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农业转型升级对策探析

2020-02-03 06:00崔玉波
活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大庆市生产农业

崔玉波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庆 163712)

引 言

大庆市是资源型城市,现在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庆市还是一个农业大市,是黑龙江省粮食、蔬菜、水产品、畜产品、中药材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大庆市农业发展迅速,依托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农业产业转型效果显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农业转型即从“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的物质技术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组织管理手段”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一、大庆市农业发展现状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两江的左岸,土地面积2 120 481.8 公顷,全市人口275.8 万(2016年),80 个社区,辖31 个镇,27 个乡,482 个行政村。

大庆市自然条件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风多。全年无霜期较短。全年降水量423.2mm 左右,年均蒸发量90mm 左右,地表水资源全市达到3.53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达到17.02 亿立方米,水资源较为充沛。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年平均气温6.2 摄氏度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 658 小时,平均无霜期168 天,夏季平均气温为23.2 摄氏度,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昼夜气温差超过10 摄氏度。

大庆农业资源富集、自然生态良好,得天独厚优势让农业瞄准,壮大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基地面积,注重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全市农业经营人员数量达到51 万,占总人口数18.5%。全市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 251.7 万吨(其中粮食加工837.7 万吨、鲜奶加工300 万吨、肉食加工69 万吨、果蔬加工46 万吨),带动绿色食品基地700 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实现600 多亿元。在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削减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增加质优、畅销的水稻品类种植,扩大人工饲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开发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棚室采摘等新兴业态,创意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大力借助“互联网+”优势,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发展订单农业42 万亩,有效降低农业市场风险。

大庆市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6 万公顷,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41.7 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5.1%)。培育农产品知名及以上商标72 件,肇源大米进入全国知名地标农产品20 强,品牌价值达到83.53 亿元。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21 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115个,其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99 个。市集约规模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总数发展到5 000 多个,种植业集约规模经营面积达200 多万亩,形成了高质量的种植基地。

二、大庆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大庆市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总体来说离现代农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问题

近年来,大庆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了“一减五增”的良好趋势。

但是,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有些问题堪忧。一是大宗产品的大量进口挤压了调整空间,如在结构调整中大豆面积大幅增加,但因其基础竞争力不足,面临进口大豆的竞争,其种植效益并不乐观。二是结构调整趋同风险加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缩减所让出的巨大种植空间,无论调什么、种什么,产品供给增加过快,都有可能带来阶段性的“卖难”,引发市场波动。三是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是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路径。

(二)农民收入问题

2017 年,大庆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8 730 元,较上年增长6.1%,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 810 元,较上年增长6.5%(见表1)。

表1 2011-2017 年我市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然农村居民增收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但综合近几年数据分析表明,农民增收向好基础还不稳固,农民收入增长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农民增收不仅面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生产经营物化投入、农产品流通费用的不断攀升,还面临农产品价格下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影响,2016 年国家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化。

(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 万人,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健全优化,旅游业对服务业拉动能力和贡献率日益增强,旅游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底子”。在旅游业发展中,乡村游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乡村生态旅游也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新产业新业态。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市乡村生态旅游同质化严重,多停留在田园采摘层面,声势很大、效益不高。

(四)新型主体与农户间利益联系的问题

2017 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 115 个,其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99 个。但目前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大多停留在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物资供应、订单收购等环节,小农户通过合作、入股等途径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比例较低,土地流转率不高,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机制的动力。

(五)农业技术含量低

目前大庆农业经营人员数量达到51 万,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总经营人员的0.79%,比例很低。导致我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主要基于品种选择和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性生产。农业科技投入不够,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这导致一方面农业的产出效率很低,而农村地区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农村人口以“99”“38”“61”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弱者和妇女的比例不断上升,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难以理解新常态发展理念的实质内容,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不敢尝试新兴生产方式及经营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体制的局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配置本就严重不足,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培训体系,导致现代农业发展意识难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三、大庆市农业转型升级分析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从业人口多、生产分散、交易链条长、信息不对称严重、市场化不完全等特点。

