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3000年:“分化”始终从属于“统一”

2020-01-25 16:17申小龙
新传奇 2020年51期
关键词:分化方言统一

纵观汉语3000年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虽然历经大规模封建割据、大规模夷族入侵、大规模人口迁徙,以至方音分歧,但统一和融合始终是语言发展的主流,方言也成为汉语文化多样性的沃土。

近日,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张世禄《汉语史讲义》出版,这是我国语言史研究的标志性创获。它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个一个汉语要素的演变史,而是汉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整个关系网络。尤其可贵的是,张世禄把语言史看作社会史的一部分,为读者立体展示了中国3000年宏大历史背景中奔涌不息的语言长河。

3000年分合大势

商代以前,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语言状况十分复杂,可谓“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据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时三千,周初分封的诸侯也有八百。每一“国”(实为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殷商时期,既有流动性很大的游牧群体,又有比较固定的农耕生产群体。殷王朝多次迁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很不稳定,活动范围广泛,但殷氏族的语言却非常强势。

周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逐渐形成,汉语的历史发展大势是统一。先秦时期,汉族逐渐形成,形成了汉语最早的共同语形式——“雅言”,且通用范围已经相当大。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诗经》、诸子百家遗留下来典籍,都可以证明,那时的语言呈现出了一致性。

值得一提的是,3000年来,汉语共同语的发展随社会的演进而波澜壮阔,从未中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摆脱了各地的发音,以形表意,联系起九州方言的语义世界,将其整合为中华民族统一的意识形态。

由于国家幅员辽阔,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汉语方言的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语言世界的离心力量。因此便产生了这种现象——随着共同语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融合趋势加速。但在融合竞争中胜出的方言却更为强势,方言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

表面上看,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和“分化”两条平行线。实际上,“分化”始终从属于“统一”。

汉魏以后,内忧外患虽然使当时的社会通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但隋朝的统一结束南北割裂局面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又对统一的文学语言提出了迫切需求。以传统的读书音为基础的《切韵》音系在政府的推行下深入人心,极大地稳固了共同语的地位。当南宋时期稳固的《切韵》体系逐渐脱离了实际语音,又有新的语音规范“中原雅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官话应运而生。12世纪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北方话的势力越来越大,并随政治军事力量传播全国各地。

近代资本主义起步后,共同语上升为主导方面,控制和销蚀着汉语方言的分化趋向。晚清以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更加速了全国性的语言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汉语发展高度统一的民族语言创造了条件。

3000年中国社会发展史

汉语史发展的历史分期,在本质上是语言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至上古时期,汉语基本词汇的格局已定型,包括自然现象、人体、亲属称谓、人称代词、生产和生活用品、数词和量词等。

词汇的双音化发展已成趋势。《诗经》中有大量双声叠韵词。先秦时期,汉语词汇中除了大量反映渔猎、农业、手工业的词汇外,还出现了反映商业和社会制度的词汇,如母系、禅让、井田、阶级统治等制度,以及反映祖先崇拜、天文历学、医学农学、诸子百家等方面的词汇。秦汉时期,词汇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吏制度、刑法酷政,以及秦统一后的各项重大改革。

在汉代,教育事业、宗教思想、农耕水利的新发展都在词汇上有充分表现,手工业的许多重大发明,如纸张、瓷器、玻璃以及張衡的浑天仪,都反映在其中。

进入中古时期后,汉魏六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和灾祸持续数百年。一方面,大批北方人避难迁徙南方,北方语音在与南方语音混杂的过程中流失了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北方地区受“夷族”侵略,少数民族语言也影响了北方语音。这些变化固然肇因于语音发展的内部规律,但它们发生的时机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词汇方面,一大特色是外来词汇的大量输入,包括佛经翻译中的外来词和与外族交往中的外来词;另一大特色是大批口语词汇出现在新书面语中,至唐代的敦煌变文中更加明显。

13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为汉语近代期。这一时期初期,北方共同语区域由于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语言发生又一次混合。此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稳定,近代汉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逐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原来以汴梁一带官话为标准的中原雅音,逐步被北方官话取代。明清白话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用北方话撰写,也有力推动了北方话词汇的发展和广泛传播。此外,鸦片战争以后的外来词,尤其是英语和日语词汇,大量被汉语吸收。

正如张世禄所说,世界上现有语言的历史,很少有超过1000年的。汉语历史悠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望尘莫及。纵观汉语3000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虽然历经大规模封建割据、大规模夷族入侵、大规模人口迁徙,以至方音分歧,但依靠统一的国家体制和意志,依靠表意汉字形成的稳定的向心力量,统一和融合始终是语言发展的主流,方言也成为汉语文化多样性的沃土。在数千年的演变历程中,汉语语音趋向简化,语法趋向精密复杂,词汇则依靠双音化的节律和字与字的意合,不断创造出丰富的本土词汇和外来意译词汇,形成生生不息的人类语汇景观。

(《光明日报》2020.12.16 申小龙/文)

猜你喜欢
分化方言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淝水之战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