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文化浅探

2020-01-27 06:01廖凤月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2020年9月初有幸在导师的安排之下来到了丽江宁蒗县的泸沽湖摩梭人的聚居之地,一方水养一方人在这里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虽然这里的摩梭人们都没有身着民族服饰,但是那黝黑的皮肤一眼便能识别出来,他们高高的鼻梁就如同格姆女神山一般高昂,他们明亮的眼睛就像是泸沽湖一般清澈透明。

在经过山路十八弯以后,我们来到了泸沽湖。去到当地的时候我才知道摩梭人是有本民族的语言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和自己民族的人交流时一定说得是本民族的语言,这样会感觉到尤为的亲切,并且具有本民族的认同感。摩梭人民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生活环境极好,造就了他们生活节奏缓慢,质朴爽朗的性格。摩梭人像是天生具有唱歌跳舞的天赋一般,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唱自己民族的歌曲,每个人都张嘴就来,在唱歌时还伴随着自己的肢体语言,特别的深情动听。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们虽然是身着现代人的服饰,但是他们的血液中依然流淌着摩梭人炽热的血液,他们深爱着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管现代发展的多么的迅速,他们是摩梭人这个DNA依然会明显的存在。

摩梭舞蹈也是属于摩梭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摩梭舞蹈,不单是去观看他们的舞蹈形态,还需要去观察摩梭人独特的文化。这样才会深入到内部根基去了解而不是只看到舞蹈表层的东西。摩梭人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走婚”,“成丁礼”,“母系氏族”等。“走婚”意思是男女之间是不结婚的,在白天他们在走婚桥上对歌对舞,以此为媒介向心上人表达爱意,等两清相悦以后,就可以“走婚”——男的夜里潜入女的成人后的花房之中度过美好的一晚后,在天亮之前又离开。他们的“走婚桥”现在已经变成了去到当地必打卡的景点之一。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摩梭人的这种“走婚”习俗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走婚”这个习俗是确实存在过的,并且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成丁礼”则是摩梭人的成年礼,不同于汉族的是,摩梭的成年是在13岁的时候,而且他们会举行盛大的“成丁礼”仪式。女孩子的穿裙礼,男孩子的穿裤礼。在举行完“成丁礼”以后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走婚,父母也是在他们16岁甚至年龄更大一点的时候才能去“走婚”。“成丁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已经告别孩童时期,已经可以参加家里的大小事务,帮家里劳作。摩梭人是一个“母系氏族”的社会,祖母是一家中地位最高的人,大小的财产,财政大权都是祖母来决定。摩梭人的血缘都是以母系的为准,都是由女性来继承家业。祖母便是一家人之中的核心人物,在住房之中“祖母房”也是最具摩梭特色的房子。祖母房的中间设有火塘,火塘可以用来烧水煮饭等用途,但是这个火塘是一年四季不能够让它熄灭的。“祖母房”里墙的一整块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木制的柜子连着中间各式各样的花纹雕刻,特别的精美别致,独具一格。

在对摩梭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在熟人的带领之下,我们还去看了摩梭人特有的甲搓舞。甲搓舞也就是摩梭人的打跳,一般在场地中间设有篝火,然后摩梭人民围着篝火以逆时针转圈的方式舞蹈。舞步大多是不规则的,舞步有跺步,踏步,蹬步,后点步,前点步,旁点步,撩腿等。上身多为同边顺的动作,且甲搓舞蹈的动作多为脚底下的脚步动作,手上动作较少。脚下舞步的节奏也是不规则的,节奏有四拍舞步的节奏,也有八拍舞步的节奏,也有十拍,十二拍舞步的节奏。中间还有一人喊著节奏唱着曲调,不时还带领者大家喊口号,这样一来大家的步调基本就能保持一致。摩梭脚下步伐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且动作和节奏都是不规则的进行着,未学习过甲搓舞蹈的人们压根跟不上他们的步伐。旁人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掌握。我观察到每个跳舞的摩梭人脸上都洋溢着那种简单快乐的笑容,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了热爱;对他们摩梭同胞们相互帮助与扶持。在欢歌笑舞之中,我们结束了那天的篝火晚会,虽然已经是满头大汗,但是还是有意犹未尽之意。

摩梭人的民族服饰也有着鲜明的特色,摩梭人在成丁礼之前只穿长衫,系上腰带。在成丁礼之后,他们的服饰就发生了变化,女孩喜着红,蓝,紫色上衣,上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他们用彩色或金色的布条封边,腰间系着一条彩色的腰带,显露出自己婀娜的身姿。下身喜着白色的百褶裙,百褶裙与傣族的筒裙相比裙摆更大一些,要较容易活动一些。摩梭女性的百褶裙随着自己的步伐而摆动起来,更显的优美而俏皮。摩梭女性的花帽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花帽一般为牦牛尾做的假辫盘成帽子的形状,尾上配有一大串彩丝线拉至腰部长度。花帽的前面配以彩色的珠串,彩色的丝线还有银饰的花朵等。还有一部分成年的摩梭女性喜爱用头巾包头,头巾颜色多为深青色,有一些摩梭女性出门会用一段头巾从左至右将鼻子和下颚遮住,只留两只明亮的眼睛在外顾盼,这样像是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

