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生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2020-01-27 02:25李明红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列宁俄国民生

李明红

伟大的理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列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民生思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列宁民生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并且结合俄国国情和自身实践而最终形成。列宁民生思想成为其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落后的“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需求

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废除农奴制,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俄国仍旧是工业化城市少、农村多的“小农国家”。农民构成了俄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同时还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俄国农民生活的窘况,使其无法为俄国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农民构成了俄国人口的大部分,他们是“农奴制改革”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是改革后农民的状况仍然是俄国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农奴解放的供应品还不足以发展一种健康的农民经济,一些农民甚至并没有得到他们改革前所耕作的全部土地。

尽管劳工法的通过、工会的成立改善了劳工的境况,但俄国工人仍然处于穷困境地。工人开始组织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罢工运动此起彼伏。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劳苦大众的苦难,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成为焦点。

列宁对劳动群众的民生状况一直保持着关注。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列宁再次深刻认识到民生问题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的重要性。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关注民众的生活状况,只有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才能巩固,经济建设才能取得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获得可靠保证。

列宁认为只有把关于人民切身利益的收入、食盐等问题解决好,民众才会支持苏维埃政权,社会才能平稳发展。同时,为了真正做到符合人民的利益,列宁让他们自己监督工厂的生产,参与实物、住宅等的分配,这样实现了人民革命的热情与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的结合。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为苏维埃政府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二、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与巩固的需要

十月革命前,列宁吸取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把它应用到俄国的实践中,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工党。俄国自从农奴制废除以后,社会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性。社会民主工党关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社会现实,揭露工人阶级生活窘况的制度原因,宣传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特色,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热情,这些都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列宁提出社会民主工党必须领导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去斗争。列宁反复声明:“所有的社会民主党人都认为必须组织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到工人中间进行鼓动,即帮助工人去同厂主进行日常斗争,叫他们注意压迫的种种形式和事实,从而向他们说明联合起来的必要性。”1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更名为布尔什维克党。列宁强调,作为执政党的布尔什维克在今后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必须把改善工农生活状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以便密切注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2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所有国家机关人员要体察民情,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改善群众的生活,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三、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且贫富差距大的需要

沙皇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亦是各种形式压迫的牢笼。这里资本家的剥削和地主的压迫结合起来。非俄罗斯民族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就连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都受到禁止。革命前俄国多数人不识字,没有文化。近80%的儿童少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9岁至49岁的居民中有70%既不能读,也不能写。列宁写道:“人民群众这样被剥削了受教育、获得光明、求取知识权利的野蛮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为,再没有第二个。”

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废除农奴制度,资本主义在俄国快速发展起来,但是,普遍贫穷的生活现实使贫民吃饭都成了问题、贫富悬殊现象更是明显。农奴制名义上废除了,但农民仍然不得不以十分苛刻的条件租种地主的土地。列宁在《工人政党和农民》一文中谈到农民的状况时说:“农民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他们和牲畜住在一起,穿的是破衣,吃的是野菜;……农民经常挨饿,由于连年歉收,成千上万的农民不断死于饥饿和瘟疫。”80至90年代,俄国工人的平均工作日是12—13小时,在纺织工业中甚至长达14—15小时。工厂了还大量使用童工、女工,他们的劳动时间同一般的成年男工一样,工资却少得多。在工厂中没有保护措施,伤残和死亡事故经常发生。

战争总是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真实时刻,揭示出这个国家的弱点。到1914年结束时,战争仅仅打了5个月,将近40万俄国人丧生,将近100万受伤,许多俄国人开始把这场战争作为一场大灾难来谈论。战争不仅仅摧毁军队,经济也正在走向崩溃。食物短缺、物价上涨成为最明显的社会现象。大量征兵导致劳动力短缺,基本消费品供应量下降,小片耕地的农民更倾向于为自己的需要生产而不是供应市场,政府打印新钞来购买军事产品。通货膨胀很快就降低了实际收入,而物质短缺使得人们即使买得起也难以买到。绝大多数民众在忍受和坚持,他们跑遍城市寻找食物,乞讨、被迫去犯罪,拆掉木栅栏烧炉取暖成为正常现象。

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迫切需要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布尔什维克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人民群众才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维埃俄国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參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85:162

[2].列宁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85:271

猜你喜欢
列宁俄国民生
七颗钻石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拉美有多少“列宁”?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纪念列宁
哥德巴赫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