(一)深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区域农业政策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内外兼修”。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成果,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特点和优势,科学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发展“三品一标”的农业品牌带动模式、外向型农业模式等,形成特色产业的市场优势。

(二)健全农民增收机制

发挥区域智库功能,加强对农民收入形势的跟踪研判,搞好政策间的协同,既要抓好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设,也要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短期稳定机制。建立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实施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平抑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实施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收入保障补贴制度,确保其基本收益;完善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基本保障。

(三)开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是要看到农村田园风貌、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等的生态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依托大庆市丰富的农业资源、湿地资源、地热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打造观光、体验、功能、休闲等主题。将原有“乡村风情游”“湿地景观游”“温泉休闲游”“草原风光游”等品牌做大做强。挖掘大庆市蒙古族、满族民族特色,以及驿站文化,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品牌。根据游客需要设计主题和内容,如开拓中小学生假期“研学旅行”主题,暑期时开展“旅游+历史”“旅游+民俗”“旅游+石油文化”等主题夏令营活动,寒假时开展“赏冰乐雪+冰雪技能训练”等主题冬令营活动。

二是发展棚室经济。现在在大庆地区43 型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较为成熟,能够实现在冬季不加温情况下的蔬菜生产,且大庆的土地盐碱化土壤相对较多,不利于其它作物的生长,恰好可以发展棚室经济。所以,利用好当地自然、地理等条件,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棚室,既可以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化土地,还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有效再就业的空间,特别是解决原来的冬闲时间无事可做的情况,充分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发展棚室种植、养殖上,要确定适宜开发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引导农业产业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市场农业发展,同时加大国内外市场的开发开拓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向高度开放的外向型农业发展。

(四)建立紧密型新型主体与农户间利益联系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的原则,加快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中介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按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农业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二是分类施策,加大对小农户的扶持力度。对以务农为主的小农户以引导以发展家庭农场或合作社为主,提高规模经营的水平;对非农业为主的农户,引导其将自有土地进行托管、流转或以入股方式参加合作社,使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促进集约化生产,发挥规模效益。三是要改进财政支持方式。逐步减少对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分配项目和补贴资金,避免以新型主体的名义套取财政支持,提高财政支持的公共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培养

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合理,设置合理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托农业项目,我们将做好农业技术创新,联合研究所和高等学校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研究。重点关注物理节水,生物节水,农业节水,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克服区域内降雨量少,五年三旱的矛盾;开展土壤质量监测和土壤测试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示范包括肥料和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降低了土壤肥力消耗和理化性质的恶化,提高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技术的开发。

(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农业”

建好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流通环节复杂、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收益的大部分被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批发商、大型零售商攫取,农业生产者在利益分配上缺少话语权,利益得不到保障。“互联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纵向整合产业链、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并提升规模效应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近几年,在社会资本的带动下,农村电商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统计,我国已经有超过3 万家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机遇。

四是建好农业金融服务平台。虽然目前我国涉农贷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农户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由于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被银行认可,农户无法从银行获得借贷。“互联网+”则为借贷双方提供了新的交易平台,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用户的数据信息的搜集,并加以拓展分析,对农户的信用可起到可较好的测量评测作用。

此外,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通过公共财政,价格杠杆等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流向农业。我们将不断完善现有财政支持政策框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系统协调政策,提高针对性和前瞻性政策。切实落实“提取农地水利建设10%的土地出让收入”政策,确保全额拨备和专项资金。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其他成果将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重点是机械和技术的整合,探索农业机械和农业一体化,农业机械信息集成,扩大新的生产设备和效率,资源保护和环保农业机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耕地和土地复垦平衡,有效解决“优势劣势”问题。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短缺,促进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流动。通过建立全面综合的农业科研信息网络,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基础数据库,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研发中的应用,构建面向市场的信息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大庆市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再见,挖鼻孔
阿宽的生产小组
大庆市博物馆公众考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逐梦冰向未来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