾说过看到中央美术学院有很多他认为很对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社会理想,我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讨论等等,这些都非常独特,并且能够真正把中国的问题铺开,并通过课题讨论实践,这在国外并没有成体系。

《设计》:在RCA学习的体会有哪些?

宋瑞雪: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是在主导自己的设计项目,要有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自觉性,所以即使老师不来给你压力,周围的学校氛圍也会给自己压力。在读研期间或者之前想好自己为什么出国,一定要有不怕麻烦的心态,要巩固好语言基础才能扛住学业、文化差异、生活、社交等压力。 随着对设计理解的深化,发现设计领域的深度跟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其实越来越密切,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同时也需要更理性的逻辑来整合, 严谨的思考和大量知识的积累。

《设计》:毕业生在各领域的发展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宋瑞雪:毕业生都会致力于把在RCA同样的模式再复制出来, 这样才会形成理想中的设计良性循环,在实践过程中动脑。专业能力毋庸赘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追求和实现的路径。此外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对压力的适应性比较强。

猜你喜欢
瑞雪设计学生
《太行山写生》
西江月·蓉城瑞雪
观瑞雪有感
BUBA台灯设计
插画
赶不走的学生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生写话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