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侘寂美学浅谈日式坪庭的景观设计与应用

2020-01-27 06:01曹可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使得人们不得不远离自然的静谧而置身城市的喧嚣,在城市森林中拥有自我的方寸之地显得尤为可贵。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侘寂”作为一种新旧融合的审美意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接纳和推崇。本文将逐一阐释侘寂的定义和起源,侘寂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坪庭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意义,最后分析总结出侘寂美学在日本坪庭设计中的景观营造及空间演绎手法,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侘寂美学的真谛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包容和运用它的独特之价值。

关键词:侘寂美学;日式坪庭;景观设计

一、侘寂的定义和起源

侘寂(わび さび/Wabi-Sabi)中的“侘”在日本古语中有与完好状态相对的失意状态的意思,引申为“粗糙恶劣的样子”,或者“残缺斑驳的样子”。侘寂作为日本三大审美意识形态之一,与“物哀、幽玄”二者比较,其更为凋敝、萧条和沉重,且后者强调“外表粗糙但内在完好”的真实感,广义上反映的是一种思想状态,看似虚无,但也有迹可循;狭义上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现今一般指给人以朴实的、谦卑的、无声的、自然的纯粹感觉与氛围。通常当某一物体或所处环境能给予我们内心以忧思或灵魂以洗礼,那么它可以说是具备了侘寂美学的某些特性。侘寂的人生美学既接纳生活的复杂性,又崇尚大道而简。它承认三个简单的事实:没有什么是完整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没有什么是恒久远的。接受这三样事实,即彰显出侘寂美学所推崇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知足长乐的生存状态。其核心要义来源于天地无常的佛学参悟以及岁月留痕的美学呈现。谈及美学,西方世界钟情于尺度、对称和黄金比例,这是崇尚数学和逻辑长久形成的对完美和永恒的追求;而侘寂描绘的是残缺之美,譬如烧制一块瓷器,其上自然呈现的裂缝是无需隐藏和遮掩的,是值得欣赏的。这种不圆满、不恒久的美,归根结底来源于小乘佛法中三法印派生的概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与中国“生亦何欢,死亦何哀”的禅宗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对于这个词,我们或可以用“禅寂”来理解。

谈及起源,就要说到日本岛国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的劣势,导致其长久以来资源匮乏,灾难频发。日本传统文化也因此更偏爱于关注生命本质。而侘寂恰与这个经历了无数灾难的国度相契合,可以说,侘寂在日本传统美学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侘寂美学最初体现在茶道上,在日本古代上流社会上,贵族和将军阶层把喝茶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茶道大师千利休还赋予了日式茶道精神新的内涵:“和、敬、清、寂”。如果说佛学禅宗为侘寂美学奠定了思想的内核,那么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则给予了侘寂以文学的蔽体,侘寂因此登堂入室,成为日本官方美学。千利休为日本权贵设计的茶室起初门高不过三尺有余,武士需将佩剑置于门外,弓腰跪伏方能入内,旨在让人们意识到时间的洪荒中,万物皆白云苍狗,匆匆过客,这也是侘寂美学的哲学根基——禅宗的精神想要表达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侘寂是日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的精神庇护所,对世间无常的坦然接受,接受自然万物不完满,接受自我的不完美。

二、侘寂的美学特征

(一)殘缺之美

吉田兼好的随笔集《徒然草》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事物,圆满、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着残缺的状态,更有情趣。”侘寂美学认为不完整的事物方显其独特的价值。好比青苔密布的石灯笼,经历百年风霜树皮剥落的木桩,或是暴雨过后散落一地枯叶的庭院......这些都可以表达出侘寂破败寂寥的境界。再比如日本的金繕工艺,是指将残损器物通过自然材质修补而成的一门技艺,寄托的是手工艺者对于破败事物的惜物之心。正如佐藤春夫所说的:“诗意、散漫、耽美的生活,是非世俗功利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二)至简之美

侘寂的至简之美追求的是不繁华、无装饰,直指事物的本源。西方哲学家 Leonard Koren 曾这样提及它的精髓处:“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其生命力。”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侘寂的至简之美就在于它主观地抛弃一些外在的繁杂浮华,而于稚拙中展现事物本质的美。所谓大道至简,也可以说是一种留白之美。

(三)留痕之美

留痕的侘寂美学描述了一种在斑驳的、黯淡外表下显现出的惊艳了岁月的美好,是被时间打磨后,历经风霜的产物,而这些老旧的的外表下,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彰显其沉着与内敛的气质。这是一种抛却了外表的暗淡也无法阻挡的震撼人心的光阴之美。

