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工自述:你可能被任何人出卖

2020-01-25 16:17
新传奇 2020年51期
关键词:阿拉法特东德特工

勒卡雷的小说写了波诡云谲的政治阴谋和杀戮行动,但他更突出道德的灰色地带、不透明的权力游戏、道德败坏的官僚机构对真相的绞杀。这些因素导致特工们可能被同事和情人背叛,也可能被敌人出卖,甚至在特工生活中留下心理创伤。

当地时间12月12日,英国著名作家约翰·勒卡雷在康沃尔郡的家中因肺炎去世,享年89岁。约翰·勒卡雷被定义为“间谍小说作家”,他确实也做过情报工作,是如假包换的特工。

童年生活是间谍生涯的学徒期

约翰·勒卡雷原名为戴维·康威尔。1931年10月19日,他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的普尔市。17岁时,他到瑞士伯尔尼大学学习了一年德国文学。之后,他在奥地利服兵役,退役后拿到了牛津大学的现代语言学学位。

勒卡雷的父亲是黑帮成员,以诈骗为生,多次入狱。生活中,父亲会监控他,私拆他的信,偷听他的电话,搜查他的房间。而他学会了察言观色,也会翻父亲的文件柜,偷看他的邮件,试图找出其谎言中的蛛丝马迹。这些经历滋生了勒卡雷的不安全感,他无师自通学会了保密,培养出对外讲述“我有一个正常家庭”的虚构能力。勒卡雷曾表示,早年间和父亲一起的生活,让他锻炼出“在遍布敌人的世界上”生存的经验,堪称他间谍生涯的学徒阶段。

在伯尔尼学习德国文学期间,勒卡雷的英国背景以及出色的德语水平让军情五处的特工注意到了他。大学毕业后,由于父亲破产,他无法继续深造,便在英国伊顿公学当老师。他晚年回忆,伊顿公学最差的学生让他得以“对犯罪心理有了独特的洞察力”。当了两年老师后,1958年,他正式加入军情五处,成为情报官员。1960年,他转到军情六处,化名为大卫·约翰·摩尔·康威尔,公开身份是英国驻西德大使馆二等秘书。之后,他被派到冷战前沿的柏林和波恩。

你可能被任何人出卖

1961年,柏林墙开始修建,他开始以约翰·勒卡雷的化名出版间谍小说。他的小说写了波诡云谲的政治阴谋和杀戮行动,但他更突出道德的灰色地带、不透明的权力游戏、道德败坏的官僚机构对真相的绞杀。这些因素导致特工们可能被同事和情人背叛,也可能被敌人出卖,甚至在特工生活中留下心理创伤。在勒卡雷看来,从事间谍活动就像虚构一部小说。作者要为人物角色制造虚假身份、精心设计海市蜃楼、编织荒谬的谎言,许多谎言多年不被揭穿。他认为,在间谍活动中有用的东西,在小说和现实生活中也能起作用。

1961年8月,柏林墙建成后,勒卡雷立即被派去评估其后果。此时,冷战进入至暗时刻,他和同僚们都担心核战争随时爆发。在这种形势下,他写了《柏林谍影》(本刊有售,特惠价:50元/本),勾勒出冷战的现实。小说一开场就是惊险的叛逃:英国间谍利玛斯在柏林墙西德这一边,等待另一名特工从东德越境过来。在即将进入西德的那一刻,特工被识破身份,死于东德哨兵的枪下。

让勒卡雷没想到的是,《柏林谍影》一炮走红。除了他的职业背景外,还与一个间谍有关。1963年1月23日,金·菲尔比叛逃苏联,震惊世界。勒卡雷称菲尔比是“有望成为英国情报机构负责人的情报明星”,此人是双面间谍,同时为克格勃提供情报。他笔锋甚健,叛逃前曾为著名的《观察家》《经济学人》杂志撰稿。叛逃后,他向苏联供出数百个英国特工的姓名。

尽管勒卡雷反复强调作品纯属虚构,但踩在了金·菲尔比叛逃的节点上,小说一炮走红。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永远改变了惊悚片的面貌,使得《柏林谍影》成为世界惊险小说的一块里程碑。

勒卡雷的生活也像金·菲尔比的人生一样,出现了巨大转折。原本他写小说都是偷偷写,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的书稿出版前都会送到军情六处进行审查。然而,《柏林谍影》的轰动效应让他的身份不断被质疑,安全部门因此遭受极大压力。

情报行业也因为这部小说感到格外紧张。东德间谍头子怀疑勒卡雷在东德安插了内奸,美国中情局局长痛斥这本书破坏了情报工作所依赖的信任基石。勒卡雷被迫辞职,成为专职作家。在《柏林谍影》的序言中,他自述以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离他而去,“全家隐居到希腊的一个僻静小岛上,再难回到从前”。

回忆与阿拉法特的交往

间谍身份让勒卡雷得以观察站在历史中央的大人物们,如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意大利前总统弗朗切斯科·科西加等。他亲临历史现场,目睹过中东残酷战争与冷血杀伐;他采访狱中的恐怖分子,却被对方堵得哑口无言;他目睹苏联巨变前后的社会,感慨万千……

在唯一的回忆录《鸽子隧道》(本刊有售,特惠价:60元/本)中,勒卡雷记下了他人生中近40个刻骨铭心的片段。其中,讲述了他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交往。在阿拉法特被逐出黎巴嫩之前,勒卡雷曾与他相处过一段日子。

勒卡雷回忆了与阿拉法特的会面。有一天,他一个人在一家酒店里吃晚饭。准备出去时,见到门外站着一些人。然后有人敲门喊:“大卫先生,快出来!”被多次搜身后,他进入一间屋子开始等候,一旁靠墙站着漂亮的荷枪实弹的姑娘们。

不久,阿拉法特到了。他径直走到桌前坐下,拿起一张报纸抬头看了看勒卡雷说:“大衛先生,你怎么来看我了?”勒卡雷说:“主席先生,我来是为了把手放在巴勒斯坦之心上。”之后,阿拉法特进行了一场关于巴勒斯坦的演讲。譬如,他们不是反犹太人,他们爱犹太人如同爱兄弟等。

后来,阿拉法特流亡到突尼斯,勒卡雷曾前往他居住的旅馆拜访他,却未能见面。几个星期后,在距阿拉法特住处几英里之外,他的数名高级将领遭到了以色列暗杀小组的狙杀。

成名后的勒卡雷拒绝了大多数采访,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举行首映式,他也从不出席。大多数时间,他住在康沃尔郡一个偏僻荒凉的海角,除了采访者、书迷,也有间谍来拜访他。

勒卡雷一生获奖无数:1964年,他获得英国毛姆奖;1965年,他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爱伦·坡奖;1988年,他获颁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等。勒卡雷去世后,英国广播公司在讣告中这样写道:勒卡雷剥去了007系列(英国系列谍战电影)中的魅力和浪漫,取而代之的是职业间谍真实的黑暗和肮脏的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

猜你喜欢
阿拉法特东德特工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我是特工
追忆东德美好时光
失误的特工
特工偷信
书桌上的小特工
穿越25年:柏林墙倒塌时
德国争论禁止东德标志
以官员否认毒死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人怀念阿拉法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