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

2020-02-03 09:45王磊
求知 2020年1期
关键词:北洋李大钊学堂

王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坚守初心、为国为民,青年时期曾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求学,刻苦攻读六年,不断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并逐渐投身革命、走向成熟。

少年立志  矢志民族解放事业

李大钊,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与当时很多传统家庭一样,祖父希望李大钊能够知书达礼、科举入仕、光宗耀祖。3岁起,就在祖父的督促下开始学习认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6岁入私塾,学习四书经史等儒学基本教材,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逐步领悟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还没有传到李大钊家乡一带,但儒家经书中若干思想内容也给少年时期的李大钊留下深刻印象,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为李大钊求学路、革命路打下坚实基础。

1905年,李大钊考入官办的新式学校——永平府中学堂,中学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经学、文史之外,还开设英语、数学、政治学等西方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等12种学习科目。在这里,李大钊开始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接触到一些新思想。学校内设有藏书室,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当时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其思想成果对于当时的广大进步青年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李大钊在“受课之余,最喜康(康有为)、梁(梁启超)文字,手把一编,日无暇息”。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革命志士蒋卫平(后因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揭露沙俄侵略罪行而被沙俄政府杀害),虽然相处时间不长,蒋卫平即赴保定学习军事,但是二人志同道合,几乎无话不谈,特别是谈论戊戌变法及谭嗣同英勇就义的事迹,使李大钊深受影响和感染。自此,李大钊开始初步接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李大钊出生的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生灵涂炭、国家危亡,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李大钊自幼深受这种时代精神和氛围的影响,非常了解社会底层情况,再加上新知识、新思想的启蒙,而日益关注中国的命运,并开始思考解决国家危急时局的道路问题。正如他在《狱中自述》中所道:“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年夏天,李大钊在永平读完二年级,毕业考试合格就可以顺利进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学习,但他毅然放弃这一机会,决定到天津去报考更加符合个人理想和志向要求的新学堂。当时天津有三个学校正在招考,即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不喜学军医,没有投考北洋军医学校。其他两处都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录取。李大钊认为“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于是舍弃长芦银行专修所,最终考入北洋法政学堂,在走上革命道路前自主选择迈出了关键一步。

深研政理  探求救国救民良策

1907年暑假后,李大钊进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学习。在这所开放式办学的新型学校里,李大钊刻苦学习、积极实践,爱国觉悟日益坚定,民主主义思想初步形成,为日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批官办新式法律学堂之一,学制分为本科和简易科。李大钊考入的政治本科学制及课程设置都是仿制西方新式办学模式,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政治法律思想。他非常珍惜在此求学的机会,学习极为刻苦,每天所有时間几乎都用来读书。除了规定课程外,李大钊还如饥似渴地研读《社会契约论》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治方面的书籍。其中,关于“国体与政体”的现代国家观念及“君主政体”“民主政体”等概念的论述,对于如李大钊这样处于清末新政中的青年学子来说,就像打开了接触“新世界”的一扇窗,大大开阔了视野,解除了思想禁锢。他初步认识到,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对在中国制定实施宪法、建立民主政治给予极大关注和研究探索。

当时,中国处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思潮空前动荡,立宪改良、革命浪潮等袭卷全国。身处当时北方政治运动中心——天津,时刻感受时局变化的李大钊不再仅仅满足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开始积极投身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实践。1910年12月,天津学生发起第四次立宪请愿活动,北洋法政学堂学生尤其活跃。天津各校学生联合在北洋法政学堂召开会议,李大钊积极参与其中,被推选为该校的8名代表之一。据他回忆,大会氛围慷慨激昂,一名同学愤然断指书写“立宪救国”“速开国会”“誓死请愿”请愿血书,另一同学跃上讲台激动陈词,动情之处“右手出利刃,深刺左臂三匝”,场面异常壮烈。虽然请愿活动遭到当局镇压最终失败,却让人看清了清政府奉行专制统治、实行虚假立宪的真正面目,并助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李大钊同情支持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师友中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深怀悲愤、尊重、悼念之情。当时,法政学堂的史地教员白雅雨是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的重要成员。为响应辛亥革命,他领导发动滦州起义,最终失败被捕,英勇不屈,从容就义。李大钊深为其“为我主义而死”的英雄节操所感动,他和同学们“钦其义,悲其志,开会以追悼之”。1923年,他来母校法政学堂演讲时,还曾深情地回忆此事,说:“那追悼白先生挽联的字句,今天我来这礼堂上,还仿佛有人念给我听”。

