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中国同行

2020-01-29 05:20赵大新
全国新书目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汉学家安娜瑞士

赵大新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故事”的书,12位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大部分都是“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获得者。他们与中国同行,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其浓厚的中国情缘和多彩多姿的故事让人感动。在这12位作者中,很多人是年少时因某种机会接触汉语,进而喜欢、热爱到不能割舍,从而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缘,开启长长的求学、翻译、出版和研究之路。他们中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习汉语的,更年长的则开始于50、60年代,不管是20多年前还是半个多世纪前,学习汉语、研读中国文化在海外绝对是小众的选择,更面临很多具体的困难,如果不是“真爱”,就不可能有浓厚且持久的兴趣,则断难坚持下去。他们不但一路坚守,更凭借自己的天赋、执着和努力,在翻译、研究或中国内容主题的出版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罗马尼亚的萨安娜已近90岁高龄,是最早来华的罗马尼亚留学生(上世纪50年代初),她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并在北大历史系完成了本科学业。那时北大名家汇集,萨安娜得以亲炙邓广铭、周一良、邵循正、齐思和、张芝联等学术大家,也奠定了她后来的汉学研究之路。萨安娜深情回忆说:“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六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时期,这段经历为我成為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将永远感谢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总是面带微笑的同学。”萨安娜在罗马尼亚先后出版了《象征之国:从孔子到毛泽东》《龙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等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动中罗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北大期间,萨安娜与一起留学的同胞罗明先生结为连理,相守至今。罗明夫妇从北大毕业后,都继续从事与中国相关的文化交流和研究工作,罗明曾经给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和当时的罗马尼亚国家领导人做过陪同和翻译,上世纪90年代担任驻华大使。萨安娜与罗明的儿子罗阳和女儿罗家幸都精通汉语,并从事翻译研究,且孙辈们同样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门数代都是中罗友谊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与中国难分难舍,可谓一段佳话。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即将迈入鲐背之年时,欣喜回望,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我一生所积累的财富,即研究和传播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而在我心中,感受到的是伟大华夏民族的慷慨。”

2019年8月,4卷本2400多页的保加利亚语《红楼梦》全部出齐,这是保加利亚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保加利亚汉学家韩斐,凭一人之力,经过8年的耕耘努力,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化代表性著作的翻译,其勇气、毅力和汉学功底让人折服。除了《红楼梦》,韩斐还翻译出版了《七侠五义》《生死疲劳》《吾国与吾民》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韩斐热爱阅读,痴迷于文字之美,潜心研究和翻译,他以诗意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学习与翻译之路,娓娓道来,饱含感情:“中文给我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仿佛能让我穿越到过去,真切地看到和触摸到那个古老世界一般……汉语将美和意境完美地结合。优美的诗歌和至理的箴言让思想永传不朽,成语则将古人的智慧完整地传于后世,跨越历史长河而未曾有一丝改变。”2020年年初,韩斐与其中国妻子肖丽在中国出版了自传图书《归宿:爱中国,爱保加利亚》,使我们对其学术生涯有了更多的了解。关于理想,他说: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就是我的人生使命。韩斐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凭借其天赋和学术抱负,相信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这12位作者中,还有专注于中国戏剧翻译的德国汉学家石坤森,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翻译了大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金泰成(韩国)、哈赛宁(埃及)、孟娜(伊朗),上世纪70年代来到北京与中国学者一道编写《缅汉词典》的缅甸学者通丁,以及波兰出版家约安娜、黎巴嫩的出版家哈提卜等。摩洛哥中国问题专家瓦拉卢所著《中国与我们》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赞赏,在其担任摩洛哥政府高级官员时更是身体力行,为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瑞士的胜雅律通过深入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发现其中的思想理念在很多方面与瑞士这个欧洲小国运行的内在规则是一致的,用他的话说,《道德经》就是瑞士治国理政的哲学。随后,胜雅律出版了《瑞士之道》,这本书引用了《道德经》中80多条语录来描写瑞士。作为海外汉学家,胜雅律的研究角度和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更多瑞士以及欧洲的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来自德国的年轻学者石坤森自称为“幕后的汉学家”,因为他翻译了多部中国的戏剧作品,并为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和舞台艺术家林兆华、濮存昕、孟京辉等在德国的演出做了大量幕后工作,还为促进中德戏剧的相互交流而不辞辛苦地奔走。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感受到了中国的厚重与特别,那是一个文化与文明、政治与艺术、科学与经济,以及宗教等要素的复杂集合,而这是大部分外国人很难意识到的。

伊朗汉学家孟娜学习汉语已经长达25年,翻译和编著的作品已有多部。她说:“如果重返18岁,我仍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我生命中大约三分之一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我去过中国很多的城市和农村,见过中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体验过他们丰富多样的美食和服饰,了解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过他们的温暖,这使我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娜对中国的这种真挚感情在海外学者和汉学家中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并能保持强烈持久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根本原因。

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这些海外学者的翻译和学术之路,也可以感受他们不平常的人生经历。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各自的国家都播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学习中国文化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们,中华文化实现了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得到有效交流和碰撞。著名国际汉学研究专家、《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为各位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和执着精神所感动,并为本书作序。他在序言中说:“他们孜孜不倦的译介和研究,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国和中国文化进入异域,引发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他们的努力是可敬的,他们的成就是巨大的。”

伴随中国四十年来的巨大进步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上述这些海外专家的后继者。由于工作关系,本人接触过不少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他们的勤勉、严谨、真诚和坦荡,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一往情深,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衷心祝愿这些与中国同行的海外专家学者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汉学家安娜瑞士
安娜作品
一代天才露伴子——幸田露伴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
瑞士镇迷阵
试论国家图书馆之特色数字资源“国外汉学家数据库”
一起游瑞士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