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探析

2020-01-25 16:07张恒茂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培养

张恒茂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对陕西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该倡议对陕西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培养现状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各类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方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05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035-02

1 “一带一路”倡议对陕西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

2015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2020年4月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表明:要支持陕西“走出去”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开展贸易,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这一要求的提出,极大提高了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而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中,陕西各高校发挥着首当其冲的重要作用。因此,便要求各高校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切实可行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2 陕西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高校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更高,但是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在具体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1]。

(1)翻译人才的培养方案老套。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所授内容与“一带一路”倡议关联性不大。(2)“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的教材选取仍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还是出版年代较为久远为教材刊物,内容层次较低,适用范围狭小。

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方法策略

3.1 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特色培养方案

(1)“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陕西各高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即“编辑、出版、创作、翻译”于一身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作为一名译者,文字的转换只是第一步,要想达到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的作用,“编辑、出版、创造”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注重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文本编辑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类型多样的辅助课程。使得翻译和创作融会贯通,实现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目标[2]。(2)“母语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翻译,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误认为母语学习要大过源語言学习。实际上,源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为了提高沿线国家的经济水平,更重要的是传播沿线国家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而陕西的“黄土文化”或是“乡土文化”要想传播,必须要求译者具有极强的汉语功底,否则译作将只是一本机械的文字转换工具书,无法达到文化转播的目的。在这一点上,陕西高校应该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如,可设立“读书角”,让学生提前阅读经典或是流行作品,之后一起交流,也可增设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核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实现“母语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3)“和谐性”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一名译者,要想达到传播本国优秀文化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文化认同感,单单输出本国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文化观和翻译目的统一起来。翻译大家林语堂先生一直所推崇的“西洋头脑中国心”“知己又知彼”“博古又通今”等思想正是这种“和谐性”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各高校可适当增设一些具有陕西当地特色的、与翻译相关的科目,如陕西乡土文学译作赏析、陕西特色艺术形式翻译研究等,以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和谐型”翻译人才的需求[3]。

3.2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实践训练

(1)开设应用类翻译课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优化,翻译专业也是如此。传统的翻译行为大多只是简单机械地进行文字的转化工作,只注重字词的翻译,更加强调语言层面的对等。实际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国家建立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以及通过翻译这一手段,为国家吸引更多的外资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设置翻译相关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时代主题,不能再故步自封,单纯设置一些非实用性问题的翻译课程,应多增设一些实用性文体的翻译课程,如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经济术语的翻译、旅游英语等,并结合本地特色,开设相应的应用类翻译课程。(2)利用大数据与网络技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新的变革与挑战,翻译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不应再过分注重传统的字、笔、纸的翻译模式了,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多利用网络和大数据资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为积极响应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号召,促进语言大数据及相关技术资源在高校教学、实践、科研等领域的共通共享,特此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组建“语言大数据联盟”,旨在为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合作、资源共享构建的开放平台,旨在通过开放的亿万级语料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资源等为教学、实践、科研、业务拓展等活动提供支持,也是为了培养更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服务[4]。

3.3 优化教学和师资力量

(1)加强教学方式改革。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应用到现代翻译人才的培养当中,以达到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目的。首先,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层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大可以提前构建情景,并让学生投入到该情景中,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有关英语的各方面能力,如阅读、写作、翻译以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依靠“一带一路”倡议,深刻剖析其提出的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采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提高学生的翻译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也可以为学生多多举办与陕西地区文化的各类大学生英语翻译竞赛,比如秦腔翻译、陕北说书和民歌翻译等,使学生在更为专业的比赛中,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陕西高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成不同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文学、旅游、经贸等方向,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译文和翻译实践研究报告。之后再让组内各个学生之间互相评析彼此的译文,使其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掌握更多的文化百科知识与翻译技巧[5]。

(2)合理选择翻译教学内容。在“一带一路”这一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顺应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陕西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合理选择翻译教学的内容,明确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要一成不变,固守成规,一定要选择与符合陕西文化特色和翻译材料或者翻译教材,紧随时代步伐,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逐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英语专业的文化知识。在选择翻译素材时,可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可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要求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碰见专有词汇,必须利用相关工具书,查找准确的专业术语,来完成对应的翻译任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和学生对翻译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翻译基础知识框架。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增强学生译文的准确性,促进学生自身反应能力的提高。因为,如果学生预先不了解所翻材料的背景知识,在正式的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得心应手,进而就会出现翻译错误,如漏译、错译等。所以,陕西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跨文化意识、文本背景分析意识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张鲁艳.“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18-19.

[2]王增民.“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J].文学教育,2018(1):80-81.

[3]乔现荣,夏发玲.“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反思[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9):25-29.

[4]李庆云.地方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189-190.

[5]许尔忠,吕朝龑,冯小琴,等.“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9-33.

(责编:赵露)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