在北洋法政学堂求学时期,李大钊不仅专业知识学得扎实,而且才思敏捷,诗文并茂,“其文章深厚磅礴为全校冠”。随着学问见识愈发充实卓拔,李大钊开始发挥自身优势,以犀利的笔锋开辟舆论阵地,力求唤起民众力量。1912年6月,他写下《隐忧篇》充分表达为国家面临的困境而担忧的情怀,这是现已搜集到的他最早的一篇文稿,可以说是他较早的政见宣言书。1912年秋,北洋法政学会成立,内设评议、调查、编辑等部,李大钊和同窗郁嶷(后为民国著名法学家)一道被推荐担任编辑部长。期间,李大钊主持并参与编译《<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蒙古和蒙古人》两本书,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分析国家危急形势,唤起全国人民觉醒。1913年4月,北洋法政学刊《言治》创刊后,李大钊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先后发表《大哀篇》《裁都督横议》《论民权之旁落》等文章、诗歌35篇。这些文字针砭时弊,宣传民主,倡言民权,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读之令人不由血脉偾张,以其极富感染力的思想情感,深深影响着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报效祖国。

1913年7月,李大钊由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六年求学经历不仅使其学识渊博、学养有素,更确定了其人生坐标走向。之后他历经反袁斗争、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淬火磨练,逐渐成长为贯通中西的著名学者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再返母校 推动天津革命运动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引起李大钊极大关注。经过深入观察分析,他认定此次革命将代表世界新潮流,能够真正挽救中国命运。1918年7月,李大钊在《言治》季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赤旗飘飘;之后又先后写下《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批理论文章,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而天津作为其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起点,更成为他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

当时,李大钊已就聘于北京大学,革命活动区域主要立足于北京。但他始终关注天津,关心母校,多次来津回法政学堂走访、活动。早在1916年12月就曾回母校参加庆典活动,并于次年6月发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及教务长易人》的报道。1923年12月,李大钊再次回校参加母校成立十八周年校庆活动,并于23日在天津学术演讲会以“历史与人生观”为题作了演讲。他用唯物史观引导党、团员和其他进步青年正确地观察历史,积极地看待人生,为争取光明的前途而努力奋进。30日,又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首次校庆会上发表题为“十八年之回顾”的演说,勉励全体师生“不要回顾,不要踌躇,一往直前”“为整顿我们的国家,恢复我们的民族”而“齐心努力”,表现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法政学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厚望。于树德、安体诚等一批法政学堂毕业生相继追随李大钊的脚步,站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并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天津革命运动发展和中共天津地方组织创立作出重要贡献。

李大钊始终关注天津革命运动,经常指导帮助觉悟社、新生社等天津进步团体和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革命活动。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接受觉悟社邀请,来津作《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的公开演讲。之后,与周恩来等觉悟社成员进行座谈,他“非常赞许”觉悟社工作,给予“许多鼓励和指示”,并嘱咐社员认真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1920年8月,李大钊又积极引导觉悟社发起与北京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和少年中国学会等团体的友谊联络座谈会,有力促进了京津进步团体的改造联合。此外,新生社的组织者于方舟在李大钊指导下成立了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天津传播。可以说,在李大钊影响下,周恩来、于方舟、江浩等一大批天津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的道路,逐步成长为中共早期组织的骨干力量。

在指导天津革命运动过程中,李大钊极为关注党团组织的创建。在他的指导帮助下,1920年11月,中共北京支部张太雷和原觉悟社成员谌小岑在天津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并历经两次重建正式成立天津青年团组织。随着革命力量的不断发展,建立党的地方组织条件日益成熟,李大钊指示于方舟、江浩等筹建中共天津地方组织。1924年9月,中国共产党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形成天津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推动天津现代革命运动呈现崭新局面。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英勇就义。他一生短暂,却与天津有着密切联系。他以北洋法政学堂为起点深研政理,寻求真理,走向革命;又以一生所探索的革命真理和救国救民道路领导和推动天津革命運动,影响众多进步青年前赴后继投身革命。特别是北洋法政学堂一直延续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之后虽历经多次易名变迁,广大师生始终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及抗日斗争,成为北方党组织的重要革命活动阵地。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处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北洋李大钊学堂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