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感”视角下青年网络舆情应对管理研究

2020-02-03 08:58李宇轩孙博逊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认同感

李宇轩 孙博逊

摘 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进入新阶段,“00”后青年群体通过智能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评论、宣传新闻和事件。基于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工作方法,应坚持“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精神地对于网络舆情管理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认同感”;网络舆情;应对管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以移动智能“APP”发展最为显著,人们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互联网行业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使普通大众更加容易、快捷的掌握电子设备的使用,并利用其在网络上“去中心化”地分享讨论、宣传新闻和事件。而在一些热点问题上的讨论,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领域,类似于央视、共青团中央等党政主流媒体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00”后青年群体已经进入大学校园,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之下,“00”后成为智能产品的受益者,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B站”、抖音等平台了解社会、分享观点,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思维上也更加活跃、开放,比同年龄段的“70”后、“80”后甚至“90”后更加“见多识广”。尤其在近些年舆情影响上升趋势愈发明显,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管理也进入到攻坚克难新时期。

高校是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第一责任方和第一力量。高校出现舆论时,快速的反应机制、科学的应对机制固然重要,但目前各高校的研究重点普遍置于舆情发生后的处理对策,殊不知对舆情发生前预防措施的探讨亦然重要。使学生树立对高校、教师以及日常管理教育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认可学校关于舆情舆论的教育,从而减少或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舆情发生后,对学校应对机制的认可和配合,亦能避免舆情走向不可控、走向恶化。思政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平时应当着力树立学生的“认同感”,在网络舆情应对管理过程中处于“被认同”地位,才能真正做到舆情应对和监管,使网络舆情危机化大为小,化小为无。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中的“Identity”,这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艾里克森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认同危机”这一心理学术语。虽然“认同”这一心理学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但直到最近十余年才逐渐流行起来,不仅在心理学角度,“认同”、“认同感”术语成为各个领域的高频词。在网络舆情工作上,建立好的“认同感”,有利于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防止网络负面以及非属实言论对于高校的伤害和影响。

一、缺失相互“认同感”,高校网络舆情“接二连三”

就目前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最突出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当高校内发生了某一事件后,引发争议,然后网友就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评论,进而得出所谓的“真相”。

(一)学生层面

高校在面对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时,往往应对机制不够健全,更多采取教育、解释,以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进行舆情管理。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处理的一线思政工作者,更多是以管理者身份,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解决,而没有在事件发生之前进行深层次的预防教育和交流,培养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感,由此引发了学校、教师与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上的不对称。这样以来,导致高校内出现事关学生利益的问题时其第一反应是高校政策、机制上的漏洞和不合理,认为“学校做什么都是为了学校自己考虑,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校就什么都得无条件服从”等极端论调,造成了学生对于高校认同感的缺失,因此学生在和高校缺乏或无法沟通的情况下,选择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些自认为的“不合理”事件的看法,引发网络舆情。

(二)高校层面

在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强调的是“要学生适应认同学校的政策和做法”。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单纯强调了“要让学生去信”,忽视了“怎么样让学生们信”,只是传达上级的工作指示精神,而忽视了政策如何“落地”,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僵化和死板——只和学生强调要学要懂要信,没有在如何引导学生去信去懂上下功夫,长此以往,形成了高校单方面让学生“认同”,而实际的效果是学生仅是被动的接受,没有积极去思考去理解,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极容易通过网络手段表现出来,给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管理任重道远,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也亟需提升。

二、舆情不止,“不认同”下的网络舆情管理面临挑战

(一)作为学生群体

单一学生个体对于事物本身的判断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学生趋同,忽视了个体的诉求和想法,“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往往在处理学生诉求时站在学校的角度,以学校规章和政策为出发点,单纯强调要求和规定,不过多解释“为什么”。而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只是以“管理者”身份去对待学生,在学生反映情况和问题时没有真正从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去留心、体会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有一种必须“无条件执行”的感觉。一旦出现对学生利益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而又不能有效的反馈给学校进行解决时,学生就会增加对学校和老師的负面情绪,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以所谓“爆料”的形式将学校中一些“不合理”政策或现象发布到网络平台之上。由于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移动APP的多样性,学生发布的内容往往隐秘于纷杂的网络信息中,不容易被发现,且容易被不明事实的人议论,在社会上造成反响,于此同时造成了社会和家长对于学校的质疑和不认同,对高校的规章、政策和管理产生怀疑,从而使高校在外界舆论导向中处于被动,陷入危机。

(二)高校层面来看

目前高校学工队伍年轻化、职业化,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学历得到了提升,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辅导员逐步实现了“1 : 200”师生配比要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有经验的资深学工教师数量过少,年轻教师在进入岗位后还有较长的工作适应过程,导致了高校学工队伍新老断层的情况。青年教师队伍在开展工作时,往往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处理学生问题的手段还不是十分丰富,一旦出现纰漏和疏忽,不能较好解决问题时,从而使学生丧失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另外,高校在面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应对机制具备滞后性,往往无法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测和研判,舆情应对时部门协作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时有出现。

三、重塑认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管理“在路上”

重新树立学生对于高校和思政工作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高校凝聚力和维持校园稳定,尤其是在网络舆情管理上,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网络舆情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提升高校的正面影响力,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因此高校除了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以外,还要进一步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做到如下方面:

(一)舆情研判以小抓大

作为高校一线思政人员,要利用谈心谈话的机会,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寻找“00”后感兴趣的社会或校园热点问题,剖析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一定不要以传统的思路进行网络舆情的研判。更重要的是,须关注学生的小事,身上的着装、情绪的波动、网络话题的探讨、宿舍的生活……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满足学生的诉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是口头上,而是有温度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而增加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老师的认同感。这样以来,高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可能出现网络舆情,且在发生舆情危机时快速得到学生的配合,第一时间予以研判和解决。

(二)舆情防控从点到面

相比于舆情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发生前的防控同样不可忽视。一者,应该提升学生在学校的舒适感和归属感,“基础设施、校园文化和文化氛围应具有功能性、人文性、创新性、亲和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休息环境,达到环境与人的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通过在线上线下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学习环境,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以此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二者,拓宽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以学生干部、党员为主体,让他们在班级中发挥作用,及时反映问题,成为拉近教师和学生距离的重要桥梁,通过构建网络沟通平台,多渠道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同学、爱班級的精神“认同”;三者,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开设各部门开放日,让学生与职能部门面对面,现场反馈和解决问题,当面对舆情危机时,各部门需及时响应,互相配合,信息共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共同应对舆情。

(三)舆情教育由弱增强

除了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日常的舆情教育必不可少。目前高校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等,但对网络舆情的教育还不足,是高校教育的弱侧,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学生们的网络舆情教育。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按期开展网络舆情教育主题班会、讲座、学习等,从理论上让大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网络舆情的出现、发酵、应对和影响,以及面对网络舆情时应保持的理性态度;另一方面,开展网络舆情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辩论赛、演讲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舆情危机应对的思考和实践中。另外,做好舆情教育,仅靠传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舆情教育联系起来,用接地气的方法,形成合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管理工作,掌握学生动态,增强大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新媒体、“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应对管理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树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及其工作的认同感,从舆情的研判、防控、教育、应对四个维度切入,能够有效预防高校网络舆情和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管理工作,从而以高质量的舆情应对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和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参考文献

[1] 丁蕾.高校危机公关中的网络舆情分析及有效引导[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73,275.

[2] 成涛,谭雅颖.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挑战和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19(03):164-167.

[3] 张允峥,肖巍.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2):95-9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支持,为天津市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基地(天津财经大学)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认同感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校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