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记者笔下的朱德

2020-01-25 16:17时攀
新传奇 2020年51期
关键词:总司令斯诺朱德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外界有很多传说。他被称为“红军之父”,也被国民党称为“赤匪头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共领导人接受国内外记者专访的机会不多,但朱德接受采访却并不罕见。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究竟什么样?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外界有很多传说。他被称为“红军之父”,也被国民党称为“赤匪头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共领导人能够接受国内外记者专访的机会不多,但细细梳理开来,朱德接受采访却并不罕见。

当时所能见到的最为全面翔实的对朱德的采访记录,为1937年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撰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也有对朱德的大篇幅采访描述。朱德接受国内记者尤其是国统区记者采访的材料则不太为人熟知。在这些记者的笔下,这位神秘的总司令的形象逐渐清晰。

史沫特莱:从声音、动作到他的每个脚步,都充满大丈夫气魄

史沫特莱于1937年1月刚到延安的那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朱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围绕这个名字人们所编织的上千种传说,让史沫特莱误以为她所见到的人会是一位“坚强英勇、脾气暴躁”的人物。然而,站在她面前的朱德“脸上皱纹很深,双颊下陷,至少老了十岁”。这位将领“既不丑陋,也不漂亮……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要不是因为他身穿制服的话,很容易把他当作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而忽略过去”。

然而史沫特莱还是捕捉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不平凡之处:“他那双打量我的眸子,注意力非常之深,很富观察力。中国人的眼睛大都是黑色,他的眼睛却很深,而且是淡褐色,大大的一对,闪烁着智慧和判断力。”甚至就凭着这短时间的对视,史沫特莱就已经很肯定地感觉到“不论从他的哪一部分来看——从声音、动作,甚至他的每一个脚步,都充满了大丈夫的气魄”。

1949年1月,史沫特莱完成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的初稿。这本书叙述了朱德60岁前的生平事迹,记载了他对救国救民道路艰苦而曲折的探索,折射出中国人民革命的艰辛历程。

斯诺:不能被毁灭的,却是朱德的精神

1936年6月,斯诺由北平出发,进入陕甘宁边区,对这里开展为期4个月的采访。当他回到北平后,先后为英、美报刊写了多篇关于陕北见闻的通讯报道,并将其集结出版,命名为《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中译本以“西行漫记”为名在上海出版。本刊有售,咨询热线:027-87927015),最早向全世界详细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称赞道:“从纯粹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以与朱德统帅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康)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斯诺通过对朱德人生经历及个人魅力的解读,最终将结语放在了朱德所具有的可贵品格对将来人们追求目标的积极作用上。他甚至预言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日军会再三宣布他(朱德)已被杀,但实际上他永不会被杀。人们只以为他的肉体不能被毁灭,这是错误的。不能被毁灭的,却是朱德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在未来许多世代中继续鼓励中国的自由战士们追求他们时代的最高目标”。

王少桐:看到那个“平凡”的“士兵”,感到震惊和惭愧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这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标志。10月10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王少桐前往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彭德怀(1937年9月,八路軍改称第十八集团军,记者仍用旧称),之后写出了《今日的朱彭》这篇通讯。

在这次采访中,朱德的“平凡”给王少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写道,当他们走向朱德的办公室时,只见“一个穿士兵衣服、满脸胡子的人站在门口”。这个人是如此普通,以至于记者们都忽略了他而径直向门内走去。可是当有人介绍那位“士兵”就是刚从前线回来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和惭愧。

在采访过程中,王少桐发现这位平凡至极的总司令说话“缓慢而很有力,态度沉着而刚毅,言语间很少含有理论,好像一句话的出发点,都是根据事实上的体会或经验”。经过与朱德的会谈,再与之前初见他时的感受进行对比,王少桐感叹道:“他起初给我的平凡印象,已经被不平凡的谈话、特殊的风度完全冲散了。世界上有许多不平凡的人,常常在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

郎晓:论穿的衣服,记者比总司令华贵

1938年1月,战地记者郎晓来到八路军总部,对朱德进行了一次专访。此时的中国,全面抗战已经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中共注重发展与晋绥军的友好关系,双方互相配合在迟滞敌军进攻、协同打击敌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

郎晓为明了局势变化情况,赴山西前线考察,采访各军事将领。一天早晨,郎晓走到县城10多公里外的八路军总部,很顺利地见到了朱德。不过,朱德说他要参加115师举行的军民庆祝新年同乐大会并发表讲话,因此希望将采访改到晚间,并邀请他参加同乐大会。

司令部为受邀参加同乐大会的记者准备了一匹马作为代步工具。起初,郎晓对这一小事的想法是:“也许是夸耀他们抗战胜利,特别给记者预备了一匹从战场上俘虏过来的枣红马。”而当郎晓骑马来到会场时,却遇到了一件令他尴尬的事:他被蜂拥而来的群众误认为是朱德,人们纷纷挤上前来要瞻仰总司令的尊容。这是因为“论穿的衣服,记者比总司令华贵;论骑的马,记者比总司令的马高大”。当人群的视线集中在记者身上时,让郎晓感到的“是一种责备,面目发热,如果地面有空隙,非投身钻进去不可。在包括朱德在内的刻苦耐劳的革命将士面前,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耻辱”。

(《党史纵览》2020年第10期 时攀/文)

猜你喜欢
总司令斯诺朱德
朱老总贴身警卫回忆: 难忘在朱总司令身边的岁月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打跑美国三个“总司令”
朱 德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回忆朱总司令(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