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的思考

2020-02-03 02:13邵献平项星星
关键词: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邵献平 项星星

摘 要:家风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厚。时至今日,优秀的家风文化对我们依然意义非凡。但有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家风文化传承面临巨大困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是对当前家风传承面临困境开出的“救病良方”,也是对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指出的“举旗定向”。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家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理应克服其传承困境,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作用,推動家风文化传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家风;协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建设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建设良好家风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议题。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充分发挥家风的重要载体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应当重视对优良家风家教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的家风文化结合起来。本文希图通过理论探讨找到如何将家风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

一、家风及其重要意义

家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和氛围,也叫“门风”。这种家庭风气和氛围是父母(或家庭祖辈)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不断累积起来的风尚和作风,主要通过父母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起作用,从而达到对家庭成员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这种风尚和作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不断延续下来的的精神约束力。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人具有基础性、普遍性、长久性、潜移默化性、易感性等影响特点,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说决定各个人品德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培养孩子更高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有利于家族繁荣兴盛,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有关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论述主要涵盖如下:

(一)政策背景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我们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2]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再一次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3]2018年9月10号,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扣子论。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历史演进

从古至今,家风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及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家风文化有不同的侧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家风在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为内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以“天人合一”为最终诉求,融合不同朝代和帝王的统治要求,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断形成和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家风思想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家风文化中慢慢渗透着自由、平等、理性等新的进步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家风文化倡导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献身;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家风文化倡导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领导人所身体力行的红色家风主要通过勤学、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平等一致、不搞特殊化等方面表现出来。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家风文化具有发展性,必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风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即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目标,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突出表现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民主平等、明礼诚信、勤俭持家、敬业爱国。由此可见,新时代家风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趋同。以家风促国风,充分发挥家风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载体作用,是新时代传承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趋势。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家风文化传承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带来了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家风传承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二)问卷的编制与处理

此次问卷设计旨在调查新时代大学生的家风传承现状。根据家风传承面临的三大困境即传承意识日益薄弱、传统传承方式日益摒弃、优秀传承内容渐遭忽视,设计了一套25题的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家风传承认知现状(包括家风传承形式、家风传承缺失原因、传承家风措施)、家风基本情况(包括家风内容、家风形成及其影响)等。题型主要是多选和单选。

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专业的调研网站——问卷星进行的调查,通过人际网络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共回收有效问卷456份。

三、当代大学生家风传承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新时代大学生家风的核心内容、家风传承认知现状、家风传承缺失原因以及家风传承需要多方共同着力等四个方面。

(一)家风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据表2,在问及传统家风内容时,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是为人处世、生活习惯、思想精神等方面;在问及新时代家风内容时,主要表现为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爱国敬业、民主平等。不难发现,家风文化在历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延绵至今,并随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成独特的新时代家风文化,且新时代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也是契合的。由此可见,家风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由传统家风内容转变为新时代家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和家风传承结合起来。

(二)家风传承认知现状:传承意识薄弱,传承现状不佳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家风传承主要有以下三大传承困境:

1. 传承意识日渐薄弱

在家风传承过程中,传承意识薄弱是家风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的大家族模式已经逐步转变成现代社会小家庭模式。在小家庭模式下,家长权威缺失、家风传承方式消亡,致使现代家庭尤其是父母较少地注重视传统家风传承,更多的是口头的日常教育。据表3,在问及当前社会还有多少家庭有保留家风家训家规时,62.5%的同学表示当前社会,很少有家庭还保留着家风家训家规。这说明当前社会家风传承状况不佳,传承遭遇困境。新时代家风传承意识虽然薄弱,但还未完全消失。在问及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否还存在家风保留现状时,只有11.4%的人认为是毫无保留的,而75%的人认为多少保留了些家风,还有13.38%的人认为他们的家庭还较多的保留了家风传统。最令人惊讶的是,456份问卷中唯独一份认为他的家庭完全保留了家风。

据表4,有82.24%的同学认为当前我们依旧需要家风家训家规;65.67%的同学表示有明确家风家训家规是必要的。另外,在问及“您认为家风对个人影响大不大”时,只有不到15%的人认为影响一般,而将近85%的人认为影响较大甚至很大。这表明当前社会人们能清晰地认识到当今社会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家风对个人的影响。

2. 优秀家风内容渐遭忽视

传统家風中包含了许多积极正面的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许多人已经抛弃了优良的传统家风内容。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抛弃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新时代,要结合新的社会要求,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将家风传承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家风文化的发展。

3. 传承方式日益摒弃

传统的家风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固定形式的家庭教育和成文化、体系化的家规家训来实现的。一般来说,传统家规家训会明文规定可行与不可行、倡导或不倡导,这将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一个方向性的规定。但是,现阶段除了脍炙人口的传统家风文化,如《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等还在市面流通之外,各个家庭鲜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作为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规家训的消失,会削弱家风的约束力。缺乏家规家训的家庭环境,会使得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盲目性,不利于优良家风传承。据表5,在问及家风传承形式时,78.07%的同学表示赞同“家风传承未中断,只是以更加口头简单便捷的方式(如家长的日常教育、聊天)传承下去了”这一说法,且在问及被调查者的家庭如果有家风传承,那么传承形式是什么样时,68.56%的同学表示是口头相传,仅有2.72%的同学表示,以载体形式相传。这表明当前社会家风传承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家风传承缺失原因:家风传承没有突破原有的三大传承困境

