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60种电信诈骗手段

2020-01-25 16:17
新传奇 2020年51期
关键词:事主犯罪分子受害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化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迅速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损失。近日,公安部门公布了60种典型电信诈骗手段,有助于提升大家的防骗、识骗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化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迅速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损失。经常有受害人问:“骗我的人抓得到吗?”“我被骗的钱能追得回来吗?”“顺着网络查,怎么就查不到人呢?”

近日,公安部门公布了60种典型电信诈骗手段。本文节选其中一部分内容,帮助大家提升防骗、识骗能力。

冒充身份诈骗

冒充领导诈骗:犯罪分子假冒领导等身份打电话给基层单位负责人,以推销书籍、纪念币等为由,让受骗单位先支付订购款、手续费等到指定银行账号。

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计算机恶意程序)盗取对方网络通讯工具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通讯账号主人对其亲友以“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冒充公司老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打入企业内部通信群,了解老总及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情况,通过一系列伪装,冒充公司老总向员工发送转账汇款指令。

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贩毒等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假冒的“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医保、社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医保社保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账户出现异常,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购物类诈骗

退款诈骗:犯罪分子冒充购物网站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引诱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网店,在事主下单后,便称系统故障需重新激活。后通过QQ(聊天软件)发送虚假激活网址,让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实施诈骗。

低价购物诈骗:犯罪分子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物品等转让信息,当事主与其联系,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收藏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收藏协会,印制邀请函邮寄各地,称将举办拍卖会并留下联络方式。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则以预先缴纳评估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

快递签收诈骗:冒充快递员拨打事主电话,称其有快递需签收但看不清信息,需事主提供,随后送“货”上门。事主签收后,假冒的快递员再打电话称事主已签收必须付款,否则讨债公司将找麻烦。

活动类诈骗

发布虚假爱心传递: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网络上,引起善良网民转发。实际上帖内所留联系电话是诈骗电话。

点赞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社交平台上,套取足够的个人信息后,以获奖需缴纳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利诱类诈骗

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冒充知名企业,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投递发送,后以需交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兑换积分诈骗: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虚假的链接)。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二维码诈骗: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個人隐私信息。

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缴纳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虚构险情诈骗

虚构手术诈骗:犯罪分子以受害人子女或父母突发疾病需紧急手术为由,要求事主转账方可治疗。

捏造淫秽图片勒索诈骗:犯罪分子搜集公职人员照片,使用电脑合成淫秽图片,并附上收款账号邮寄给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勒索钱财。

日常生活消费诈骗

冒充房东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房东群发短信,称房东银行卡已换,要求将租金打入另一个指定账户内。

电话欠费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通信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或直接播放电脑语音,以其电话欠费为由,要求将欠费资金转到指定账户。

机票改签诈骗:犯罪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改签服务”为由,诱骗购票人员多次进行汇款操作,实施连环诈骗。

刷卡消费诈骗:犯罪分子以银行卡消费可能泄露个人信息为由,冒充银联中心或公安民警设套,套取银行账号、密码,实施犯罪。

其他新型诈骗手段

交通处理违章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假基站)等发送假冒违章提醒短信。此类短信包含木马链接,受害者点击之后轻则被群发短信造成话费损失,重则手机里的银行卡、支付宝等账户信息被窃取,随后银行卡被盗刷。

金融交易诈骗:犯罪分子以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事主信任后,引导其在自身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从而骗取事主资金。

办理信用卡诈骗:在媒体刊登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广告,当事主与其联系后,以缴纳手续费、中介费等要求事主连续转款。

贷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盗用账号刷信誉诈骗:犯罪分子盗取商家社交平台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推送消息。受害人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换号了请惠存: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机主的通讯录资料后,假冒机主给手机里的联系人发短信,声称“换号了请惠存”,然后向其手机里的联系人进行诈骗。

(澎湃新闻网2020.12.11)

猜你喜欢
事主犯罪分子受害人
拜访朋友
三男女涉勒索禁錮就逮
港男賭敗搶80萬籌碼被捕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浅谈自首制度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问责乏力冤案变悬案?
內地男子遇債主遭毆攬警求救
偷渡客呃賭客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