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琉文化习俗交流研究

2020-01-26 10:03桂钱英
锦绣·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琉球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桂钱英

摘要:自琉球被纳入中国明清两朝的封贡体系,就极为重视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及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本文从具体史料进行分析,展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入琉球的过程,揭示中国文化对琉球王国文化的影响,进而探究中琉文化的交流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中国;琉球;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一、琉球与中国

“琉球”是中国自隋唐以来对琉球群岛及后来成立的琉球王国的称呼。明太祖的诏书中就以“琉球”相称,琉球使节在入明朝贡时也同样以此自称。琉球国最初是没有自己的历法的,据《隋书》载“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记时节,候草药枯以为年岁”。明朝时,琉球成为明朝藩属国,奉中国正朔,历法民俗皆学习中国。琉球人民为了与中国交往,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对汉语的掌握应用,为此琉球王朝特意建立了官生制度,不断派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文化、礼仪和语言等。琉球官学生的留学活动对中琉文化交流的扩大、宗藩关系的深化也起着重大的影响。官生在留学赴中国之前,需在琉球国内先学习官话,他们所使用的官话教材就是琉球官话课本,从课本的对话设置中可以窥探出当时中国文化以教科书为载体向琉球传播。

除了上述官方的互动之外,两国民间的交流也非常频繁。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派闽人三十六姓至琉球,以方便与琉球的朝贡往来。这些闽人在那霸附近建立了久米村,中国的许多风俗习惯便通过久米村人传布到琉球其他地方,给琉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琉文化习俗交流

民俗节日是文化习俗交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展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些节日在中琉两国的相互交流中渐渐被琉球所吸收,发展成了琉球的节日,而这些节日其民俗不仅有相通之处,更有适应当地习惯而形成的变异。这在《中山传信录》《使琉球录》等琉球相关史料中均有相关记载。正如上文所述,中琉之间的文化交流影响最大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册封与朝贡活动的交流、琉球官生的留学交流,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的活动。本文试以中国传统节日在琉球的传播与发展,探讨在上述三种传播方式下中国与琉球在文化习俗方面的交流,下面试分析之。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称之为“过年”。但古时所说的春节,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如《后汉书·杨震传》“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徵也”。而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新年,则是至汉武帝颁布《太阴历》,才得以明确规定。春节一般从农历的腊月就开始准备,到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结束。在这一个多月中,有祭拜祖先、吃年夜饭、守岁、贴窗花、压岁钱等习俗。

琉球将“元旦”作为一年之始的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元旦在琉球民间节日中处于首位,主要活动是开正、祭祀等。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载:“冬至、元旦,国王皮弁执珪,先拜岁德(随岁德所在之方向拜之),乃北向遥贺皇上万万岁,三跪、九叩。礼毕,始等殿受百官贺。”可见琉球国王对元旦之活动极为重视。《明史·琉球传》载:“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帝喜,赐《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有差。”明朝历法传入琉球后,也为之后琉球更多地学习中国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习俗打下了历法基础。琉球留学生学习中国官话的课本《学官话》中也对春节一事有详细描述:“正月初一日,早早起来洗了脸,穿了新鲜袍帽,上了香灯,点了腊烛,开了门,拜天地拜祖宗拜菩萨拜父母……”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认真接受汉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到的文化习俗带回了琉球,回到琉球之后担任大夫、长史等管职,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春节,亦是移民琉球的久米村人非常重视的节日,尽管来到异乡,但他们始终记得并坚持着故乡的习俗。因此许多岁时节庆等礼仪禁忌也多从久米村传入琉球其他各地。久米村之人较琉球国人更重元旦,除了祭祀等活动之外,亦有拜年等活动。

2. 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是传统的春祭节日。“清明”一词最早在《淮南子·天文》中有载,曰“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在古代,清明节前曾有寒食节,有禁用烟火、食冷食之俗,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明清以来,民间尚有“吃清明团”等风俗。

自明初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后,清明节时闽人必定祭祖。据《中山传信录》载:“三月三日上巳,家作艾糕相饷遗。官民皆海滨禊饮,又拜节相往来。”文中所载“艾糕”与中国南方地区在清明节时制作“青团”非常相似,都是将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或面粉里制作成的糕饼。作为留学生课本的《学官话》中也描述了清明扫墓一事,云“今日是清明日我要去先祖坟上烧个纸祭扫”。《官话问答便语》中也对清明扫墓有所描述,作“今日清明,天色又晴,人人都去上墓,我也要到先祖坟山祭扫”。实际上,日本的冲绳地区现在还保留着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一天当地人们会带着菜肴、年糕、点心、水果等,到先祖墓地进行供奉祭拜。

3. 端午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风土记》,作“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端”即为“初”之意,所以五月初五也称为“端五节”。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不同的说法。

