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2020-02-02 03:56金刚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金刚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次彰显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世致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是不断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二是矫正精神家园方面的诸多问题;三是有效优化现代化建设外在环境;四是促进海内外华人形成建设合力。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远超以往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重大变化,更加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4479(2020)01-0018-06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并着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1]。实践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社会功能的不断发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远超以往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越来越不可或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重大变化,并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充分发挥其在服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一、不断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3]。这种启示涉及多个方面,我们以前认识不够深刻,挖掘不够深入,运用不够充分。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及时把握发展机遇、有效解决诸多难题,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新境界。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充满治国理政智慧的肥沃庄园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注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4]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都离不开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力量的支持与驱动。历经数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模式、政治形态、社会体制。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讲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而不同”“为政以德”“讲信修睦”的德政思想;注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追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仁政价值,这些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对于调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充满治国理政智慧的肥沃庄园,时至今日,其所富含的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仍然能够有效指导当今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助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深走实走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庞朴认为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财富:“传统给现代化准备了基地。现代化的速度与高度,无不这样那样地依赖传统的成就。”[5](p53)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指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6](pp329-330)的巨大魔力,有力地指引和滋养着现代化的推进。我们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可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梳理、反思、选择、整合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治理提供资源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可以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机结合,合力构建德法兼具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同时从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的角度,运用历史智慧、历史文化力量与历史价值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自信。

二、矫正精神家园方面的诸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这种启发,突出表现在精神家园的建设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化力,自古至今无时不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不断向纵深发展,又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矫正国人精神家园方面出现的问题,救治世道人心,缓和消解其消极影响,助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现代化建设中精神家园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我们存在着厚此薄彼,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轻视精神文化引导的倾向。这导致我国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和弊病相继伴随而来,诸如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等,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而来的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对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一定的冲击。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加之各种现代信息传媒的普及程度空前提高,形成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許多人盲目崇奉西化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对民族主体性意识产生了迷失,导致了民族自信心的缺乏,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乏力,使国家治理现代化没有获得民族传统精神的充分支撑。

(二)传统文化独特教化力多年来没能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合理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力得不到有效施展。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与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教化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7]进入近代社会,受制于世情国情的突变,中国人民开启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受西方思想影响颇深,长久不能正确看待和科学评价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把传统文化作为封建帝制时代的伴生品来看待,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力才慢慢被我们所认识和重视。

其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方面,我们没有进行必要、及时、科学的引导与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现代商品交换基础之上的,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和供给提出一种基于利益本位的现代化诉求。而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农耕社会基础之上,这导致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诸如传统文化宣扬重农抑商,强调等级观念、尊卑意识等,特别是“传统儒家强调德性自然,率性而为,无法为需要自主抉择的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判断模式提供有效的支持。”[8](p257)由于两者在义利分争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或不相吻合,使得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对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负面案例。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重新思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并将继续矫正国人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理想信念而产生的精神支撑和情感归宿。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凝心聚力,奋力前行,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发展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生活习性等,构筑着中华民族传承延绵的精神血脉和独特品格的精神基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相映生辉,儒道佛和諧共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人文道德等思想,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4]。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对现代社会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能够对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情感危机作出积极回应,一直在为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缓解人类关系紧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思想总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修正着部分塌陷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见贤思齐”的做人态度、“和而不同”的处事策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风范、“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助人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公德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个人修养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依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当前中华民族在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助力中国人的品格培育和精神修养。“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4],助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有效优化现代化建设外在环境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9]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和践行“和”的文明,具有难能可贵、特别广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断教育引导中华民族做到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使得我们能够广交朋友,互利合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特别广大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百家争鸣的精神,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而不败。中华传统文化在注重对自身的优秀基因进行提炼和承继的同时,积极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吸取异质新鲜文化,不断拓展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文化。它是华夏各民族交流互鉴的产物,同时,对于外来宗教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兼容并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能在中国和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理念、新文化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融合开发,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模式等。[10]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包容性的要求日益提升

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种价值多元、需求多元的环境下,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来自西方意识形态、庸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和扩张压力,使我国的本土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面临着价值重构与文化转型的时代压力。

历史不断证明,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价值。[11]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扩大和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交往,提升和拓展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一步保持包容性,及时汲取和吸收世界文明中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比如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价值理念,更加彰显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魅力和时代价值,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

(三)传统文化包容性使外在环境不断优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1]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如何有效应对各种危机、切实化解各种矛盾冲突、科学重建世界秩序,是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需要处理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中国开始更多地注重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发掘和提炼,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足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前,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尤其是引领传统文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理念,为中国在充满竞争与冲突的世界多元发展环境中,提供增强合作和化解冲突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路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包容与和谐精神,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理性主义,也是一种拯救和延续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12]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世界人民由衷欢迎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事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促进海内外华人形成建设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13]。正是这种“魂”和“基因”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固有的强大凝聚力。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中诸多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理念必将不断引领海外华人华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一)五千年风雨沧桑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是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比较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和理想,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精华。它在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方面提供着灵魂指引,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着精神动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历经五千年凝炼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传递着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还促进着我们的民族智慧和国家精神的形成和成熟。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汲取和融汇了其他诸多异域、异质优秀文化遗产和思想的精华,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杂糅,凝聚而成。这使它体现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诉求,反映着经历长期历史发酵得到中华儿女一致认同的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約数”[14],寄托着中华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成果的提炼与吸收,推动着文明的创新,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强化着国家的认同。对此,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15]

(二)传统文化诸多核心价值理念促进中国同心同德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民族智慧和历史经验,是联络中华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思想牵引,维系着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时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尤其是,传统文化中诸多优秀核心价值理念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构建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同心同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梯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16]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人生道德理想,它强调了社会主体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指引着每个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注重对思想品质和坚强性格的追求,培育着中华儿女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念。“仁者爱人”、“厚德载物”、“兼相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则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体和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凝练成的伦理道德诉求,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它们不断促进着中华儿女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在思想上互动和交融,在发展上合作与交流,共同形成和打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引领海外华人华侨对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虽然中华儿女遍布全球各地,空间的距离使他们与中国故土分隔,但中华文化仍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起着维系散居于世界各地华人精神纽带的作用,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心理、道德习俗等。无论是侨居海外的华侨,还是定居海外的华人后代,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17]中华传统文化会将这种民族意识和民族基因长久地保留在每一位海外华人的内心深处,使他们始终在心理上认同中华文化,并影响着他们认知世界、解读世界、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18]海外中华儿女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有着共同的家国情怀和寻根情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怀有强烈的心理认同趋向。从近代以来,许多海外华人就不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总能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许多科学家,毅然决然抛弃海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国家对外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更是认同中华文化和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上来。中华传统文化将继续发挥精神纽带作用,引领海外华人华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习近平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2]。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借鉴作用、对精神家园的矫正作用、对外在环境的优化作用和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作用,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长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9-05-14.

[5]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6]王杰.儒家文化的人类学视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7]杨咸海.略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N].安徽日报,2015-02-11.

[8]牛廷涛,吴光.继往开来,发展儒学——第二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论文集[M].上海:中西书局,2015.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0]王双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

[1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1).

[12]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5(2).

[13]习近平.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N].人民日报,2014-06-07.

[14]张乐天,王凤芹,李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5(7)

[15]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

[16]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17]潘懋元,张应强.华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J].东南学术,1998(3).

[18]孙金诚.两岸牵手共祭中华三祖[N].人民政协报,2011-08-13.

责任编辑:陈建娜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