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雪花飞舞》创作特征和演奏分析

2020-01-28 03:37陈梁萍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创作特征德彪西

摘要:《雪花飞舞》(The snow is dancing)选自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这首作品通过对雪花飞舞的视觉性描写,含蓄地表露出儿童的纯洁和欢乐。笔者将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对作品特征和演奏进行分析。

关键词:德彪西;创作特征;演奏分析

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一一1918)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是18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早期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法国传统艺术,其作品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人联想,他凭借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作曲手法,把大自然的容貌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一、《雪花飞舞》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

德彪西于1906~1908年创作钢琴组曲《儿童园地》(Chilren's Corner),包括《“博士”练习曲》《小象催眠曲》《洋娃娃的小夜曲》《雪花飞舞》《牧童》和《木偶的步态舞》6首小曲。德彪西在陪伴5岁爱女秋秋玩耍中得到了作品的灵感,他曾在作品的卷首中写到:“为了明天的一切,随同父亲的温和的好话,把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小宝贝”。整部作品感情色彩丰富,形象鲜明,充满童趣。在《雪花飞舞》中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标题大多都是象征性的、视觉性语言来表达音乐内涵。这首钢琴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德彪西的声乐套曲《Chansons de bilitis》中的第三首《Le tombeau des nalades》。作品通过对雪花飞舞的视觉性描写,含蓄地表露出儿童的纯洁和欢乐,作品标题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也正是印象派音乐的重要特征。全曲使用全音阶和半音阶是作品变成一个复杂的和声织体,描绘出雪花在飘忽不定的飞舞场景。

二、《雪花飞舞》的创作特征

《雪花飞舞》全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为:A33(A21+B8+A14)+B23(C10+C19)+EP4+A111+Coda7。乐曲的A部是一个单三部曲式,采用单一节奏型。乐曲使用全音阶和半音阶交织的复杂和声,表现了雪花飘飘洒洒的场景。第一小节连续向上级进的跳音是全曲的核心材料,隨后对这一音乐材料进行重复,加入二度音程,仿佛雪花在风中纷纷飞舞,这一主题旋律贯穿全曲。B段乐曲逐渐柔和,富有意境,仿佛雪花在空中轻轻地吟唱。最后A段主题变化再现,尾声在B部音乐材料的基础上发展结束。

这首作品属于德彪西的创作成熟时期,作品风格突出、形象鲜明、技术醇熟。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见德彪西的创作特征:旋律化的主题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音型化的动机主题;句法关系变得不再那么对称和明确,时常出现弱化节拍重音的节奏型;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也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由多调式纵向结合而形成的高叠和弦,弱化了功能性,强调色彩感;基于传统的共性曲式结构也被弱化,自然产生一种乐思与其变化发展同步的新变奏的结构生成模式。通过主题材料与调性逻辑的非同步安排,形成多种乐思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色彩绚烂的音像世界。

三、《雪花飞舞》的演奏分析

这是一首小型的托卡塔乐曲,作品犹如一幅精致美丽的油画:一个金发的小女孩趴在窗前,看着窗外在风中飞舞的雪花,期盼着明媚的太阳,期盼着在灿烂阳光下玩耍。这首作品也是整个组曲里最难的一首。在踏板的使用上需要谨慎节制。

A段(1~33小节)a部分较为活泼,第一小节连续向上级进的跳音描写了随风飘舞的雪花,是全曲各部分发展的基础。在演奏时手指需要贴键弹奏,如同鹅毛般轻柔触键。从第二小节起,由八分音符变为双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左右手动作需要协调,保持节奏均衡。第三小节,低声部加入优美的旋律线,演奏时需要注意歌唱性。b部分稍带忧郁,是由高声部和低两个八度的低声部同样的旋律,加入左右手交替的内声部,仿佛在飞舞的雪花下面,吟唱着一首婉转忧郁的歌。演奏时,手指肉垫多的部分推向琴键奏出旋律音,力量透入琴键,音色保持柔和又“透明”。内声部则保持“抚摸式奏法”营造出浮动的效果。

B段(34~56小节)节奏稍自由,更加富有意境。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对三连音这里的节奏需要准确,左手的十六分音符仿佛在描绘雪花飞舞的形态,演奏时需要注意力度变化,弹出层次感。在第49小节处,需要作出更加明显的变化,弹奏出强音与渐强的效果,这里没有连线,踏板可使用半踏板,突出歌唱性。在第50~54小节中有一点对比,需要做出来。

再现段(57~74小节)这里进入以B段材料为基础的结尾段。建议从第61小节后使用双手交替弹奏十六分音符更为可取,也更加容易演奏。这里可使用弱音踏板,在较小的变化中是力量具有层次感。

四、结语

作曲家以孩子纯洁无瑕的眼光出发,用音乐来描绘纷纷飞舞的雪花,标题性音乐正是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德彪西使用半音阶营造出缥缈、朦胧的氛围,表现雪花纷纷飘舞的画面。通过色彩性和声的应用,使音乐呈现神秘朦脓的意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王晓璇.创作技法与音乐形象的完美融合——试分析德彪西钢琴曲《儿童园地》的创作特征[J].音乐生活,2018(08):65-67.

[4]王文. 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孙莉佳. 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郑雪梅.德彪西《儿童园地》的演奏提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3):74-76.

作者简介:陈梁萍,女,土家,重庆石柱,本科。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创作特征德彪西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