赛龙舟与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在《集韵·送韵》上也有载,云“粳,角黍也。或作粽”。角黍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也曾记载:“五月五日,竞渡龙舟三(泊一,那霸一,久米一)。一日至五日,角黍、蒲酒同中国。”蒲酒就是用葛蒲叶浸制的药酒。可见,琉球端午节的习俗与中国基本相同。《学官话》也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之习俗:“今日是五月初五日人叫做叫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又叫做天中节又叫做蒲节又叫做艾节,这个节最热鬧的。个个家里都买糯米裹粽子打烧酒来泡雄黄吃,各人家门口插些菖蒲艾。那小孩子到半上午都到江边去看人家斗龙船,好玩不过的,我们也到江边去瞧瞧么?”中琉端午习俗之相近,无不显示着在两国文化交流中官方、民间两种传播的重要途径所起的作用。

4. 中秋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古代诗人常常望月思人、以月抒情,如唐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徐有贞的“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明清以来更是盛行赏月活动,清代各地还出现了走月亮、放天灯、舞火龙等活动。

《中山传信录》中详尽描绘了琉球王室的中秋宴的场景:“王府庭中,于北宫滴水前造木台,方五、六丈,帷幕四周。王延客入席坐定,先呈神歌祝颂说帖云:‘本国混沌之初,首出御世者为天孙氏--如中国羲皇,澹泊为治。嗣后国君登位,神每出示灵佑,乃制《迎神歌》以欢乐之……今当中秋佳节,天使降临,真神人共喜之日也。谨遵例,首唱起神歌,黄发老人百拜稽首,恭颂皇上恩德如天、国王带砺百世……。”除此之外,书中还简单记载了琉球过中秋节的习俗,曰“八月,家家拜月”。陈侃《使琉球录》对中秋也有记载,作“八月中秋节,夷俗亦知为美,请赏之;因得遍游诸寺”。琉球王室中秋佳节设宴款待中国官员,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在琉球的得到十分的重视。与中国相同,琉球的人们也会品着佳肴欣赏月景。琉球诗人蔡肇功的《中秋咏月》,云“丹桂飘香人夜清,金风凛凛拂高城。近看螺髻含烟暗,遥听鲸波拍岸鸣。雁避秋寒浑有意,月浮天外却无情”,诗人也借着月诉说着相思之情。留学生的课本《学官话》中“今晚是八月十五晚中秋节,家家吃酒赏月,我们虽在客边,亦不可虚度良宵美景。今晚我们大家也备办几味好肴,上楼去吃酒看月,起令做诗大家说说笑笑玩到快活罢”,也将中秋节生动地描绘出来。尽管中琉两国中秋节习俗不大相同,但中秋佳节蕴含团圆之情却是共同的。

5. 重阳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等。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名称的由来,在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有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此诗便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重阳节传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如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

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也记载了琉球国王举办重阳宴的情景。其中提到“重阳宴,为龙舟戏,设坐于此埠之上……龙舟三,式与福州所见略同”,有戏剧表演等;内容丰富多彩,如有主题“为老人祝圣事”、“为天下孙太平歌”等等。《学官话》中对重阳节也有描述:“今日九月九是重阳节,人人都携酒登插茱萸,学那孟嘉落帽的故事,我们客边寂寂,在这里好不冷淡了么。据福建的地方志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闽人移居琉球建久米村,也將这一习俗带了过去,周煌在《琉球国志略》中提及“九月放纸鸢”。可见,琉球在重阳放风筝这一习俗也与中国是共通的。

三、结语

自琉球纳入中国明清两朝的封贡体系,500年间,历代琉球王都由中国皇帝册封,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其许多传统节日也大多受到中国的影响。在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岁时节日与风俗,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形态和精神世界,更包含着对外的文化交流。中琉两国间的岁时呈现出来的异同,也正是因为中国与琉球官方与民间的交流相得益彰:从册封琉球使团到琉球官生留学再到福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琉球朝贡使团、留学生在来华期间耳濡目染,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传播到琉球,不仅为加强中琉的政治经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更在中琉文化习俗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移居琉球的闽人则是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乡心不改,庆祝着传统中国佳节,带着这些节日渐渐走进琉球人的生活之中。在特殊的日子共同庆祝这些具有中国色彩的传统节日,加深了中琉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使得琉球人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

参考文献

[1]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3][明]陈侃.《使琉球录(译注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4][清]周煌.《琉球国志略》[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 1984.

[5]濑户口律子.《琉球官话课本研究》[M].香港: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4.

[6]谢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J].东南文化,1996(4):98-103.

[7]吴永宁.琉球民俗文化研究[J].福州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琉球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礼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琉球王国
悲愤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