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伴铃声终远去,文随余音绕梁来

2020-02-04 16:17甘建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感美意境美

甘建东

【摘要】一节语文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易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我们一般采用概括板书加总领全文中心的方式结课,这样未尝不可,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得与时俱进,如能创设音乐美感的结课,定能缓和紧张严肃的课堂气氛,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更多。

【关键词】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收获美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在语文十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对这话感同身受,深信不疑,要想上好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特别不容易。备课的时间可能是那节课的好几倍,我们甚至在情境入课的环节煞费苦心,总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创设精彩开篇,让这节课华丽地登场。诚然,精彩的导课也许让你教学事半功倍,但是往往很多同行却忽视了一个同等重要的环节——结课。笔者喜欢让一节课带着音乐的美感结束,对这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就此提出几点拙见。

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方文山写的词能让一个喜欢诗歌的人在疯狂中沉醉在令人眩晕的美辞下。初中教材不乏经典的诗文,我们授课的时间,不妨以欣赏音乐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如,七年级朱自清的名篇《春》,我们可以在《青花瓷》的最美中进行结课: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烟雨朦胧深藏于水墨之间,伊人衣袂飘飘,一如春天般的明丽。自由奔放,昂奮向上,对大自然春景无尽的喜爱和颂扬!我们讲了一节课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些吗?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自个儿去体会,音乐比单纯的叙述更易让人若有所思,浮想联翩。学生在等待我们的解答,而我们却抛出疑问让他们自行寻找丰富多彩的答案,一起走进朱自清的世界,走进他笔下烂漫的春天。

二、寸草有心报春晖,游子无悔思故亲

BEYOND的歌曲每首均被我们这一代人奉为经典,20多年以后的今天依然广为传唱,即使穿插进教科书依然充溢浓厚的正能量。如,八年级史铁生名篇《合欢树》的结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真的爱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听完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谈谈感受,我们的课堂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感受浓浓的母爱。如果在座的学生有单亲或留守的,应该能触景生情,从乐曲中寻找心中的母爱。

音乐结课并非单纯地放歌结课,我们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要巧妙地提出紧扣中心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思考,音乐能缓解课堂的紧张严肃的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回顾总结一节课的内容。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中考高考,英语听力部分前后都会有轻松的背景音乐。

三、离愁绝唱昨夜美,云彩寻梦今朝丽

很多年以后,那个才子在康桥写下的绝唱依然震撼着一代代喜欢诗歌的年轻人。蓦然回首,我们曾经承载诗歌的心灵早已老去,而《再别康桥》却永远年轻。对于这篇九年级的经典佳作,似乎我们以再多的言语再多的笔墨都无法描绘出徐志摩当年的情怀。

你用诗句歌唱爱情押美丽韵脚

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你在剑桥

美丽的诗歌必须要在美丽的结束中延续,就让《再别康桥》的同名歌曲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合上双眸感受西边云彩,感受满船星辉,感受离别笙箫,感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一直以来,诗歌教学对很多老师而言,枯燥乏味。我们经常会发觉纵使自己激情满怀,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被学生的一脸茫然彻底破灭,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诗歌?怎么才能在结课的最后一两分钟让学生恍然大悟?很多时候,我们在欣赏经典的金曲时,却从不发觉那些歌词的诗性美。诗和歌从来不曾分离,用音乐的方式进行通心结课,往往让学生在一节课寻觅无果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再谱复兴中华章,牢记国耻永不忘

对于一篇篇热情洋溢的爱国篇章,我们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去帮学生全方位解读心中的疑问,但常常会在下课铃响起时才发现我们的这节课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虽然不可能带学生重回那个时代,但可以带学生重温那段历史,如,八年级的《南京大屠杀》。

对于这篇课文的结课,我们从何处出发?超过30万同胞惨遭屠杀,我们怎么总结?惨绝人寰?令人发指?毛骨悚然?怒发冲冠?其实所有的语言在这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不如借助歌曲《国耻永不忘》作为总结:

守护历史真相

看清道路方向

坚持和平共处

谱写复兴华章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仇,而是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兴国才能富强”,同时也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雄赳赳气昂昂的背景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从屈辱走向繁荣的国度。

五、铿锵玫瑰娇艳,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满满的正能量,尤其是遭遇突然袭来的灾难之际和文明误入歧途之时。七年级的《木兰诗》传承千古,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结课该以何种语言来表达,李宗盛的《铿锵玫瑰》完美地阐释了我们还未道出的含义:

每一次给 也让人回味

那感觉久久不退像一场宿醉到黎明不退

想一想也对 她说 谁怕谁

木兰替父从征,十年征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什么样的精神?我们结课的时候可以引申出中国女排的事例作为正面教材,能更好地阐释女排精神,让这种精神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是让它在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扎根、发芽,伴随终生。

总而言之,在对一篇课文结课的思考上,我们可以尝试巧妙穿插特定音乐的结课方式,往往也就那么三五分钟,让我们收获到比传统的单纯口述总结更多的文化解读。诚然,受各地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制约,这种方式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适用,笔者认为,为了我们的共同的教育事业,多方位多渠道地思考结课的方式,抛弃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让我们的课真正适用学生,这才是我们所有教学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情感美意境美
声乐演唱中对歌词情感美的发掘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