摩梭人就像是生来就会唱歌一般,他们一张嘴唱歌便与众不同。在劳作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闲暇的时候总是会哼唱那么几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刚到泸沽湖里格村的时候,去到一家摩梭人家吃饭。刚开始吃饭还是特别的客气,当喝下几杯酒以后,气氛就开始热闹了起来,他们话变得多了起来,聊他身边的各种事情,这时候就静静得当一个倾听者就可以。当他们再喝上几杯酒以后,众人起哄,他们便饶有兴致的唱起了摩梭歌曲。“我是格姆的孩子,恋着家乡的气息,踩着祖先的足迹,放牧着变化的四季……”他们嗓音带着摩梭本民族特殊的印记,承载着对家乡的爱恋,表达着自己真挚的情感。他们唱歌时总是伴随着自己的肢体语言,陶醉时,双眼微闭,眉头紧凑起来。在他们这里唱歌不再是一种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灵魂歌唱。一曲结束又接一曲,再加上手鼓的节奏,更是将气氛推至最高潮。

在泸沽湖畔神秘的摩梭文化浸润着每一个摩梭人,让他们具有了鲜明的特征。当他们一走近时,便知道他是摩梭人。也许是因为高原紫外线强的原因,他们的皮肤总是黝黑的,那是一种健康的黑色,他们的鼻梁高高的,眼睛清澈而透明。摩梭男性体格是强壮的,他们喜好喝酒,平时不爱讲话的,在喝酒后话就变得异常的多了起来,吃饭喝酒可以说是摩梭人联络情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了。摩梭女性体大多偏微胖,这样看起来更加健康丰满。他们有着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不认识的人交谈时他们会是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但当你和他们熟络起来或是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喜欢之后,他们会对你的事情非常上心,且会竭尽所能的帮助你。通过这几天的相处,我知道了他们的喜恶是会毫不掩饰的挂在脸上的,且我真切的感受到摩梭人的那种善良淳朴直爽的性格。

相传泸沽湖是格姆女神流下的眼泪而形成的,而格姆女神是摩梭人原始信仰中最大的一个神。格姆女神山是泸沽湖畔最高的一座山峰,摩梭人将格姆女神山神化,在他们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转山节”时,穿着自己最隆重的摩梭服饰来到格姆女神山,爬到半山腰山洞的位置烧他们自制的树枝,树枝上面还挂着自己做的红色的经幡,以此用烧出的烟火来驱鬼辟邪,祈求格姆女神的保佑。我们非常荣幸这次到泸沽湖刚好遇上了摩梭人最盛大“转山节”节日,当我们的车还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的时候,远远的就已经看到格姆女神山上已经是香火缭绕,许多摩梭人早早的就已经爬上半山的山洞中烧香祭拜了。当我们来到格姆女神山脚下的时候,山脚下的车流人流已经堵的水泄不通了。格姆女神山脚下有一处地势较缓的山坡,摩梭人的自娱舞蹈活动,对歌比赛,原地的野炊都是在这一块空地上进行。在这片空地的旁边还有一间小小的达巴教庙,屋中房梁多以木制结构,室内挂着多副老达巴的画像,屋顶透光的地方还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屋中还坐着一个年迈的老达巴,嘴中念念有词的祈祷着。老达巴的旁边挂着一个扁平的鼓,鼓的外围绘的是一条五彩的祥龙。在参观完这间达巴教庙后,我们便来到了场地中间的演出区域,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而没有举行对歌,赛马等活动。虽然活动少了一些,但是毫不影响摩梭人过节的心情。他们三五成群的在空地上带着自己的炊具做饭吃,一边吃饭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欣赏着演出区域的歌舞表演。而参加演出的人群基本上就是本村或临近村庄的群众,他们自发的为转山节准备精彩的歌舞表演,没有掺杂任何功利的行为,为的就是能够在转山节的时候自己能够开心快乐的舞蹈一曲,歌唱一曲。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下午时分,在我们离去的时候摩梭人们还在继续自己的节日,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欢歌笑舞。这让我不禁反思,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汉族最盛大的年节“春节”在汉族人的心中期望值越来越低,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过春节基本已经没有意思了。这是为什么呢?是物质的匮乏吗?是不隆重的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反思一下。

作者简介:廖凤月(1997)女,汉族, 四川德阳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泸沽湖组诗
Mosuo on the move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情歌对唱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