据表6,在问及被调查者家庭家风家训缺失的原因时,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缺乏家风建设意识、家风建设缺乏指导,这表明当前社会家庭作为家风传承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且家风建设过程中,国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过少,家庭、社会、国家没有形成建设合力,家风传承没有突破原有的三大传承困境。

针对家风的三大传承困境,结合现代家风的主要内容,以家风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力地解决家风的传承困境。将家风传承方式变革为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借助国家的力量加以传承,将家风传承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很好地解决家风传承过程的三大困境。

(四)家风传承具体形式:期待共同着力

据表7,在问及“你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和社会)加强有关‘家风的教育引导时”,有57.02%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必要,13.82%的同学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20%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持无所谓态度;在问及“您觉得您可以为弘扬家风做什么”时,仅有7.89%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可做的,其他92.11%的同学都认为可以从身体力行、从自己的家庭做起等方面来为家风传承付出实际行动。结合前面的研究表明新时代家风传承,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小到单个的个人和家庭,大到整个国家和社会,需要多方共同着力。

四、家风传承的对策

综上所述,家风作为新时代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传载作用。但是,家风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传承困境。因此,我们要突破传承困境,基于家风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奠定价值观教育基础工程

家庭作为家风传承的主体,要解决家风传承面临的困境,发挥好家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首要的是应该在家庭教育、家庭传承意识上面下功夫。

1. 强化家风传承意识,转变家风传承形式

家风传承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力,但最重要的是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家庭教育首要的是家长。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子女。“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子女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4]这种奠基性和启蒙性的影响,是其他任何环境因素都不具备的。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严格以身作则。对于家风传承、家教执行,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家庭的家风内容有哪些?传承优良家风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家风传承?

作为家风表现形式和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规家训的作用无无可替代。在传统社会,世家大族都是通过成文的家规家训把家族的家风得以保存下来的。但在当前社会,家风传承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以家规家训等载体形式进行传承,更重要的是家长有意识的日常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家风传承。因此家长要注重有意识的日常教育,定期开展家庭会议,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

2.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宣扬优秀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离不开教育内容。“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们过多的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导致现下的家风教育内容单一。”[5]目前,家庭教育应该吸收优良传统家风文化的精髓,选择积极向上的家风内容进行教育。在继承传统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充分发挥家风的传载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社会良好舆论影响下,一家一户都开始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传承意识一步步加强,形成一个良好家风得以传承的乐观前景。

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认同感

家庭氛围与家庭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一般来说,相比不融洽、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更容易培养优秀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一来,可以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孩子更易接受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有利于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增进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的家庭关系,会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易接受家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由此可见,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强化家庭教育效果

当前,我国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发挥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长达十几年的教育学习,学校是除了家庭以外,个人活动最长的场所。其对个人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不亚于家庭教育。

在家风传承过程中,学校对于创新家风传承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不仅是学生智育的培养场所,还是学生德育的舞台。学校德育与家风传承一脉相承,内容上都是对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展优良家風学习专项课程,通过强制性学习使优秀的家风思想深入人心;其次,定期开展家风教育主题班会,分享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所见所闻所感,分享学生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起到促进学校德育的作用,同时对家长也有约束力;最后,组织学生到优秀名人故居考察,身临其境感受名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经历,感受名人家规家训的历史渊源和精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将良好的家风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规校训当中,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效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总之,学校作为除家庭教育外最重要最能发挥作用的一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作用。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想把优良的家风内容代代相传,光靠家庭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之与家庭教育同向发力。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舆论支持。政府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热烈讨论的氛围,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由于缺乏大方向上的引导,许多家长对良好家风内容是什么、良好家风建设的意义有哪些并没有一个客观全面得认识,政府的积极引导,帮助家长解决理论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引导。各个家庭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家风建设。这样,社会和家庭就在同向发力,并驾齐驱,避免了两者在不同方向上作用力的相互抵消。

要发挥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引导作用,改善社区和农村风气。社区环境和农村环境,是社会风气的重要表现。要营造良好的社区和农村风气,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落实到位,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农村而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口的迅速流动,家庭结构不稳定,空巢家庭、留守家庭大量出现,家庭教育缺失,家风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引导作用,加强邻里沟通,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制定家风文化宣传栏,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家风传承思想深入人心;评选社区模范家庭,树立邻里榜样等。在农村,村委会则要充分利用宗祠的教化、引导作用。积极建设新式宗祠,在保留传统祭祀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宗祠的神圣地位,设立文化礼堂,张贴优秀家风家训;宣传家族优秀名人事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村委会和居委会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时刻紧跟党的建设步伐。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关键看社区和农村社会风气建设成效如何。

小家汇成大国,千家万户的家风汇成国风。家风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各个家庭,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伟大事业。因此家风建设需要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此形成建设合力。尤其是要建成一个以党组织领导为方向、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动力、企事业单位配合为辅助、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全社会齐抓共建的建设格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组织要全力以赴,发挥各级单位、不同部门的最大作用,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就能形成三位一体的优良环境格局,使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都在同向发力,促进良好家风的传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02-17)[2019-03-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2016-05-03)[2019-03-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3/c_128951516.htm

[3]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12-15)[2019-03-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

[4]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 曾梦遥.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对策分析[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