(四)超然之美

侘寂的超然美在于其摒弃了形而下的物质实体而重视形而上的内在精神,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美,不仅带着禅学底蕴的设计美感,更是赋有广度与深度、安稳与静好的精神气,是超然物外的东方美学。

三、日本坪庭文化的产生与意义

(一)京都风貌孕育坪庭文化

京都的城市布局可追溯到中国古代长安。一千两百多年前的京都又名平安京,就是以长安为蓝本修建的。城市格局呈棋盘型,东西南北纵横有序,布局整齐。建筑沿街而建,中间形成一块四方空地。古时为有效利用闲置空地,城市建筑师们又新修了贯通中心空地的道路,而道路两旁的狭长空地上拔地而起的便是町屋。狭长幽深的地形造就了町屋独特的风格,大多数人家都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由三房三院构成。因其建于两栋建筑之间,所以町屋无法开凿窗户。为解决采光问题,坪庭便应运而生。通过坪庭将阳光引入室内,达到通风照明的效果,居住其间的人可以感受光、风和自然的四季变幻,令人欣赏之余心情也随之舒畅。

京都这种传统的连体式建筑由于门面窄,纵深长,顾有“鳗鱼的寝床”之称。营建在町屋内的坪庭,是町屋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四周被墙壁或建筑物围绕。起初,设计坪庭是为了有利于采光、通风和避暑纳凉。渐渐地这种在方寸之间营造侘寂之美的设计走进了京都的千家万户。

(二)坪庭的美学意义

“坪”是面积单位,约等于3.5平方米。坪庭,就是在闭塞拥挤的空间建造一座小小的庭院园林。虽然坪庭空间小巧紧凑,但用石雕、卵石、植被等营造的微型景观在设计师的匠心独造下丝毫不会感到局促,反因石头的独特特征更显空间错落有致,方寸之地更添意趣。

四、侘寂美学在坪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依势而造,自然而然

日本坪庭最大的特征在“石”,不仅是赋予石头以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更要优先考虑石头本身“希望自己被怎样放置”,将石头放置在非它不可的位置上。植被的营造通常就地取材,选择庭院附近合适的树木,苔藓与蕨等耐阴之物,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寂寥之美跃然眼前。其中,青苔既可以表现出枯寂落寞的哀愁,也可以表现出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与日本人的人生观很是相符,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庭院里的景观又会沉淀出一种光阴之美,而这种经过岁月洗涤所造就的不为人修饰的风景总是自然而然的。

(二)错落有致,功能明确

由于空间限制,坪庭的造景手法常常以小见大,或是以沙代海,或是以石代山,这也是日本典型的枯山水风格。人们可以用山石和植物的堆叠来构建微缩景观,例如石块、翠竹、石水池等。坪庭的设计不仅追求雅致,每样陈设均有其意义和功能:石灯笼为夜深的坪庭带来光明;用来清洁洗手的手体钵是净化身心的象征;卵石铺成的石道,是根据正常人的平均步幅设计而成,以免弄湿鞋袜及和服。前文提到坪庭一般分三房三院,其中中庭往往设置在南面,为的是正午艳阳高照时,尽可能多的让阳光照射进来,而前庭依北而建,通常设计成封闭式,以限制光线的照入。如此一来,两个庭院间就会存在温差促進空气循环流通,让整座宅子舒适宜居,这就是坪庭的通风系统。

(三)重神轻形,返璞归真

京都的坪庭不仅体现外在美,更重视内在美。通过草、木、山、石、水等自然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物质世界,所要呈现给世人的却是远离喧嚣都市的静谧的精神乌托邦,是城市中可遇不可求的小小自然宇宙。方寸之地,别有洞天,是人们繁忙之余心灵得以皈依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日),安田靫彦(日). 侘寂之美与物哀之美[M]. 青岛出版社,2018.05.

[2]大西克礼(日). 日本美学:物哀、幽玄、侘寂[M]. 不二家出版社,2019.02.

[3]吉田兼好(日). 徒然草[M].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04.

[4]李欧纳·科仁(美). 重返Wabi-Sabi[M]. 行人文化实验室, 2015.10.

[5]秦就. 禅味京都[M]. 鼓法文化, 2007.06.

[6]秋元通明(日). 作庭记:自然式庭院设计法则[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08.

作者简介:曹可(1995.10-),女,汉族,籍贯: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