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影视动画角色塑造的影响

2020-01-27 06:01李怡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李怡

一、后现代主义兴起

后现代主义是伴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产生的新学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出现的弊端,进行革命性的批判与推翻,现代主义强调元叙事,倾向于构建世界,而后现代主义主张结构世界,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后现代主义指西方社会形态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相适应,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与理性发展的产物,以反思和批判以启蒙理性为核心内容、以工业化为基础运作方式的“现代主义”为基本的思想主题、以“自由与虚无”为基础的精神特质,来反对整体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为基本基质取向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对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他们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中,企图清除一切事物的现代性。中国后现代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把“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概括为:反对乌托邦、反历史决定论、反体系性、反本质主义、反意义确定性。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探索:

艺术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在设计领域中强调“少则多”的减少主张。设计上更注重创新、夸张、变形,比较常规的手法就是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形混搭、装饰、拼贴、文脉、隐喻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更加注重布局的合理性与功能的实际应用,在传承文化、地域风俗之下也比较注重流行性与新潮性。戏虐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之一,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更倾向于反讽的表达方式,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在自己作品中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传统过去为灵感进行结构与重构,这种撕裂般的重生更具视觉刺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具有单一使用价值的产品了,反而更加注重审美性与功能的并存。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设计下的产品,通常强调装饰性与色彩的使用,产品更加体现人文性,具有感染力的产品也更加贴合大众心里。

影视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已经深入到影视领域,其精髓也被导演、编剧等人创造性的融入到影像中。阿瑟·佩恩最早在电影《邦妮与克莱德》(1967年)中展现一对雌雄大盗用暴力的方式对抗社会进而实现生命价值,此后越来越多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涌现银幕如:《攻壳机动队》(2017年)、《阿丽塔:战斗天使》(2019年)等。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具有游戏性、体验性特征的“状态电影”,在游戏性的影像中“传统审美价值系统与艺术反思真实虚妄的冲突愈演愈烈,在后现代遮人哲人的语言游戏中对真善美的追求逐渐消解,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价值泯灭在话语的操作中”

三、后现代主义风格下动画角色特征

审丑文化:传统社会下人们更注重对美的赞扬与传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使得大众的接受力变强。人们在接受一个新的形象上也变得更包容。后现代主义对动画创作的灵感由贵族气质、精英化逐渐发展为大众化的商业流行生产,动画的创作逐渐适应各个年龄阶层,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动力。以后现代美国动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例,美国梦工厂发行的动画电影《怪物史莱克》(2001年)中史莱克的角色造型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王子的形象已不再是高贵华丽,相反变得丑陋而魁梧的绿毛怪。主角形象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审丑”趋势,创作者通过展现角色“丑”的一面去宣扬美的一面,这种“陌生化”的角色形象刺激了观众的眼球,颠覆了约定俗成的传统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由Eric Armstrong指导动画短片《钢牙小鸡》(2002年)中乖巧可爱的小鸡在发动攻击时会面的面目狰狞丑陋,在呆萌柔软的外表下住着一颗野蛮暗黑的心。由此可见,动画角色的视觉形式已经很难用“美”字来形容了。

暴力美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后现代动画为追求强烈的试听体验,常常伴有暴力场景的出现,打斗、血腥的场面层出不穷。“暴力美学”出现于90年代,文明的发展往往牵制了人们的本性,如,暴力,杀戮、战争等人性的黑暗面通常被转化为飙车,纹身,射击等方式来释放。动画中暴力元素的使用,更多是借助于暴力的形式来展现美,通过游戏化的处理来展现暴力美学,给予观众视觉与心理的体验的同时也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例如美国电视动画《超级监狱》(2007年)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暴力宣泄,无剧情情节。杨宇制作的反战题材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2008年)中,两个飞行员的搏斗显得荒诞可笑,在坠机后仍然要打个你死我活,打斗场面可谓是暴力血腥。由杨志刚导演的动画电影《大护法》(2017年)中大護法在寻找太子的途中碰到两个头戴假花的亡灵挡路,于是便拔刀相向,兵器与皮肤之间的碰撞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力,打斗中夸张的破坏力与爆发力满足来观众的猎奇心理,使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后的暴力美。

死亡美学:死亡是一个多数人都会避而不谈的沉重话题,死亡这一哲学问题的背后更多的营造出来悲凉与恐惧,以及人们对生命的终极本质意义的探索,在弘扬社会真、善、美的主流动画作品中很少会有对死亡的提及。在后现代动画中一些关于死亡的场景,形象,以及情节上都剥离了人们对于死亡背后所带来的恐惧感,或加入美好温馨的情节,或加入荒诞离奇的想法。例如亨利·塞利克执导的动画电影《圣诞夜惊魂》(1993年)和《鬼妈妈》(2009年),都是在死亡的主题下解构出美的情感概念,让动画影片中角色的塑造变得更滑稽有趣。李·昂克里奇和阿德里安·莫利纳执导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2017年)上映之初就大获好评,影片中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梦幻般的亡灵世界,与恐惧、黑暗、痛苦相反的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幸福、快乐等一切美好的神秘世界。男主角米格死去的亲人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以骷髅的形象并没有引起观众的恐惧,相反更带有一些温情。创作者借助亡灵世界来向现实世界传递温暖,将死亡美学化。

参考文献

[1]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燕俊《像石头那样疯狂—看疯狂的石头》[J]电影文学,2006.09

[4]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论乔治?鲁奥朴素、真诚的绘画态度形成因素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复兴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